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记账数十年一本家账藏乾坤
翻阅以前的账本,宣长修感慨不已。
说起家庭账本,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一个家庭经济生活的存根。在什邡,就有一位坚持记账30多年的宣大爷,在他的账本里,记录着的不仅仅是个人家庭收支,更折射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和百姓生活的变迁。
账本里的“酸甜苦辣”
近日,记者来到家住什邡市湔氐镇太乐村6组的宣长修大爷家里,看到了他家珍藏几十年的家庭记账本,一本本封皮斑驳、纸质泛黄的小账本记录了30年来宣家的各项开支,小到食盐、味精,大到卖粮、卖猪,都被宣大爷记录得清清楚楚。
今年56岁的宣长修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就坚持每日记账,至今已有30个年头了。说起记账的原由,宣长修说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他父亲是村里的出纳,记账特别认真,买了两分钱的火柴都记得一清二楚,把村里的账目打理得井井有条。从那时起,他也学着父亲开始记账,慢慢地体会到了记账带来的好处。
“我那会儿念书念到高中毕业,算是村里的文化人了。”宣长修介绍,“以前,我是以日记的方式记账,后来改成目录形式,但每一笔收入和支出的钱,我都记得清清楚楚。”记者打开宣大爷的其中一本账本,只见上面记录着:1985年3月30日,本人领到前两个月工资27.83元,油0.5斤,0.12元;食盐1斤,0.15元……“那会儿收入都低,每一分钱都必须用在刀刃上。”宣大爷指着账本说。
“1986年我结婚了,花了800元建房子,这笔钱算是当时我家最大的一笔开销了。”宣大爷说,自己结婚的时候还先后添了衣柜、写字台、床等家具,一共几十元钱。“收入低,物价也低,就拿鸭蛋来说,20个才1.5元,现在七八十元钱才能买到的板鸭,那会儿才3元多钱就能买1只。”宣长修告诉记者,他结婚后,就开始外出打工,家里收入也开始节节攀升,生活也越来越有滋味了。“还有几本上世纪90年代的账本,前不久被我儿媳妇不小心当作废品卖掉了,有点可惜了!”宣长修惋惜地说。
记者了解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德阳市城乡居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德阳人民经历了贫困——温饱——走向全面小康三个阶段。1978年,德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带来了新的契机。1983年,德阳建市以后,农民家庭经营和城镇务工收入快速增加,人民生活从温饱渐渐走向小康。
账本里的“日新月异”
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得到极大改善。住所从秋风所破的茅屋到结实美观的砖瓦房,从四世同堂不堪拥挤的小屋到设施配套宽敞明亮的楼房。
“我家现在的房子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重建的,除去国家补贴,自己花了10多万元。”宣大爷笑着说,“在80年代,要说家里有10多万元存款,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前些年我在外面打工,一个人一年就能挣七八万元。”
2013年,宣长修被国家统计局德阳调查队抽选为“记账户”。记账户将详细记录每天的支出和收入情况,并严格按照调查内容填写。比如,每天买了什么菜、菜的价格是多少等都要详细记录。同样的,每天有什么收入,也要记录其中。这对于有着几十年记账经历的宣长修来说是“小菜一碟”。“成为记账户后,我知道我是为国记账,每一笔小账都会为国家科学制定民生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可靠依据。”宣长修说。
在近几年的账本里,记者看到,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电器搬进了宣家的大门。对开门冰箱、空调、液晶屏电视机、电动车、摩托车等等,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不仅如此,宣大爷的账目里还有了“欠款”,别人欠他钱的账目。几年前,宣大爷利用家里的场所开了小麻将馆,每天都会有周围邻居到这里来打麻将,有时候来打牌的人钱没带够或者忘了带钱,就在宣大爷这里借,每借出去一笔,宣大爷就记下一笔。
统计学上,食品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就是“恩格尔系数”,它可以用来反映一国消费结构的变化。1998年,德阳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9.0%,2000年为53.5%,2010年为38.6%,2018年为35.0%。20年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59.0%下降至35.0%,比1998年下降24.0个百分点。
据国家统计局德阳调查队资料显示,德阳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83年为457元,2000年为5127元,2010年为11895元,2018年达到23960元,消费支出是建市时的52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83年为231元,2000年为2185元,2010年为6416元,2018年达到12944元,消费支出是建市时的56倍。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买东西不再会因为经济拮据而犹豫半天,记账也越来越有劲儿了。”宣长修说。
文/图本报记者曾征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什邡农村商业银行按照人行德阳中心支行、市金融工作局、银保监会德阳监管分局以及德阳办事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出...
什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什邡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