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烟 《铭记·63位德阳三线人口述史》诞生侧记

德阳晚报 2019-02-15 10:37 大字

1958年在农田中树立起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厂址的测绘标杆。

东汽厂筹建时职工住宿和办工的地方。

1969年修建川纤政工部。

20世纪70年代东汽厂大门。

四川省建筑工程机械厂。

以上图片均为书中插图

□王叙融

三线建设,对于今天的许多人来说似乎就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罢了;但对于另外一个群体来说,三线建设它不仅是一段往事、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对于共和国来说,三线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时代、一个战略、一群人、甚至一座城市的代名词,更被誉为我国工业布局的一次乾坤大挪移,被称为工业化的一个特殊标本!《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一句评语很是中肯:“三线建设,离我们最近的工业遗产。”

对德阳而言,这笔遗产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从物质角度而言,德阳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小县成为中国重大装备业制造基地,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正是三线建设催生和加速了这座工业城市的进程和发展,德阳也正是因为东电、东汽、二重三大厂为代表,金鑫公司、西南重型机器厂、德阳水电发电设备厂等企业相继动工,它们的迁入才支撑了这座移民城市。可以说,三线建设是德阳的立市之本。从精神层面说,1958年,当宝成铁路正式通车,一时间,全国各地多少热血青年,他们或从东北的富拉尔基、哈尔滨、长春,或是上海、江苏、山西,或是陕西、重庆等地,携妻带子或同学相伴,亦或只身一人,随着三线建设的大迁移来到德阳,不论他们是否清楚自己将面临的生活环境如何,然而报效祖国的激情、对组织安排的服从,使他们义不容辞踏上了这趟列车。是他们,在德阳唱响了一部多语言、多声部的三线建设之歌!

历史峥嵘,时代足印。历史需要有人去提及、去怀念、去记忆!谁来记录?如何记录?为了抢救和挖掘这份宝贵的遗产,市政协文史委开始了德阳三线建设口述史的记录整理工作。2017年初,德阳市政协文史委开始寻找访谈对象,策划《三线建设口述史》的结集事宜,2017年10月开始,文史委组成了由德阳市作家、媒体记者、文史爱好者和政协委员的文史研究员采访队伍,多次集体深入德阳市的三线建设企业访谈,涉足二重、东电、东汽、东工、金鑫公司、安装公司、耐火材料厂、什邡钻采厂、四川玻璃纤维厂等十多家三线建设企业,希望藉此对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以及被这个群体所影响的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形态的历史做出探知。

剥开记忆总会触动心底那份爱与痛,“三线人”这个名字提起来多么光荣,又是多么五味杂陈,这也只有全国四百多万三线人才有深切感知。许多口述人回忆当年初来乍到时,他们要面对生活用品短缺、交通闭塞、水电不通、蛇虫出没、精神生活匮乏、恋爱婚姻困难、无法照顾家中长幼等等困难,对此他们也曾苦闷迷茫。但是坚定的爱国信念和乐观进取的革命精神让他们不懈地与困难作斗争,从零开始,铺路修舍、引水通电、造学校、造医院,建厂投产,在艰苦的环境下实现生产发展。

在当时那浩浩荡荡“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历史背景下,这个群体大多数人怀揣报效祖国的激情来到德阳,从此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约7、8万人的群体便被打上了“三线人”的烙印,有的再也没回去过。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故去,那些故去的,墓碑就在德阳这块土地上。而且他们的子孙也已经成为了德阳的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就是他们真实的写照。他们中的多数人或许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但他们都默默无闻地在自己的岗位上无私地奉献了最美好的年华。

历时半年,德阳市政协文史委组织访谈三线建设亲历者的人员达70多人,这些访谈涉及普通生产一线工人,技术员、供销员、有检验科长、人事科长,有书记、厂长,甚至职工医院院长。还有的因年事已高,遗憾地只留下录音采访就悄然离世。几十年过去,那黑白照片里风华正茂的青年男女如今都已头发花白步履蹒跚,让人感叹耄耋之年的岁月沧桑,这让我们更想走进他们的过去,聆听流淌在他们身体里的那段历史。他们的回忆中有自己亲历的重大事件,有平凡工作和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历史的细节在当事人的缓缓絮语中扑面而来,不加雕琢地真实打动着人心!

