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飞:用誓言与责任书写大爱

德阳日报 2018-07-12 10:08 大字

一起援助东帝汶的吴小飞与爱人。

这是关于一位白衣天使的故事。为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誓言,她的心里永远病人第一;为着这一身纯白、不能有一点瑕疵的圣洁外套,她在理论上不断学习,技术上精益求精;为了发扬白求恩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她舍下年迈的父母与年幼的孩子,不远万里,远渡重洋,奔赴东南亚岛国——东帝汶执行医疗援外任务。她就是吴小飞,一名就职于中江县人民医院五官科的普通医生,4年援外工作用誓言与责任书写了人间大爱。

2010年4月,刚当妈妈一个月的她听说全国第五批援东帝汶医疗队正在招募队员,便毅然决然同爱人一起报了名。经过省卫生厅国际交流中心的层层调查与筛选,并于2012年2月选派至成都学习葡萄牙语,同年9月,她与爱人一起正式派赴东帝汶,开始执行为期两年的援外医疗任务。

由于经济不发达,东帝汶大部分物资都靠外国援助。虽然去之前通过网络进行过了解,但抵达东帝汶时,当地的落后还是让他们震惊。“走出机场等车时,队长就指着面前一条路告诉我们,那是东帝汶唯一一条双向四车道道路,只有约4公里长,还是全国最好的道路。”

更让吴小飞吃惊的事还在后面。根据计划,包括两夫妻在内的10名队员被分在了东帝汶首都的帝力医院,这也是东帝汶最好的医院。“第一次去查房,只有病人躺在床上,见不到家属。”她觉得奇怪,怎么都没有家属陪护?但又不得不向家属交代医嘱。“我就问了句‘家属在哪里\’?病人敲敲床头,突然从病床下面爬出来一个人,结果这就是家属。”原来,当地的医院只有简陋的病床,家属要么睡在病床下面,要么睡在医院的过道上。

然而最困难的还是交流,因很多病人只会说当地德顿语。为更好开展工作,她在继续学习英语和葡萄牙语同时还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当地语。不到三个月,她便掌握了常用的门诊用语,能与病人作简单的交流与沟通,遇到复杂的病情便与科里同事交流,再请他们翻译。一次一个右眼外伤的病人来院就诊,没过一会儿,病人又返回诊室,说不做手术,开点药回家了。这情况很意外,这时她学的语言发挥了作用。经过与病人的交流,得知他是因为术后不能恢复视力而不愿做手术,她便耐心地向病人解释说手术目的是保留眼球,以减少交感性眼炎发生影响另外一只眼睛视力的几率。当她再一次把同意马上手术的病人带给手术室护士时,他们都佩服地竖起了大拇指。

在东帝汶的4年时间里,吴小飞先后生了6次疟疾,但她还是坚持上班,坚持为病人诊治。担任眼科医生的她,4年时间门诊病例10428余次、完成手术457台、为中国大使馆和中资机构以及华人服务78人次。此外,还为当地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医生,带动了当地医疗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中国医疗在国际的影响力。她的行为,得到了科室同事的好评,更进一步取得了病人的信赖,树立了中国医生的爱心大使形象。每每出门,当地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向她说“MuitoBom”(葡语,很棒的意思),或者用中国语“你好”热情地跟她打招呼。

2014年9月,吴小飞因出色完成了为期两年的援外医疗任务,受到中国驻东帝汶大使馆表扬。

援助期满后,夫妻俩本可双双回国和家人团聚,但此时她做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毅然签约成为全国第六批援东帝汶医疗队员,在东帝汶继续执行两年的援助任务。她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因为两年的时间,她与东帝汶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已懂得怎样与当地居民交流,她的留下可以为国家节约人力资源,同时,帝力医院有多国医生来援,可以学到很多专业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可以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所以她不仅自己主动申请留任,还成功劝服了自己的爱人一起留下来。

用她自己的话说:“作为中国医疗队其中的一员,我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能有这样一次援外经历,不仅圆了自己的医学梦,也代表着中华民族、中国医疗,圆着我们的‘中国梦\’,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世界感悟中国”。

本报记者杜晓鹏

新闻推荐

中江:首辆新能源电动公交车投入运行

本报讯(记者张嵘)记者从中江县交通运输部门获悉,该县首辆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近日投入营运。下一步将根据市场情况,分步推进中...

中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中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