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之外 还有都江堰 什邡“洛口堰”的前世今生
1974年从都江堰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像,上有隶书铭文“故蜀郡李府君讳冰”以及“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掾”等字样。建宁是东汉灵帝的年号,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鸟瞰高景关。
李冰陵入口处的“蜀中首圣”石碑。
都江堰与朱李火堰卫星图对比。
“泽千秋冰心可鉴,惠万代蜀守流芳。”
2021年12月27日,由四川省委宣传部、成都市委宣传部、四川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蜀守冰》,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从多个角度呈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真实李冰。
李冰,一个因主持修建都江堰而被世人记住的人物,一个因民间传说纷呈而难以定义的形象,再次进入大众的视野。
战国时期的秦昭王末年,秦国蜀郡守李冰率众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此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距离都江堰数十公里的什邡,还有一座由李冰设计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洛口堰”。史载,李冰通过“导洛通山”解决了当地的水患,其中“导洛”修建的洛口堰(朱李火堰),就位于现在的什邡市洛水镇高景关。它与都江堰一道,造就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与都江堰一脉相承的“洛口堰”
成都平原有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两大水系。都江堰位于岷江之上,沱江上游则有三大支流,分别为绵远河(绵水)、石亭江(洛水)、鸭子河(湔水)。三大支流中,尤以洛水水患频发,给农业生产和百姓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洛水,就流经如今的什邡市洛水镇。“岷江水患的治理,仅仅只是蜀地水患问题的一部分。李冰和蜀地民众知道,沱江水系特别是沱江上游的洛水更为凶猛,所以他才发出了‘忧沱江’之叹。”洛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廖兴林认为,正因为如此,要治理好蜀地的水患,不仅仅只是治理好岷江就够了。
“都江堰用于岷江流域的治理,岷江之水抵达成都平原的中南部地区。所以,岷江治理好了,只解决了成都平原中南部的水患问题,而中北部的水患主要是沱江水系造成的,最大的变数就是古洛水。”什邡本地学者、原什邡市政协副主席郭辉图也有类似看法。他指出,有相关水文资料记载,相差最悬殊时,洛水汛期的流量是枯水期的180多倍。“所以,李冰治好岷江水患后,必须移师沱江流域上游。只有把沱江流域的水患治理了,才能把整个成都平原的水患除了。”
“李冰作为蜀守,对成都平原肯定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他发现成都平原是两大水系构成的,治理岷江及其支流、沱江及其支流,应该是同时进行的,只不过后期重点放在了什邡。”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副秘书长、四川省李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钊认为,李冰在什邡治水和在都江堰治水,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至今值得钦佩的“导洛通山”“向天借水”
“洛”即洛水,又称石亭江,发源于川西北大山中的洛水,顺着山谷流出大山进入平原时,必须从狭窄的高景关夺路而出。两山对峙的高景关使得河道急剧收束,时常堵塞,因而危及下游。据《华阳国志》《蜀中名胜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从九顶山倾泻而下的洛水,时常给什邡、广汉一带造成田园冲毁、人畜死亡的惨痛灾难。
如今,高景关依然壁立千仞,与对面的云盖山左右对峙,形如一道雄关铁门,名叫“瀑口”。瀑口的山形地貌,酷似都江堰内江的宝瓶口。每当雨季,洪水从狭窄的山中水道而来,穿过瀑口直下,分别注入朱堰、李堰和火堰后,水势渐弱,缓缓地流向平原地带。
根据什邡市党史市志办公室的资料记载,高景关本来是两山相连的,李冰采用了“火烧水激”的方法,在洪水到来前先用火烧高景关悬崖峭壁,把山岩烧裂开来,待洪水暴发,必然冲击山崖,山崖轰然崩裂,高景关被凿开。再修鱼嘴,即洛堋(石埂分水岭),东面为外江、主要功能是泄洪,西面为内江、主要功能是灌溉。然后,又在内江上中下段修建朱堰、李堰和火堰。
“李冰所处的那个年代,要靠人力完成这种工程,是十分困难的。”在廖兴林看来,当年的李冰必定是经历了千难万险,在长期的调查分析和实验中才发现了热胀冷缩的爆破原理。而采用“火烧水激”,就能实现对瀑口山体的爆破,然后再用人工梳理打开瀑口,水患也才能解决。
“什邡夏季山区十里不同天,一会儿晴、一会儿大雨倾盆,特别是海拔较高的山区。”廖兴林是什邡人,正因为如此,他对李冰“向天借水”的过程尤为感慨。“汛期来临前,组织民众在山洞和山上同时架火烧山,从狮子王峰山下倾泻而来的山洪迅速到达瀑口处,巨大的爆破声响之下,山体轰然倒塌,伟大的通山工程才顺利完成。”
专家建议纳入世界文化遗产
是的,对成都平原而言,仅有都江堰还不足以高枕无忧。在什邡高景关修建洛口堰、也就是今天的朱李火堰,与都江堰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发挥作用,这才造就了“天府之国”。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学者将朱李火堰称为“小都江堰”。
对此,廖兴林并不认同。在他看来,朱李火堰和都江堰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没有孰大孰小之分。两座水利工程经历了大自然的风云雷雨,2000多年来一直坚如磐石,至今依然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灌溉着什邡、绵竹等地的万顷良田,共同造就了“天府之国”。
郭辉图也认为,朱李火堰灌溉了什邡、绵竹、广汉、新都、金堂等成都平原的部分地区,其功能和地位,并不在都江堰之下。“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是四川两条大的水系,正因为李冰在岷江水系修建了都江堰、在沱江水系修建了朱李火堰,才真正把蜀地变成了‘天府之国’。虽然都江堰的名气广为流传,但朱李火堰同样重要。”
在2019年召开的李冰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学者指出,天府之国不仅得益于都江堰,洛口堰(朱李火堰)也有重要贡献,应该将都江堰和朱李火堰联合起来进行开发建设。“李冰治水始于都江堰,终于章(山)洛水。能不能把章(山)洛水纳入到整个世界文化遗产,甚至以后重新开发建设。”
李冰是什邡人?
