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琪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心一意一针一线 用质量征服市场

德阳日报 2018-11-30 09:53 大字

琪达现代化的生产厂房明亮整洁。

在11月20日召开的四川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上,省委书记彭清华用了近3分钟的时间,介绍了德阳市的一家服装企业的成长经历,高度赞扬企业坚持质量第一,不断创新,并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要像这样的企业学习。省委书记的肯定让企业感受到莫大的殊荣,也进一步坚定了发展的信心。这家企业就是刚刚荣获“四川优秀民营企业”称号的四川琪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从成都参加完四川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后,受到表彰的琪达实业集团董事长彭家琪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第一时间赶回德阳,在公司召开会议,同全体员工分享获得荣誉的喜悦,解读大会的精神。“规模这么大的会议,省委书记当着3万人表扬我们企业,我真的很兴奋,这是对我三十余年艰辛创业的肯定,当时我已经热泪盈眶了。”近日,彭家琪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仍难掩激动心情。

成立于1984年的琪达主要从事服装设计、生产和销售。这家当初7台缝纫机、7名工人的裁缝店,一直走在创新的道路上,花了35年的时间,成长为今天国内服装行业的知名企业,一家被省委书记点名表扬的企业。彭家琪说,正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企业才得以实现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彭家琪介绍,琪达经历了三次转型。1984年到1987年,从作坊式生产到工业化生产的转型;1987年到1995年,是现代化的转型;1995年到2008年,公司逐步引进智能化生产线,三次转型成就了今天的琪达。

在改革开放初期,琪达完成了裁缝店作坊式生产到工厂化的转变,7名工人的裁缝店变成了200多人的服装厂,通过学习当时引领市场前沿的上海技术,琪达树立了自己的品牌,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系列服装在四川省一炮而响。

1995年,琪达实现了第二次大的飞跃,公司从中江县搬迁到德阳市区,建起了更加现代化的厂房,服装生产的流水线也从初级的工业化提升为现代化的流水线生产。质量意识也从这时在企业扎下根,成为企业征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在琪达,西服制作被分解为288道工序,工人们进厂之后,每一名工人学习其中的一道工序,而这道工序将成为这名工人在企业的终生岗位,把一件事做好、做精致,这就是琪达从上至下的理念。

对此,彭家琪这样解释:“我们公司的产品不仅仅是合格品,而是要求全部达到优等品。这就要求我们所有的工人都是质检员,对自己工序进行检验,然后后面一道工序还要监督检验上道工序的质量。同时设置了专职的检验岗位,保证每道工序环环相扣,这就能最大程度保证产品的品质。”

这就是彭家琪给企业职工所传递的“工匠精神”,也正是这样的工匠精神使得他的员工几十年如一日地做着同一道工序,越做越精。

在四川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上,省委书记彭清华在介绍琪达制衣时谈到,只有夕阳的企业,没有夕阳的产业。这句话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而琪达制衣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转型升级,才使得企业一直屹立在服装行业的前沿地带。2015年,琪达花重金重塑生产流程,投入1000多万元对服装测量环节进行智能化改造。

传统模式中,要量身定制一套合身的西服,就需要人工用尺子量身高、腰围、肩宽、胸围等基础数据。进入21世纪,琪达开始进入团体西服定制领域,面对动则上千套的定制需求,如果再沿用传统程序,是非常耗费成本的。于是,彭家琪前后三次到西服设备及流水线定制最发达的德国取经,并与国外一家公司合作,投资上千万研发了一套高端定制测量系统。只需用扫描器对人体轻轻一扫,就能将人的身高等数据全部通过云端传输到企业数据库。再进行大数据分析,就能为其找到合适的尺寸,定制出合适的服装。而这一数据库是琪达花了十年时间,每年收集上百万人的数据建立起来的。

顺应时代的变化,在今天科技服务生活的时代,琪达制衣的车间里早被高科技智能化设备全副武装,但企业的内核还是几十年最开始的初心与匠心,与智能制造有机结合。如今的琪达,其产品已经卖到金融、航空、政府、电力等多个行业,更远销欧洲、日本等西服发源地。

35年,不管时代节奏的快与慢,琪达仍然坚持着一心一意,一针一线,做中国最好的服装,做最优质的企业。彭家琪的梦想是:让琪达特有的工艺和技术能长久地传承下去,让年轻人来接受它,传承它,提升它。同时用5—10年的时间推进琪达企业的“321”战略,即“3”,进入服装定制全国前三;“2”,在服装行业中位居全国20强;“1”,在西南、西北处于第一。

文/图本报记者徐皓

新闻推荐

全市22个扶贫专项取得阶段性成效

(记者林涛)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扶贫开发决策部署,上下联动、合力攻坚,把实施扶贫专项作为脱贫攻坚...

中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