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交通”见证德阳的腾飞之路

德阳日报 2019-08-23 08:07 大字

飞速发展的德阳交通事业。本报记者叶斌摄

本报记者叶斌通讯员卿菁实习生何可欣龚禧

国省干线公路星罗棋布、高速路网遍布德阳、农村公路蓬勃发展、轨道交通方兴未艾……如今的德阳交通在原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市交通局局长马俊东看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自1983年建市以来,德阳交通运输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交通战线工作近20年,担任市交通局长10多年的时间里,马俊东见证了德阳交通由不通到通、由通到畅、由畅到优,而眼下则是由优到强的交通大发展格局。

道路由不通到通

建市以前,德阳只是个小县城,道路网络无从谈起,与外界的交通联系十分困难。刚建市时,德阳只有到广汉这条线路算得上是“交通大道”,到其他县大多要绕道走。

马俊东回忆,当时德阳境内的二级公路只有7公里,更多的路况很差,都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比如,从德阳到中江县需要借道罗江,80多公里的路开车得3个多小时,而各个县到乡之间往来就更不方便了。

一次,马俊东到省上开会,从早晨6点出发,经川陕路过广汉到成都。由于道路不畅,车开得十分缓慢,结果到达目的地时,已到了中午,只得边吃饭边请成都本地的参会人员传达上午的会议精神,然后下午接着开会。

1983年建市时,德阳全市公路总里程仅1981公里,四级以上公路仅占52.13%,存在“断头路”20余条。1984年9月,市政府下发了《关于1984年度加宽改造公路安排意见》,拉开了规模空前的民工建勤加宽改造公路群众性修路热潮。

1984—1987年,全市数以百万民工上路,投入民工建勤标工3000多万个,筹措建设资金1亿多元,加宽改造各级公路1981公里,新建公路56公里,完成路面、桥涵配套里程623公里,修通了“断头路”15条。

这一时期,德阳修建了主要的干线公路,完成了从市区向各县公路的辐射,实现了从不通到通行的转变。特别是修建、加宽、硬化了德阳到什邡、德阳到绵竹的标准化二级公路,至此,除了德阳到中江县没有直达公路外,到其他各县形成了“交通直达干线”。

提升市域道路畅通度

1987-1993年,通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德阳基本完成了绵竹——什邡——广汉——中江——罗江——绵竹的环线公路的修建,搭建起了路网骨架,实现了道路从通行到顺畅的转变。

通过“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等方式,修通了德阳至什邡、德阳至中江的公路,建成了全省第一条地方收费公路—德(阳)汉(旺)公路,成为交通行业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基本形成德阳市域内主城和县城间干线公路框架体系,实现从市到县的通达,逐步填补公路网络中的空白,形成了德阳到各县通达顺畅的交通格局。

这期间的1990年,德阳交通迎来了一件大喜事:建成载重730吨的高等级路面大件公路德阳至成都段,这是德阳建成的第一条大件运输公路,也是四川省的第一条大件运输公路:德阳——乐山大件路。这条道路可把德阳“三大厂”生产的大型设备直接运输至乐山港,全长245公里的大件路为四川的重工业发展提供了交通运输的基础保障。

马俊东特别自豪地说:“当时全国交通建设现场会在德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交通人都来参观德阳建成的大件路,德阳在交通部一下子就出名了。”

这一时期,德中公路的修建让马俊东记忆犹新。1992年下半年,德中公路开始动工,当时修建公路的机械设备很少,即使有也比较落后,很多路段甚至连压路机都没有,只能靠拖拉机或者完全靠人工施工。

由于修建德中路的工期较紧,所有路段都是24小时不间断作业,德阳的新闻媒体每天都要报道工程进度。马俊东回忆,有一次半夜下起了大雪,他放心不下工地,凌晨两点的样子起来去工地上看施工情况。这一看还真发现了施工遇到的困难,德中路出城不远的地方需要从马鞍山通过,因为缺乏机械设备等原因,打通马鞍山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马俊东立即召集相关人员商量对策,大家想了很多办法,做了不少协调工作,终于解决了这一障碍。马俊东说,在修建德中公路时,所有参建人员齐心协力,抱成一团,攻克难关,咬牙坚持,最终如期完工。马俊东至今清楚地记得,1993年6月28日德中路竣工通车时,建设者们激动的场景。