岁月虽已远去,但那一个个平凡的、个性的、生动的、原生态的故事是依旧那样鲜活而感性!像这样的一群人,在祖国三线建设中还有很多,他们曾用最平凡朴实的故事构建了我们的历史、城市和生活,之后便默然隐去。但历史是明天的依据和支撑,无疑他们值得被看见、被倾听、被记录!

往事并不如烟,三线建设者渐行渐远的激情岁月后,留下的是一座因工业而生的城市,工业遗迹成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记忆,在这些尘封的记忆里,铭刻着那代人曾经的欢笑、眼泪和追求,那些斑驳的墙壁、沉睡的机械,无不印证着往昔岁月,在繁华褪尽之后,成为了德阳这座城市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德阳三线人口述史

部分采访者手记

曾子义老人已经89岁高龄,因为年岁大,走路时为保持身体平衡而左右摆动双臂,活像东北人扭秧歌。我想搀扶他,他却一直拒绝。老人口齿清晰、耳聪目明,听他的口述,就像看一部回放机的老电影。

都说“老还小”。讲述过程中,曾子义老人就像一个老小孩,一会儿笑得烂漫天真,一会儿哽咽失语,甚至泪不能禁。

——李铮

解放前读过有限的几天书,解放时,米文进被领导作为后备干部培养,但是他却选择了从军。在部队,他进入了长春航空兵学校,学习了文化以及军事技能,先后在陆军、空军、海军中服役,为国家的国防做了应有的贡献。

枪炮是吓不到伯父的,因为他曾经参加过解放一江山岛的战争,他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军人。在敌人的枪炮面前他都没有皱过眉头,在自己的家乡,在新中国的土地上,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采访结束不久,米文进就去世了。我在他的墓碑上留下了一副短对联:“纲常有序,仁德无私。”

——米运刚

87岁的顾伟民老人,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谈吐率性。我正将笔记本摊在桌上,未及发问,他就窸窸窣窣从自己的上衣口袋掏出了一页纸。纸很小,上面的字更小,照着纸上密密麻麻的文字,他用夹杂着德阳方言的上海普通话很书面地对我说:我们(电工厂)给当时很闭塞的德阳带来了三样东西:一是加强了物资交流。出差、探亲时,我们把酱油、豆鸡带回上海,再把海产品、皮鞋带到德阳,每个人都揣着帮忙带东西的条子。我们也带来一些蔬菜的种子,比如“上海青”。“上海青”垫着一枚“狮子头”,德阳人爱吃;还有汤包,吃一口烫了嘴,更不明白怎样把汤包进去的,但都说好吃、鲜!二是引领了生活的时尚。德阳人向我们学习穿着打扮,上衣要合身,裤腿要小,皮鞋要尖头,我们就教他们怎样裁剪,然后缝纫。三是扩大了人才交流。我们有很多干部到了地方去任职;我们举办技校,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

——高建平

赵以洲今年已经86岁高龄了,家住二重生活区。二重生活区是20世纪90年代修建的六层红砖房,被包围在一片新建的高层建筑中间,显得很有年代感。但是在90年代,可是德阳市最高的居民用房,能住在这里的人,基本上都是三线建设的老功臣。他们都有着传奇一般的人生经历,都为国家三线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他们从来不问国家要一点好处,坚持过着简单的退休生活,默默老去。

——陈昶

1961年毕业的清华大学高才生华涌欣,读书多、本事大、爱好广泛、热情如火。才到二重厂的时候,正赶上厂建设的低潮,苏联撤专家厂里停了工,人心浮动,他们搞文艺节目体育活动,稳定职工思想,调动大家爱厂护厂积极性,华老先生从最基层的技术员做起,临危受命做车间主任,后来当了二重厂第六任厂长。他感慨地说,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清华学生,到德阳二重工作,他的成长和成才都与二重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一再表示,八十不服老,要为德阳的明天更美好,为二重厂重组发展壮大出力献策,贡献余热。

——李淮

新闻推荐

中国年 德阳味儿

什邡灯会。邱德红摄钟鼓楼敲钟祈福。本报记者曾可嘉摄三星堆祭祀活动。部门供图经开区新春巡游现场。本报记者张嵘摄“...

什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什邡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