李冰到底是哪里人?
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已经争论多年。据记载,到了东汉班固的《汉书》才有“李冰”这一全姓名,然籍贯、家庭信息全无,仅有“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的简略介绍。此前,关于李冰的籍贯大致存在四种观点:蜀人或蜀地羌人、山西解州郊斜人、蜀王后裔以及不详。
其中,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就是蜀人说。什邡市博物馆馆长杨剑介绍,任乃强、王家祐等先生均认为李冰就是蜀本地人,因为李冰掌握蜀人的宗教观念、文化特征,熟悉蜀郡的天文地理、水利交通、盐铁物产等,并肯定其埋葬于什邡。王家祐在《李冰导洛卒于什邡》一文中就指出,“李冰是生于斯,而又殉职于斯,所以归葬于章山,是符合当时习俗的。”
杨剑认为,《蜀王本纪》提到李冰所说的“魂归天彭阙”,这“阙”也就是羌氐族原来聚居过的山谷口,依“天彭门”回归什邡是自然的事,所以后来人们才有“羽化传说”等。大安王庙曾为当地人祭祀李冰最重要的场所,什邡人每在岁修河堰、春祈秋报来此集会,开展祭祀活动。“什邡还有与大禹有关的‘禹母祠’遗迹、与开明王鳖灵后代有关的‘太子城’等,这些与治水先贤有关的传说、遗迹,也可说明千百年来,什邡与治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什邡出现李冰,有其历史必然性。”
郭辉图表示,“李冰”的可能含义包括那个氐族的水工,来自龙门山氐部落的能工巧匠等等。“他可能是蜀人的理性、理想、历史真实与虚构的多重集体叠加和记忆,而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方向:他来自龙门山脉前山地区。”
“古人有落叶归根的习惯,我也认为李冰可能是什邡人。”廖兴林表示,无论李冰是哪里人,都是一个造福后世、万代敬仰的伟大人物。“他数十年都在四川治水,在什邡就长达20多年,而且最后累死在什邡。在我们看来,他就是我们什邡人了!”
从未被遗忘,“李冰”值得万世敬仰
“凿瀑口,导洛水。”不知经历了多少个寒暑,瀑口终于凿通了,李冰,也倒下了。
李冰陵,就在洛水镇章山之上。2000多年后的今天,从山门进入陵区,迎面就能看见九龙石陛上那尊高达8.3米的李冰像,一手捋须,腰侧佩剑,神情庄重,目光刚毅。此情此景,仍然能够莫名地让人肃然起敬。
章山之下,沃野千里。受益于李冰的这方水土,养育了多少子孙后代!
比籍贯更重要的,是精神的传承。“李冰已经成为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廖兴林认为,李冰设计修建的水利工程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个创新,更是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体现。“他心系苍生的民本精神,还有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都值得我们传承和学习。”
在今天的什邡,除了朱李火堰、李冰陵园,还有升仙台、大王庙、川主庙等大量历史遗迹。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李冰礼斗上苍、羽化飞升的传说故事。“千古六字诀昭列理川治蜀规臬矩范,一部水利史默垂职事为人懋绩英声”,陵区大门前的这幅门联,道尽了“镇水之神”的千古功绩。
不难看出,什邡人对李冰的敬意和尊崇,2000多年来从未改变。
2020年,包括李冰陵、李冰治水遗址公园在内的李冰文化旅游景区,已经成功通过国家级3A景区评审验收。“李冰文化是洛水宝贵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极具开发和打造的价值。”廖兴林告诉记者,当地正积极谋划以李冰陵园为主体,打造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他从治水到治世的东方哲学,如今依然熠熠生辉!”
蜀守李冰,从未被遗忘。
本报记者刘倩图据受访者
新闻推荐
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阿来《云中记》《瞻对》《尘埃落定》12月17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在北京举...
什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什邡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