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急难险重,我先上!” 广安疫情防控一线纪实之四
□本报记者 刘定春 蒋师帅
“一个好的开端,一个新的开始,继续加油!”
2月3日凌晨,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广安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健在微信朋友圈留下这样一句话。12个钟头前,经过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广安市第1例由武汉输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确诊病例、四川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危重患者陈某某出院。
“可防、可控、可治,这是开端。第1例治愈出院,只是这场持久战的小胜利,攻坚才刚刚开始。”
未着白衣时,他是家里的儿子、丈夫、父亲;穿上白衣后,他就是战士!在这个非同寻常的春节,王健已连续奋战20余天。就算是万家团圆的除夕夜,他也吃住在医院。
“时间就是生命,ICU医生永远在与时间竞速!”王健说。
与时间竞速,同生命赛跑。吃住在医院,20余天不下“火线”
2月6日晚上9点,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广安市人民医院)感染科1楼,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健和同事仍在忙碌。第二天,广安市第2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确诊患者将治愈出院,还要给她一些叮嘱。
从1月中旬该院收治广安市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开始,作为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副组长,王健就没有下过“火线”。
1月15日,常年在武汉做蔬菜生意的陈某某,从武汉回到老家广安。一天后,因身体不适到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就诊。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影像学关于病毒性肺炎的判断,医院立即对陈某某收治隔离,并成立了防控小组和救治小组。王健则成为管理这位病人的主诊医生。
“他曾被选派到德国参加‘中德ECMO·2017高级研修班’培训,是广安市目前唯一一名掌握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医生。”采访中,该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危重救治小组组长、主任医师顾永林介绍说,除了过硬的本领,2017年王健还参与了医院医疗救治组成功救治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
长期在重症医学科工作,对重症患者的治疗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也有抗击H7N9禽流感的实践基础。在同事们看来,本就事事冲在前的王健,这更是他主动冲在“抗疫”一线的理由。
“尽管是第一次遇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例,大家心里都没有底,但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必须投入十二分精力。”24小时守护观察,每天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估、精准治疗和心理干预,并向医疗救治组和省级救治专家详细汇报患者的病情变化,共同商讨完善救治方案……从1月16日开始,王健和同事们都吃住在医院。
1月19日,陈某某的病情发展迅速,情况一度十分危险。包括王健在内的医院专家组全力予以救治,针对陈某某呼吸困难给他上了呼吸机,也用了抗病毒的药物,然后再对他进行营养支持、对症治疗、增强免疫功能等一系列治疗。同时,省上也派了专家组来蹲点帮助指导。
“我们还运用5G会诊,实行‘一人一案’精准治疗,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王健说,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的基础上,团队制订了适合患者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其脏器功能进行保护,预防并发症。
“20多天连轴转,自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却让病人睡得安稳。”与王健一同战斗的感染科医生李骁如是感慨。
苦心不负。经过一系列治疗,1月29日,陈某某解除隔离转入普通病房进一步治疗,直至2月2日符合出院标准。
出院的前一天,陈某某眼含热泪,向王健及其医疗团队递上一封感谢信,感谢他们的精心治疗与护理。
“广安市第1例由武汉输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确诊病例、四川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危重患者出院了!”2月2日,陈某某出院当天,当人们在新闻上看到这一消息时,大家备受鼓舞:“大大增强了我们战胜疫情的信心!”
