新老绵阳在这里碰撞 马家巷:从幽静四合院到网红小吃街

绵阳晚报 2018-12-30 10:26 大字

本世纪初的马家巷显得很破旧钟欢摄

尽管是下雨天,马家巷的人气丝毫不受影响记者胥江摄于2018年12月27日

2005年的马家巷,三轮到处跑,商气也不旺凌弘摄

改造后的马家巷成了绵阳的网红小吃街记者胥江摄

改造后的马家巷入口处记者胥江摄

汤毓良记者曹雨婷

马家巷缘何姓“马”,绵阳专家学者与记者曾多次撰写马家巷的来历,因居住姓马的大户人家而命名,而姓名无考。老街和时代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如今,关于马家巷最热烈的讨论变成了小吃,搅上一碗油茶,听我们慢慢道来马家巷的马姓人……

1马家巷无“马”姓人

关于马家巷名字的由来,流传最多的说法是因为一个马姓的大户人家而命名。但是,从《1942-1943绵阳县地籍图集》中可以看到,在1942年—1943年马家巷已经没有马姓人家居住了,当时马家巷中吴姓是最多的,还设有吴氏祠。那么马家巷,到底姓不姓马,如果姓马,那马家巷里曾经的马姓人家为何不在这里居住?

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马家巷为清代巷道,临街主要建筑有李有恒帅府。“绵州通”汤毓良则认为,马家巷前身可推至明朝甚至南宋。

历史上绵州城经历过数次变迁,欧阳观建宋城在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欧阳修之父欧阳观“建土城,城设四门”。到了嘉定十二年(1219),绵州刺史程德降吸取土城的教训,又以土石泥加固,城垣又向西北拓展,城中心十字口已迁至今钟鼓楼。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绵州知府宁鸿在宋城的基础上,向东南扩展,建明城墙九里有余,明朝西城的城墙以顺城街、翠花街为界。而我们知道,马家巷北与鼓楼相接,东通孙家巷,南临顺城街。待到清嘉庆五年(1800),刘印全沿涪江新河道西岸重新筑城,向旧城西北拓建。

马家巷前身最早可以推至南宋,汤毓良觉得马家巷的命名还是在清朝。那么,马家巷缘何姓“马”,绵阳专家学者与记者曾多次撰写马家巷的来历,因居住姓马的大户人家而命名,而且姓名无考。汤毓良查阅州志、县志,发现刘印全重建绵州城垣与街道时,巷道也随之重建与维修,马家巷靠近州署所在地,仅隔一道神仙街(今红星街中段)。

和孙家巷一样,马家巷的布局与建设风格豪华,两侧均是四合院,临巷为八字龙门,高门槛,门内立屏风。宅院一般为二至三进天井四合院,穿斗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微翘角,龙脊凤尾,多为官员居住地,居者中有清同治年间提督李有恒。而在同治《绵阳县志》“职官”卷208页中有记载:“马应举,成都县行伍,嘉庆五年(与绵州重建同年)任”,因此,汤毓良推测,马应举从成都来绵州上任一年,遇缘马家巷竣工,他是马姓第一家居住,因此命名马家巷。但仅仅时隔一年,绵州第二任武官“宋琏,成都县行伍,嘉庆六年任”马应举临时居住一年调走,所以马家巷后来也没有马姓居民。

2吴朝品旧居所在地

前面说到,《1942-1943绵阳县地籍图集》中标注,当时马家巷中吴姓是最多的,还设有吴氏祠。这里的“吴”指的是吴朝品,马家巷是吴朝品旧居所在地。绵阳城区有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杜祠”,就是由吴朝品修建的。

吴朝品修李杜祠是因为其父吴敏斋。清郡人、黔江教谕吴敏斋以倡文风、造福桑梓为己任,光绪年间,吴敏斋在城南修建了治经书院,在南山建十贤堂。吴敏斋晚年萌生一个想法,李白系绵州昌明人,而杜甫流寓绵州,曾作《东津观打渔歌》等诗作十余首,两人同为诗宗,又为后人所崇敬,随即嘱咐吴朝品日后修建李杜祠。

