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谊长 四川情就是故乡情

四川日报 2018-05-12 08:06 大字

原山东援建北川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徐振溪:

一生不忘“山东的第141个县”

名片

徐振溪

时任山东援建北川前线指挥部总指挥

寄语

衷心祝愿四川的明天更加美好,衷心祝愿北川人民幸福安康。

“曲山、擂鼓、通口、永昌、永安、禹里……”5月4日,山东省青岛市,徐振溪眺望着远处波光粼粼的黄海,说起千里之外的北川如数家珍,一口气把全县20多个乡镇名称背了出来。距离“5·12”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十年,徐振溪早已把北川当作“第二故乡”,“一生不忘这座城,我每年都去北川一趟。如今的新北川一天比一天好,各处都是绿水青山、漂亮楼房,我由衷开心。”

科学重建举全省之力鼎力支持

“北川不仅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山东的第141个县’。”“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徐振溪临危受命,担任山东援建北川前线指挥部总指挥。2008年5月29日晚,一架载着山东援建干部的飞机降落四川,徐振溪带着援建队伍直奔北川县贵溪镇。“当晚下着大雨,眼前是一片废墟。”徐振溪记得,现实情况的严峻远远超乎意料,我们就着矿泉水,啃了几口干粮,就开始召开紧急部署会。眼前是繁重的重建任务,但山东援建队伍的背后,是山东举全省之力的鼎力支持,“山东定下3年投入100亿元的目标,把北川当作山东的一个县来建设。”徐振溪带着援建队伍踏遍了北川各地。“2008年6月25日,我们拿出了山东协助北川编制的灾后重建规划第一稿,这是地震重灾区中的第一个重建规划。”徐振溪回忆。科学、和谐、务实、绿色,这八个字是贯穿援建工作的主题。山东实行了省包县、市包乡镇的工作机制,17市分别对口援建北川20个乡镇,乡镇任务完成后再集中力量建设县城。为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徐振溪提出“早、比、巧、紧、带”的援建工作方法,按下重建任务“快进键”。

情深谊长从对口援建到对口协作

在采访中,徐振溪翻出自己珍藏的光盘播放给记者看,这是2010年11月3日,在北川新县城体育中心里,万名北川民众用鲜花、掌声、热泪和拥抱,告别圆满完成援建任务撤离的山东亲人。视频中,站在讲台上的徐振溪,眼眶中噙满泪花。“这是特殊时期建立的友谊,跟从一个战壕里爬出来的战友一样。”徐振溪说,过年过节时,还会如雪花般收到北川人寄来的贺卡或发来的短信。援建任务有期限,但山东和北川两地人民的情谊永不终止。“房子建好了,百姓可以搬进去,但生活怎么办?新县城建好了,但今后的发展怎么办?”对于北川的未来发展,山东援建者们一早便开始谋划,“未来的若干年内,山东和北川仍然要保持协作关系、支援关系。”在“造血”上多做文章——打造“北川—山东产业园区”,为北川栽下引凤的梧桐树,截至2017年,24家企业落户,总投资14.1亿元;打造北川维斯特农业科技示范园;打造北川巴拿恰商业街,为北川群众提供上千个就业岗位。“回首来看,对口援建工作不仅让两地结下深情厚谊,两地从这种平行化支援模式中探索出的体制机制,时至今日都具有启发意义。”徐振溪谈到。

原广东省对口援建汶川工作组组长陈茂辉:

为汶川走绿色发展之路而欣慰

名片

陈茂辉

时任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广东省对口援建汶川工作组组长,现任广东省政协外事侨务委员会副主任

寄语

曾经灾难的土地,必将绽放美丽的花朵,希望汶川人民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这些天,陈茂辉一直难掩心中的激动,今年“5·12”他将再回汶川,再回“第二故乡”。

十年前,作为广东省对口援建汶川工作组组长,他曾在那里奋斗了近千个日日夜夜;十年后,援建岁月,已成为他人生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民生优先80%对口支援资金用于民生工程