因为有离不开的医院,所以才有回不了的家。心里装着患者,连续10年欠家人一顿年夜饭
“妈,今年春节我和王君要参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治工作,要留在广安,又回来不了,对不起,您要多保重,注意身体,欠您的年夜饭,来年再补……”1月22日,距离2020年春节还有2天时间,当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发出紧急通知,全院职工取消春节放假,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后,王健给在德阳的母亲打了电话,向母亲说明情况后,他和妻子便继续冲在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欠您的年夜饭,来年再补。”这是自王健来到广安后,每年都要给母亲说的一句话。而这一句话,他已经连续说了10年。
1982年出生的王健是德阳人,2006年川北医学院毕业后回德阳什邡做了4年的外科医生。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让重症医学(ICU)这个年轻的学科凸显了重要性,王健也在那个时候对ICU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0年,王健跟随广安媳妇王君的脚步来到广安。
在广安的10年时光,在医生的岗位上,王健时刻把患者放在第一位,与同事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使许多濒临死亡的危急重症患者奇迹般地转危为安。也因为这样一份救死扶伤的责任,让他10年来,每年春节都坚守在岗。
“广安到德阳300多公里,回家只要4个小时,不算远。”王健说,但因为有离不开的医院,所以才有回不了的家。
2018年、2019年春节,原本打算回老家的王健,为抗击H1N1流感,又留守在了医院。
“今年春节,计划带着妻子回老家陪陪年迈的母亲,和她吃顿团年饭。毕竟到广安参加工作以来,过年就没回去过。”王健说,但疫情面前,作为医生的他再次舍小家,顾大家,“和家人团年可以推迟,但抗击疫情却等不得!”
于是,从1月16日开始,王健和作为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的妻子王君,一同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家里尚且年幼的一双儿女只能让年迈的岳父岳母照护。
1月29日,是王健的儿子10岁生日,但他依然忙碌在病房里。
“作为父亲,没能回家为儿子买个蛋糕、点燃蜡烛、唱生日歌,很遗憾。”但王健说,作为医务工作者,他丝毫没有怨言,“我是一名党员,是一名医生,疫情防控分秒必争,医院需要我,患者需要我,我必须坚守在这里,义不容辞。”
于是,在举家团聚的春节,隔离病房成了王健的驻扎地,新冠肺炎患者成了他的“家人”。
既是“王冲锋”,又是“王钢铁”。战场老兵每每冲锋在前,向着最危险的地方“逆行”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这不是王健第一次主动请缨向着最危险的地方“逆行”!
在广安阻击H7N9、H1N1流感的战役中,他同样冲锋在一线。
2017年3月,广安市正处于H7N9流感流行期,医院收治的一名高热患者确诊为人感染H7N9流感病例。
阻击H7N9战役,在广安打响!
“我是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天职,急难险重,我先上!”同样是向着最危险的“战场”,王健主动请缨,冲锋在阻击H7N9战役的第一线。
“当时患者病情极其危重,全身已插了6根管道,睡在病床上无法动弹,吃喝拉撒包括翻身全靠医护人员。”回忆起当时病人的情况,王健至今仍记忆犹新。
患者入院后,王健便一直处于忙碌状态:每天早上参加患者病情及治疗方案讨论,并且随时观测患者病情变化。
“救治患者,要争分夺秒,也要无微不至!”
为了省出更多的时间救治患者,王健穿着笨重的防护服在病房内半天不出来,防护服内,汗水浸湿了衣衫。
为了保证患者安全、节省防护装备,王健也养成了不喝水、少上厕所的习惯。
为帮助患者改善低氧状态及促进肺复张,王健每天还要重复帮助患者交替进行俯卧位6小时、仰卧位2小时通气。
早起、晚睡,甚至不睡,终于,在他和同事的全力救治下,病人顺利康复出院了。而王健,也因为连续53天不下“火线”,被同事和患者称为——累不趴的“王钢铁”。
“医者,要有一颗仁心,也要有好的医疗技术,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经历了H7N9流感病例救治全程的王健,意识到重症患者的成功救治离不开新技术的大胆运用。于是,他先后到第三军医大西南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北京朝阳医院进修学习呼吸机、重症超声、CRRT等,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2018年初,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确诊一例H1N1流感病例。这一次,王健再次毫不犹豫地冲到了第一线。
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专家指导下,王健与搭档护士为患者实施ECMO技术操作,完成了广安市第一例采用ECMO技术治疗H1N1病例。ECMO技术填补了广安市的技术空白,他也成为广安市目前唯一一位掌握此技术的医生。
“医生的价值,在于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患者的需要在哪里,我们就要冲锋在哪里。”王健说,这是他从医的初衷,也是他从医10余年一直坚守的信条。
新闻推荐
“鞋垫奶奶”为民警送上鞋垫。什邡市公安局供图(记者张伟通讯员杨大刚)2月5日,什邡“鞋垫奶奶”陈泽凤在其孙子、什邡市公安...
什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什邡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