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希望的火把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讲述他们的故事
当我们在感叹生活不如意,人心冷漠时,却不知道身边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用爱心为别人架起了桥梁,让重病患者燃起了生的希望。这份爱心与地域、学历、职业、年龄、身份无关,它静静流淌在人们的血液里,悄无声息散发着希望的光芒。大多数人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识并不全面,捐献造血干细胞是要抽骨髓吗?捐完后对身体有危害吗?类似疑问一直存在。事实究竟如何?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们用亲身经历进行了讲述……
特殊的成人礼 给予他人“生命的礼物”
今年23岁的卢金,在18岁成年生日当天,没有和朋友聚会,而是选择无偿献血作为自己的成年礼。献血时,卢金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次年4月,他接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四川省管理中心的通知,福建一位身患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的患者与他初次配型成功。
“我之前没想过会有人和我配型成功,接到电话时感觉就像中了头奖,差点没反应过来。”卢金说,很幸运能够拯救一个人的生命,这对他来说意义重大。
卢金说,身边人都觉得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种非常伤害身体的行为,让自己不要去。“谈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多数人感觉就是抽骨髓,但我在了解过后发现并不是这样。既然大家有误解,那我自己进行捐献,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和家人做了充分沟通后,家人表示支持卢金的决定。正式捐献前,卢金正在广东打工,为了顺利捐献,他提前3天坐飞机回到成都,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准备,并顺利完成了捐献。在捐献过程中,卢金得知可以以志愿者身份护送造血干细胞悬浊液到受捐者的医院。他表示,今后如有需要,自己可以承担这个任务。
2017年底,这个机会终于到来,卢金接到红十字会的任务,需要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将一名广州大学生捐献的“救命血”送到苏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我不能错过这次机会!”卢金赶往了苏州。见到受捐者时,患者的哥哥激动地说:“你是我们全家的天使”。卢金十分感动,“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这份希望,对患者和患者家庭有多重要。”他更加明白和体会到身上的责任和担当。
如今,卢金回到了广元老家工作,回忆起整个捐献的过程,他笑着说:“如果还需要我捐献,我肯定毫不犹豫,等将来孩子长大,我也会支持他做捐献志愿者。”
从医20余年不忘初心 以行动恪守信念
来自德阳中江县的肖三是一名私人诊所的医生,他还有另一个特殊身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从医20余年,他在过去十多年间义务献血20余次。2003年非典肆虐,他在当地的献血处留下了自己的血样,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
“我是医务工作者,所以我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所在。如果真有人和我配型成功,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肖三说, 2010年,他收到通知,自己与北京一名23岁的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 “我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能和别人配型成功,这一天既然到来了,我就要负责到底。”肖三毫不犹豫做出了捐献的决定并全程配合。
然而,亲友对他的决定并不理解。“他们都觉得捐献伤害身体,劝我不要去。”但外界的阻力并不能阻挡肖三捐献的决心。“我是医生,所以我很清楚捐献对自己并没有伤害,并不需要抽取骨髓,不像人们听说的那样。”
就在捐献前半个月,肖三接到通知,患者的病情迅速恶化,已经下达了病危通知书,这让他非常担心。2010年10月8日,肖三来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捐献前的准备。“我身材并不高大,那边患者要比我高很多,所以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时间也相对比较久。”肖三说,尽管采集过程比较长,但自己完全能够承受,身体也很快恢复到了以前的水平。
捐赠后,肖三一直十分关注患者。了解到患者在逐步恢复,他甚感安慰。他表示,“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就算是还有二次、三次捐献,我也义无反顾,能够拯救生命,对我来说一切都值得。”
据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已不是人们认为的“抽取骨髓”的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捐献方式是将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从外周血中直接采集造血干细胞,和普通捐献成分血过程相同,并不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截至2018年7月31日的数据,中华骨髓库库容总计2508307人份,捐献造血干细胞例数总计7507例(含涉外300例),但患者申请查询人数为73014人;四川分库库容总计94066人,成功捐献138例(含涉外5例)。相比待捐助者的人数,捐献志愿者基数太少。要想改善这一局面需要大众的共同努力,从科学认识捐献开始,参与到行动中来。(董子意)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讯(记者钟正有)7月31日,中江县委书记苏刚检查该县安全生产工作。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张全科及县级有关部门负...
中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