即将来川,陈茂辉心里一直有个小心愿:想去汶川一中看一看,这是震后灾区开出的第一朵“花”。

事实上,总投资2.6亿元,总建筑面积近7万平方米的汶川一中刷新了很多纪录。为了让灾区的学生早日上学,原本专家估计至少需要500天的工期,硬是被压缩到了180天。陈茂辉回忆,从汶川一中破土动工开始,1600名广东工人,180余天就加了179个夜班。如今,羌式风格浓郁的汶川一中早已传出琅琅书声。在陈茂辉看来,汶川一中等项目的建成不仅仅体现着“广东速度”与“广东质量”,更体现着援建工作的人本理念和民生优先情怀。据了解,在广东安排对口支援汶川县恢复重建资金中,其中有80%用于民生工程,涵盖了城乡居民住房、教育、卫生等众多领域。在对口援建中,广东采取本省“一市”援建重灾“一乡镇”的对口帮扶模式,选取13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对口援建汶川13个乡镇。广州—威州、珠海—绵虒、佛山—水磨……一南一北,26地也因此结缘。2009年8月,广东省援建的全部16所学校整体交付使用,汶川异地复学的学生全部返乡上课;2009年12月,涉及总投资超过30亿元的“十大民生工程”共333个项目建成并交付使用,这让陈茂辉和战友们感受到收获的喜悦。

强化“造血”在多个领域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水磨镇“华丽转身”让陈茂辉印象深刻。地震发生前,这里聚集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多达63家。“重建并不仅是修建房屋,更要帮助当地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援建工作组希望改变。为了打消大伙儿顾虑,陈茂辉回忆,工作组协调佛山援建组的工作人员带着居民,到成都洛带古镇和云南丽江参观。灰瓦白墙、青石铺路,当这座国家4A级的风情小镇出现在居民面前时,大家方才深刻理解其中巨大利好。支持汶川特色农业建设,异地重建的“广东-汶川工业园”,在技术援助、管理援助、产业合作、干部培养等领域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陈茂辉说,对汶川的灾后重建,除了关注民生改善外,同时关注产业发展,变“输血”为“造血”。十年回头再看,汶川涅槃重生。这些年,陈茂辉时刻关注着汶川的发展,看见汶川走上一条崭新的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他倍感欣慰。采访临近结束时,陈茂辉还向记者讲起了一个打算:等孙子年龄再大一点,要带着他去汶川看看,看一看爷爷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跟他讲一讲当年援建的故事。

原浙江省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指挥长谈月明:

把浙江的商业模式移植到青川

名片

谈月明

2008年7月至2010年9月,任浙江省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

寄语

祝福坚强的青川人民,日子越来越红火,经济发展越来越好!

“2008年6月3日下午2点,我第一次来到广元市青川县。”5月2日,杭州市西湖区,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办公室里,谈月明仔细收好来自青川县的邀请函——邀他出席青川县“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纪念系列活动。面对四川来的记者,他讲述起援建的800多个日夜。

摸家底定方案科学绘就重建蓝图

2008年7月初,接到浙江省委省政府任命时,谈月明正焦头烂额:当时的青川,没有震后地质地貌图,“在哪里建,建什么?啥都不知道。”摸清家底成为当务之急。谈月明一声令下,来自浙江的410名测绘人员和地勘人员,对青川进行地形测绘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他从浙江拉来200多名技术人员,2008年国庆节前,青川县36个乡镇的总规控规、教育设施等130个专项规划全部出炉。浙江11个市和27个县(市、区)分别对口援建一个乡镇。青川县36个乡镇背后,都有浙江各市县派来的指挥部,下面是一万余人的援建力量。但对谈月明为首的指挥部而言,协调各方关系需耗费大量精力,因为这一万多人之前不在一个系统,彼此也不熟悉。谈月明保留着一张照片:手持喇叭,身着迷彩服。“那两年半,这就是我的工作服。”为了整合重建力量,他对指挥部运转定下规矩:指挥部6名成员(来自省级发改、经信、住建等部门)每天召开碰头会,协商解决问题;所有重建项目,一律征得青川县委县政府同意后才开工。

