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专注,激发“六菇三耳”活力

四川农村日报 2021-01-11 06:43 大字

1月5日,小寒,川西高原早已红日高悬。康定市姑咱镇的菌农华庆祥,正在自己的食用菌基地忙碌,突然接到一个从成都打来的电话,一个熟悉的声音叮嘱他:“注意大棚保温,做好防风防冻。”这个声音来自省农科院的食用菌专家彭卫红。

羊肚菌,餐桌上的珍馐,在四川最早实现商品化生产,是省农科院食用菌专家团队的杰作。通过院地(所、企)合作、科技扶贫万里行等,食用菌专家团队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传递到菌农、企业,推动四川羊肚菌种植技术水平领先全国,让四川成为羊肚菌的主产区。

专注食用菌产业40年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省农科院食用菌专家团队坚持依靠科技为产业服务,主要从事食用菌研究开发,涵盖资源发掘评价、遗传育种、高效栽培、产品储运加工等。毛木耳、羊肚菌、金针菇、银耳、灵芝……一个个野生资源的发掘,新材料的创制,新品选育、新技术的研究推广,推动四川食用菌产业稳步发展。

羊肚菌就是这个团队研究的代表菌类。2012年野生羊肚菌人工驯化栽培取得成功,次年,省农科院食用菌团队与金堂县合作打造了野生羊肚菌人工驯化栽培示范基地,成功实现羊肚菌的商业化栽培。从此,羊肚菌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不仅在金堂,更在更多的地方。

甘孜州安宁河谷的大渡河流域果菌药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就是一个产业发展样本。在全省科技扶贫万里行中,省农科院的食用菌专家团队来到这里,推广2016年选育成功的羊肚菌“六妹系列”。华庆祥由此结缘羊肚菌,“专家为我们推荐适应新品种,推广适用新技术,我们的六妹羊肚菌最高产量可达1200斤/亩,效益持续增加。”

40年来,这个食用菌专家团队对食用菌的研究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四川传统的“六菇三耳”产业在四川蓬勃发展。

围绕产业展开研究

在感受了种植户们的热情后,省农科院食用菌专家团队还有很多“冷思考”。羊肚菌的病虫害防控技术是个盲区,这对种植户来说风险很大,也是羊肚菌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我们是为产业服务的,产业发展遇到了问题,我们就用专业知识去解决。当前羊肚菌的病虫害防控是个重点,只有把病、虫的种类、特征搞清楚,才能采取精准的防控措施。”彭卫红说。“产业发展必须要有技术支持,食用菌专家的技术输入,有效促进了我们产业的良好发展。”什邡市湔氐镇食用菌协会理事长张文平对省农科院的食用菌专家团队也不陌生,专家团队给他们带去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为当地毛木耳产业发展注入活力,保障了效益。“以前我们2.2亿元菌包,产值不超过6亿元,现在2.5亿元菌包,产值13亿元,从2013年以来持续八年稳产稳收。”

什邡市将毛木耳作为农业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从业人员有4万人。2005年前后,什邡毛木耳生了油疤病,导致菌包变坏,产量极低,农民急坏了。省农科院的食用菌专家团队紧跟这个病展开研究,实现了油疤病的可防可控,发病率从之前的70%下降到现在的5%。

新闻推荐

人民法院公告2020年12月15日发布

四川法治报公告查询网址:(www.scfzbs.com)李青华:本院受理(2020)川0682民初1657号原告钟基贵与被告李青华离婚纠纷一案已审理...

什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什邡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