让畅通的大道更优化

1993年到2007年,德阳市的交通建设主要是在县、乡、重点村形成道路网络,比如罗江成为当时的乡村公路示范县。马俊东称,这是一个崭新的历史的发展阶段,建设资金等各方面都有所好转,交通建设没有最开始时那么艰难。

在解决全市交通更通畅的问题上,利用收费公路政策,大力建设一、二级收费公路,德中、罗桂、广木、成青公路等的改造是这段时期的重要标志,完成了以德阳市区为中心的干线公路“大”字型骨架环线的构架,构建“三橫六纵九支线”的快速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德阳市域内主城和县城间三级以上等级干线公路框架体系,基本实现了德阳半小时经济圈。

1993年至1996年,德阳在全市范围内连续开展“公路交通年”活动,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公路建设第一轮“大包干”任务,实现了“三年变样,五年变畅”的目标。全市各级公路总里程达到2225公里,实现了县县通二级水泥混凝土公路,乡乡通油路,村道建成水泥路或油路。

1997年至2007年,全市公路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市委作出“苦战三年,建成全省一流公路交通网络”的决定,打响了建市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经过三年苦战,德阳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3.5亿元,新建和改建干线公路150公里,建成县通乡公路308公里,乡通村公路1390公里。经过几年的奋战,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占总里程比重达到全省第二位,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占总里程比重跃居全省第一位,德阳的公路建设完成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

建设交通强市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德阳的交通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全市交通综合损失达99亿元。德阳市按照“全面恢复、重点改造、提高水平、改善形象”的总体原则开展交通建设,至2010年末,完成投资68.9亿元,灾后重建公路3052公里,全市灾后重建的公路、桥梁、站点建设项目基本完成。至2018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8345公里,实现100%的镇乡通沥青(水泥)路、100%的建制村通公路、10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三个百分之百”。

震后,绵竹金花大桥没有垮塌让马俊东感到特别欣慰。那是上世纪90年代,德阳修建的当时全省单拱跨度最大的桥梁。经过检查,金花大桥可以通行,于是抢险救灾的人员和车辆得以快速通过。在当时,这座大桥被老百姓称为“救命桥”,让很多灾区群众得以及时救治。

马俊东称,近10年德阳的交通发展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就,交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德阳道路修建的质量有了明显提升,技术水平得到大大提升。

近10年来,德阳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和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契机,加大高速公路、成德之间的干线公路建设,全力推进市到县及县城之间、农村公路的提质升级。“十一五”建设的重点是灾后重建,总投入达145亿元,已初步形成了以2条高速公路为骨架,以4条国省干线为辐射的路网。“十二五”期间,全市交通建设共完成投资184.4亿元,新建高速公路104.4公里,新改建干线公路271.6公里,基本实现了成德同城多通道、市域一体快联接以及高速公路县县通、水泥(油)路村村通。

按照规划,2016年—2020年,德阳市交通建设围绕“由优到强”的目标,市委、市政府作出一系列交通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主要集中推进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通道、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和建设全域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推进交通高质量发展,支撑成德同城化、德绵一体化、全域城镇化。编制《德阳全域综合交通路网规划》,围绕打造环成都经济圈通勤最佳城市,着力构建综合智能交通体系。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德阳段、成德绵高速(扩容)等高速公路,天府大道北延线、德中、德罗等城市快速通道正加快建设,成都环线城际铁路德阳段、成都地铁3号线至德阳项目及城际列车枢纽站等轨道交通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如今,德阳交通的路网体系日趋完善,德阳交通人也有更多更好的想法与思路,他们将为德阳的交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当然,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对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构建和管理会更加复杂,德阳交通人会更辛苦,取得的成就也会更大,相信德阳的交通越来越好、越来越强。”马俊东说。

新闻推荐

什邡市供销社“四个着力”促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

什邡市供销社“四个着力”促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农民专合社是推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发展、实现农业进步的生力军,更是推进...

什邡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什邡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