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画蜀魂 穿越千年的叩问
游晓林近照
《丝路寻根·青铜之呼唤》(局部)
《三星堆魂·冥想》(局部)
《古蜀颂·漆韵华章》(局部)
《古蜀颂·太阳祭》组画(局部)
艺术,总是相通的。
央视虎年春晚上,除了惊艳亮相的三星堆青铜大面具,创意舞蹈《金面》同样给亿万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曲舞蹈,穿越数千年历史长河,汲取自三星堆文化的浪漫与艺术之美,尽显古蜀文明的厚重底蕴。
而除了舞蹈、诗歌、戏剧和影视作品,还有什么艺术形式能够再现这样的唯美与厚重?
不久前,四川电视台《龙门阵摆四川》栏目播出“穿越灵魂的对话”,让游晓林这个名字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十多年来,他一直以三星堆、金沙为灵感创作新派油画,《古蜀颂系列》《三星堆魂系列》作品多次亮相国内外艺术大展,融合了东西方艺术语言的独特风格自成一体,广受专家、学者和收藏家好评。有人评价他的画作“用一支画笔,展现了古蜀文明数千年的神韵”“仿佛穿越数千年与古蜀人凝视对话”。
A
一次邂逅,
成为一生的重大转折
游晓林是成都人,但他和德阳、特别是三星堆的缘分却很深。对他来说,2003年的那一天,是自己人生的重大转折。
1992年,游晓林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几经辗转后,他开始从事建筑装饰设计,很快就在业内崭露头角,成了旁人眼中值得羡慕的成功人士。但在他心里,对绘画、对艺术的追求却从未放弃。“2003年,我正好负责什邡烟厂新厂房的整体设计工作,有家设计公司承接了三星堆博物馆二号馆的工作任务,请我去帮忙出出主意、搞搞参谋。”游晓林说,这次意外的相遇,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进入博物馆展厅,隔着玻璃展柜目睹了那些精美的青铜器,一股仿佛能够摄人心魄的力量彻底征服了游晓林。“那种恢弘、神秘、浪漫和恣意的想象力,撞击着我的内心。看着它们,一种崇高的神圣感油然而生,仿佛能够听见古蜀人穿越时空与自己对话!”
庄严威武的青铜大立人,精美挺拔的青铜神树,神秘莫测的纵目面具……游晓林说,自己当时就被震撼到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总觉得冥冥之中仿佛有个声音在呼喊。“感觉自己心中的艺术梦想再次被点燃了,产生了重新拿起画笔,把这种恢弘、神秘、浪漫的民族文化意境展现出来的念头。”
B
是画家,也是研究古蜀文明
的“半个专家”
彼时,游晓林已经做了十多年装饰设计,公司经营得很成功,成都茶店子汽车客运站、国航世纪中心等很多建筑的内饰都出自他的手笔。亲戚朋友和生意伙伴都很诧异于他的决定,毕竟从“游总”变成油画家,不仅意味着上百万元的收入损失,还意味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但游晓林已经铁了心。三星堆唤醒了他内心沉睡多年的创作欲望。“那些凌厉的线条、浓烈的色彩,让人欲罢不能。当然,这么多年的设计生涯也让我积累了足够的阅历,为创作打下了基础。”
2006年,游晓林正式与“游总”一刀两断,全身心投入到了新的艺术创作中。一开始,他并没有急着拿起画笔,而是把自己关进书房,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古蜀文明,查阅了很多文献资料。《蜀王本纪》《华阳国志》《山海经》《淮南子》……同时,他还虚心向三星堆、金沙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请教,硬是把自己变成了古蜀文明领域的“半个专家”。
C
苦苦寻找灵感,
在梦中实现“顿悟”
知识储备够了,但要通过画笔呈现出来却没那么容易。缺少灵气、形式呆板……刚开始一次次提笔、一幅幅成作,游晓林却始终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感觉,那种曾经让他震撼得热泪盈眶的感觉。“很迷茫,也很无助。那段时间,整天都在冥思苦想,就是很无力的那种孤独感。”
孤独的游晓林沉沉睡去。在梦里,大立人、神鸟、纵目面具围绕在身边,周围一片混沌,各种颜色鲜艳得耀眼,虚实交织,如真似幻。他猛然想到,这种神秘的
真实质感,不正是自己想要的风格吗?