吴朝品先后于光绪十年(1884)、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绵州、中江县任过教谕,他受父亲影响颇深,勤读诗书,疏财仗义,对服务桑梓、倡文风不遗余力。光绪二十五年(1899),吴朝品得督粮西江李外舅资助,在州城东郊芙蓉溪畔原唐代治平院(又称左绵公馆)遗址购置土地6亩,次年3月鸠工庀材建李杜祠,在祠内修建工部祠、问津楼、水榭寻棕问鱼之舫、乐楼等建筑,同时恢复始建于宋、复建于明的州之名胜春酣亭。李杜祠古朴典雅,建筑布局独具匠心,园内花木扶疏,遍布茂林修竹,有“巴西第一胜景”之称。后百年间,李杜祠经历数次改迁重建,新中国成立后,李杜祠一度作为小学校舍。

1985年,绵阳市建委及施工单位在市区马家巷11号拆除吴朝品旧居时,在天花板上意外发现古碑拓片431件,其中汉碑拓片15件,两晋、北周、隋碑拓片14件、唐碑拓片171件、明碑拓片9件、清碑拓片197件,均系国内名碑拓片,有的原碑已不存在,故弥足珍贵。根据混在其中的信件、契约及吴氏墓志铭拓片内容,证实为吴朝品家藏。这批拓片已移入李杜祠供人鉴赏。

3绵阳的网红小吃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马家巷四合院拨给机关单位作宿舍用房,多改为砖混结构,四合院逐渐消失。2000年左右,马家巷临巷许多门面做起了生意,渐渐热闹繁华。2012年马家巷进行了改建,由于长期缺乏管理,交通拥堵、铺面杂乱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今天,马家巷成为了绵阳的地标之一,外地人来绵阳必须“打卡”的网红小吃街。

马家巷是绵阳著名的小吃街。相比成都的宽窄巷、北京的南锣鼓巷、西安的回民街,马家巷的巷口略显简单,它没有古韵十足的仿古建筑,也缺少气势十足的大门标志,尽管如此,脱离了旅游必去地点的标签,马家巷依然是一条堪称优秀的小吃街。

来到马家巷,相信很多绵阳人都有一个感受——“太难走咯”!一来马家巷窄,不同于旅游城市的小吃街,马家巷不是为了修建旅游景点而存在的,而是在十多年的演变中慢慢成熟起来,仅宽3米的街面一到节假日摩肩接踵人气爆棚。二来马家巷里吃喝玩乐的店铺太多,小吃的精髓就是“小”,来到马家巷只品尝一种美食怎么行?这家瞧瞧那家看看,不到300米的马家巷怎么也要走上半小时。

下午时分马家巷就热闹起来了,周静夏是山东到成都读书的大学生,临近考试周,繁忙复习之余她来到绵阳。“到外地读书就是要抓紧一切机会‘打卡’周边城市!”周静夏翻出手机APP上的“马家巷美食攻略”,手撕猪蹄、伤心豆腐干、巷口老字号油茶、99红春卷、冷沾沾……看了眼紧凑的打卡计划,赶忙给到手的土豆泥拍了照,开吃起来。

作为一条老街,马家巷也承载了许多绵阳人的回忆。一家老店,一碗久久未见的酸辣粉,还没开口老板就向后厨招呼“这位客人不要葱”,翻开地图找到了从马家巷搬去顺城街的兔子火锅……小雨淅淅沥沥,冬日里人们将手蜷缩在衣服口袋慢慢走着,一路上各家商贩飘出温热的香气钻进了鼻腔,驱散了点点寒意。

如果你是老绵阳,熟悉绵阳的那些老街巷,欢迎来电来信提供线索。

电话:0816-2395666

投稿邮箱:davideng@163.com

新闻推荐

德阳日报社携手辜晓平名师工作室智力扶贫送教下乡 大桥村小的孩子们上了第一堂美术课

(记者邱爽)12月27日,气温骤降。天未亮,由德阳日报社与德阳市辜晓平名师工作室组成的送教队伍已经穿行于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另...

中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