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梁换柱 唤醒什邡“三线”影剧院

四川日报 2018-07-13 06:45 大字

改造后的钻采厂影剧院外立面。 原作设计工作室供图

□本报记者余如波

暗红的砖墙、灰扑扑的舞台、斑驳的涂料……德阳什邡郊区,一座尘封逾十年的建筑经过近一年的施工改造后,近日终于再度“开门迎客”。这座“既旧又新”的建筑,是原四川石油钻采设备厂影剧院。作为“三线建设”的产物,这座影剧院承载了不少人的青春和记忆。什邡市相关负责人希望,未来影剧院除了承担社区中心功能,还能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整体打造、运营,让更多人前来触摸那段珍贵的历史。

“偷梁换柱”只为抗震

上世纪60年代,伴随着“三线建设”的浪潮,原四川石油钻采设备厂(以下简称“钻采厂”)在什邡诞生。鼎盛时期,这里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两三千名职工,家属区、子弟学校、职工俱乐部等一应俱全。

其中,影剧院可谓当地的文化中心。当年的钻采厂子弟、现任慧剑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杨军回忆道,影剧院里放电影、开大会、开展文艺演出,紧邻的前楼可供下棋、读书,户外还可以打篮球,随处都可见小朋友们嬉戏打闹。不过随着钻采厂改制,老职工们陆续迁出,加之汶川特大地震影响,影剧院逐渐冷清直至最终关闭。

去年,什邡市与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节目联系,邀请同济大学原作设计工作室对影剧院进行改造。由于原有建筑资料遗失,团队的首要任务便是通过测绘,对影剧院实施整体加固。“影剧院是砖混结构,如果再次遇到大地震,很容易造成屋顶整体坍塌。普通加固方案需要大规模开挖,可能破坏原有建筑风貌。”驻场建筑师章昊说。

经过反复讨论,设计团队决定“偷梁换柱”,将人字形屋顶与墙体分离,托换到一个新的承重结构上。具体而言,施工人员从墙体向下开挖6米后灌注混凝土,并在影剧院两端搭接工字形钢桥,桥上立起12根钢柱承担屋顶荷载。不再负责承重的砖混墙体,则用钢筋混凝土进一步强化,使之满足当下的建筑抗震规范要求。

紧邻影剧院的前楼,除对墙体进行加固,设计团队还特意打造了5个楔形钢筒,“嵌入”一楼原有的5扇大门。它们不仅具有一定承重作用,还可作为社区和钻采厂历史展示空间,引导人们从户外走入影剧院。

“楼中楼”赋予新功能

什邡方面希望,改造后的影剧院不仅作为当地社区中心,还能容纳更多综合性文化活动,原有的舞台和观众席显然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于是,设计团队打起了影剧院挑高空间的主意,打算建一座“楼中楼”。

为此,施工人员以16根钢柱为基础,在影剧院内搭起了一座U字形“新楼”。“新楼”两侧均有多层空间,可以承担社区活动室、书画摄影展厅、多功能排练厅、图书馆等各种不同功能。有趣的是,由于使用了半透明的折叠门,这些空间既能很容易地封闭起来隔绝外界打扰,也可以快速打开变成观演区域,舞台上的一切一览无余。

增建大量文化空间,对采光提出了更高要求,屋顶的通风百叶窗被置换成玻璃天窗,形成一条贯穿观众席上方的采光带,让影剧院一下子变得开敞明亮。章昊介绍,“楼中楼”顶层距屋顶最近,通风和采光效果最好,而这里的建筑桁架也颇具设计感,于是被打造成社区图书馆。尤其是朝向南面田野一方,设计者突出屋面做出一间玻璃观景台“天空之城”。“希望它可以成为一个标志点,当晚上灯光亮起时,成为吸引人们来读书、参与活动的‘精神灯塔\’。”

此次改造,设计团队的整体思路是“向史而新”,他们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历史记忆的基础上,赋予影剧院不少全新的功能。例如,舞台周围斑驳的绿色墙面几乎没做处理,14米×7.5米的舞台台口也予以完整保留。不过在后部山墙位置,施工人员新增了一座圆形旋转舞台,关闭时可以满足排练、演出、放电影等活动,打开时也能与室外连通形成互动。“通过开闭变化,形成室内舞台表演、室外市集戏台、室内外连通表演空间等灵活使用方式。”章昊说。

新闻推荐

只差两米就可能落水桥梁坍塌前一瞬间 警察喊停轿车

11日上午,什邡市公安局双盛派出所民警在对石亭江水情进行查看后返所时,巧遇105省道石亭江大桥什邡双盛岸约20米长的引道桥...

什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什邡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