顿悟般的突破之后,游晓林的创作终于走上了正轨,对三星堆、对古蜀文明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古蜀人膜拜太阳,祭祀天地祖先是最神圣的国家典礼,其实就是一种原始朴素的宇宙观。就像青铜神树,它是沟通人与神、天与地的桥梁,神鸟则表达了古蜀人脱离地面飞向天空的愿望。”游晓林认为,这些典型的青铜器都表现出古蜀人与上天沟通的愿望,从而衍生出“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我相信,这就是他们的信仰。”
D
中西合璧的手法
“画”进上海世博会
思路清晰了,游晓林也找到了新的绘画方式。他摒弃了传统油画的表现手法,引入了国画技艺,将三星堆的青铜器、神话中的鸟兽等通过立体、写意的方式进行创作,丰富的色彩和厚重的笔墨叠加,既有强烈的立体感,又有变幻莫测的空灵感,扑朔迷离,自成一派。
“油画写实、国画写意,各有所长。在全面融入中国哲学、美学理念的基础上,利用油画在造型和色彩表现上的优势,再融入一些中国画的技法,把肆意想象的艺术灵感用写实与意象相互交融的风格表现出来,就有了这种类似魔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手法。”游晓林笔下的三星堆、金沙作品都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浓烈、张扬、热情,营造出了古蜀先民与神灵“对话”的意境。2010年,他为上海世博会创作的《古蜀颂·太阳祭》作为四川地区唯一入选的艺术作品,被世博会官方收藏。
游晓林说,他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独特的、气质鲜明而又与时俱进的,要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乃至外国人了解和接受,应该在呈现形式上有所创新。“古老东方的意蕴,有了油画般的鲜艳色调,再植入工笔画式的细节描绘,就是当代的艺术语言。三星堆曾经辉煌灿烂成那个样子,怎么可能缺少这样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呢?”
E
虚实结合,
描绘古蜀人的精神世界
戴着黄金面罩的青铜人像,通天神树和远古神鸟的羽翼渲染交织在一起……站在《古蜀颂·太阳祭》4幅组画面前,高2.1米、宽3.8米的巨大尺寸让人望而生畏。近距离观看,画布上色层叠加,轮廓鲜明,又浸入了似真似幻的中国画笔法,悠远而深邃,写实与写意交融,静谧和跃动辉映,张力十足。“它融入了我对古蜀文明和中华文明的理解和感情,也蕴含了我的绘画理想和艺术追求。”
为了画好一幅画,游晓林经常泡在工作室,从早到晚,饿了就简单做些吃的,然后继续创作。一幅画经常要耗费几个月时间,有时候,他甚至要同时创作几幅画。“没办法,灵感来了,挡都挡不住。”
曾有美术评论家点评,游晓林描绘的不仅仅是三星堆文化,而是古蜀人的精神世界。“他通过对远古梦境的描绘,在现代人和自己的祖先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将远古先民的信仰和隐藏在一个个神秘事件、一件件具体器物背后的精神,延伸到了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之间。”
F
笔下有乾坤,
还有古蜀文明的脉络
画画成痴的游晓林,身边不乏跟他一样“痴”的朋友。曾任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的诗人陈修元,就是因为三星堆与他结缘的。去年3月,在央视《三星堆新发现》直播特别节目中,任志宏、张珈铭和吕艳婷等人现场朗诵的长诗《面具说话》,就是陈修元2004年的作品。
“我认为,他应该是最能深刻领悟古蜀文明、并将之呈现在画卷上的艺术家。”陈修元说。
游晓林的作品多以红、金、蓝三色为基调,在他看来,血与火是红色,是属于新生命的色彩;金是黄色、锦是黄色,是辉煌灿烂的色彩;神鸟是蓝色、神树是蓝色,是梦幻灵韵的色彩……神秘、梦幻而又生机勃勃,赋予了作品强烈的生命力。
视觉效果之外,还有他对古蜀文明的理解。“比如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到了汉代就演变成了‘摇钱树’,我在《汉风蜀韵》画作中就有这种形式的展现。再比如青铜神鸟,并非古蜀人特有的崇拜对象,它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凤凰一样,也是祥瑞的象征。”在游晓林看来,古蜀文明并没有完全消亡,而是有继承和延续的,这也是他创作的主线。
G
想把祖先的历史
和美学思想发扬光大
多年来,游晓林把几乎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奉献给了古蜀文化的艺术创作,经历了太多的曲折与坎坷,也放弃了不少商业机会,但他自己并不后悔。他觉得,这也许就是缘分赋予他的责任。艺术创作还是应该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体现时代风骨才能兼收并蓄,鲜明地呈现给世界。“三星堆、金沙是独一无二的题材,应该有独一无二的绘画语言和艺术风格来呈现。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份子,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热爱“东方之美”的游晓林,先后创作出了《三星堆魂系列》《金沙遗梦系列》《古蜀颂·太阳祭祀系列》《漆韵华章系列》《汉风蜀韵系列》《神鸟涅槃系列》《丝路寻根系列》等作品。从三星堆到金沙,从蚕丛、鱼凫到蜀汉,再到南方丝绸之路,在他的画笔下,展现了古蜀文明延绵不断的发展轨迹,以及与中华文明一体同源的联系。他说,这就是他的初心。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其中也包括深邃的美学思想。我想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讲述那段历史,讲述我们的美学思想,讲述生生不息的文明故事。”游晓林表示,他愿意为了这个目标继续努力,因为这既是他个人的选择,也是身为一名画者的责任。
本报记者刘倩徐兴铧图据受访者
新闻推荐
德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部门供图本报记者陈晓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
什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什邡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