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得浮生半日闲,落入书中自逍遥 ─读潘鸣散文集《花间一壶茶》

华西都市报 2020-09-27 02:26 大字

─读潘鸣散文集《花间一壶茶》 □汪贵沿

《花间一壶茶》是一部非常难得的散文集,值得我们闲时坐于书房或阳台一角,披戴着窗隙之间的一米阳光,泡着一壶茶慢慢阅读细品;然后闻着淡淡油墨香进入一种状态,在文字中去感受一代人,一段光阴,一个令现代人无法理解的时代。就如作者文字描写一样——从前的日色慢,岁月的经纬被拉得绵长而又绵长。一寸一缕镌刻的旧时光,经年之后,仍凸显出拙朴而清晰的痕纹……咫尺之间的那些细微之物,是浩瀚“宏观”赖以生存的“微观”因子。

这部书收录了潘鸣先生近几年创作作品中的四十四篇,计有十六万字。从《声声慢》《咫尺凝眸》《外东街的一条小河》《同在屋檐下》《花间一壶茶》《想像之魅》《梦如游丝》这些篇什的标题,不难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力,以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感受到很多创新思维,在创作手法上更让人耳目一新,也许是潘鸣先生当过乡村教师、国企高管、政府官员,经历多行业磨砺的原因,炼就了一双独到的慧眼,能从不同的视觉去描写身边的人和事。他把诗句花间一壶酒改成一壶茶来饮,更能品出人生况味,品味出那些叶片在水中沉浮的生活状态。作者在语言构思上以朴实平易近人为主,用最真挚的情感去打动读者之心,特别是用了很多方言描写,让作品接地气。在结构上也是情景交融,自然流畅,不夸张,不卖弄技巧,给人感觉不急不躁,不假不虚伪,像一个多年的大哥在给你如数家珍一样,讲诉那些年代久远的故事。

《花间一壶茶》里面很多作品描写都很细腻,刻画入木三分,具有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

谁家的日子不是这样浸润于慢生活的节奏里呢?男人下地里伺弄庄稼,依循着时令有条不紊地耕播、浇灌、薅培、收割,活儿再多再耗时再疲累也不存半点怨气,一招一式不打丝毫折扣。圏栏里的禽畜由着它们悠悠地滋长,不会猴急地变着法子去快速催肥,喂一头年猪真要“攒”十二个月呢。女人做一缸辣酱,腌一坛青菜,都是秉承祖传的技艺严格按繁琐的工序精心制作的,耗时少不了十天半月。女人熬夜挑灯为家人纳制的布鞋,那鞋底为啥叫“千层底”?那可是先用米汤浆成布壳,凭借连日雷火太阳烘透;再比量裁剪成鞋样儿,一层又一层地粘贴叠压,中间还夹了防水隔湿的笋壳;然后捉了钢针引着麻线,一针一线密密实实打上满鞋底的芝麻结子这么费尽千辛万苦捣鼓出来的啊!如此的功夫,靠的是一种细致精微和坚韧耐劳的德行,更是依凭了农家主妇那份默默无声的责任担当的精神支撑……

——摘自《声声慢》这些文字看起来是在描写一个时代的印象,其实也在鞭策当今社会人性的一种浮躁与不安,以及快节奏时代衍生的一些时弊。缅怀追念慢节奏时代的静谧之美。

每天清晨,外东街的人们被“东方红”的开播曲唤醒,迎着熹微的朝阳,打开 一扇扇木铺板门,就像从一道道石缝里游出来的鱼,开始来来去去,忙碌一天的生活。偶尔一辆牛马车或解放牌卡车缓缓驶过,像是悠然摆棹泛波的航船……——摘自《外东街是一条河》

潘鸣先生近两年几乎是井喷式创作,经常有新作发布,题材涉足面很宽。认识潘鸣先生还是很多年前的一次笔会上,那时他刚从乡村中学调到什邡市委宣传部工作,后来升任部长和市委副书记,是一位帅气的年轻干部。每次文学笔会,要么聊自己的创作经历,要么鼓励文学新人如何进入写作状态。他的作品陆续在《四川文学》《青年作家》《大散文百家》《四川日报》等媒体发表。

读完《花间一壶茶》的一些章节,感受颇深,一直沉浸在他的字里行间,心情久久不能平复,陶醉在美好的回忆之中……

新闻推荐

錞于之音 声震如雷

成都环钮小錞于崔兵制图成都虎钮錞于2009年的一天,什邡师古镇红豆村的农民正在修建一处农舍。突然,在挖开的地下出现了一个...

什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什邡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