移植商业模式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至2010年9月底重建结束,浙江在青川重建47所学校、39所医院,为近7万农户新建了住房。但重建不只是让老百姓住上好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谈月明说,青川丰富的生态和农业资源及相对落后的经济,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何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答案是:逐个乡镇编制产业规划,组建飞地产业园,把浙江的商业模式移植到青川,建立长期的帮扶机制。坐落在广元市利州区的川浙合作产业园便是这一思路的结晶。如今,产业园已入驻企业近百家,年产值近百亿元;当年在唐家河保护区外修建的培训机构,经改造已成为游客集散中心;援建结余的1亿元资金,委托浙江的国资平台经营,所得利润基本全部返还青川……“2010年援建结束后,每年我都带队回去看看,看当地缺什么,尽力去协调。”谈月明透露,近年打出名堂的青川电商业,同样是浙江帮扶的结果。阿里巴巴上市时的“敲钟女孩”王淑娟、把山货卖到全国的赵海伶,背后皆有浙江企业的影子;在脱贫攻坚大潮下,浙江启动两轮合计100名干部赴青川交流挂职……“希望青川能够用好优势,做大做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绿水青山也要变成金山银山。”谈月明说。

原江苏省援建绵竹指挥部总指挥梁学忠:

800多天成就“西部小苏州”

名片

梁学忠

2008年7月至2012年2月任江苏省援建绵竹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

寄语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话,我在援建时体会最深。

5月2日,南京,原江苏省援建绵竹指挥部总指挥梁学忠坐在一家茶室里,回忆起十年前援建绵竹的800多个日夜,动容了:“援建经历是援建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一种理念除了“输血”更重视“造血”

2008年6月,依照中央的决定,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举全省之力对口援建绵竹,由13个省辖市和8个县(市)对口支援绵竹的21个乡镇。时任南京市栖霞区区委书记的梁学忠,当年6月奔赴汉旺、清平等重灾区了解受灾情况,随后被任命为江苏省援建绵竹指挥部总指挥。“援建不仅是重建,更是帮助绵竹实现发展和飞跃。”规划先行,梁学忠组织江苏120多个规划人员,用50多天编制完成绵竹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和近期建设规划、乡镇总体规划。走访中梁学忠发现,绵竹与什邡交界的洛水镇的洛水河没有桥,行人过河危险。“这座桥由江苏来建!”梁学忠现场拍板。这座投入2000万元援建大桥,解决了当地老百姓出行难问题。援建中,共计10多万名江苏儿女奋战在重建一线。每个市、县连续3年,每年拿出当年财力的1%,并募集30多亿元社会资金,共投入112亿元援建绵竹。江苏援建除了“输血”更重视“造血”。被视为绵竹发展新引擎的绵竹江苏工业园,到2011年已引进项目24个、投资34亿元。苏州帮助绵竹规划建设年画村,震后3年间裂变出100多个新品,绵竹年画从纸上“爬”上背包、T恤,“跑”向50多个国家。

一生财富援建中的精神状态十分宝贵

2009年4月,在绵竹清平乡的建设工地上,梁学忠突然晕倒在地。这是他第三次发病,前两次也晕倒在重建工地上。经医生会诊,梁学忠是暂时性大脑缺血症,原因是过度疲劳。妻子在媒体上得知他生病的情况,“开始非常生气,后来理解了。”当时,江苏援建项目多,援建人员都是“白+黑、5+2”地工作。梁学忠说,灾难没有压垮当地群众,这也成为援建者忘我工作的动力。“灾区人民淡定、积极、乐观的精神,可以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穷困不可怕,只要发扬百折不挠的精神,任何困难都能克服。”梁学忠家的书桌上,一块拳头大的石头是他在绵竹清平乡泄洪大坝修建现场捡的。“这块石头代表着灾区人民坚强不屈的品质,寄托着我对绵竹的思念。”梁学忠深情地说,援建的800多天焕发出的精神状态,是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当地群众也说,江苏援建成就了“西部小苏州”。现在,梁学忠经常关注绵竹和四川的变化。今年5月,江苏省将组织援建干部重返绵竹,“我想再去看看年画村,看看汉旺、清平,看看那些可爱的人们。”

原北京援建什邡前线指挥部总指挥栾德成:

把什邡当作“第二故乡”

名片

栾德成

时任北京援建什邡前线指挥部总指挥,2018年5月,被授予什邡市荣誉市民,现任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会长

寄语

“5·12”已经过去十年了,祝什邡人民生活更美好。

2018年5月,根据《什邡市荣誉市民称号授予办法实施细则》,通过推荐、评选、公示等环节,栾德成被授予什邡市荣誉市民称号。作为北京援建什邡前线指挥部总指挥,他的名字在什邡人民心中,有分量。

临危受命“老建委”扛起援建重任

栾德成第一次到什邡,是2008年6月21日。在下午的第一次会议上,身为“老建委”的栾德成就被确定为前线指挥部总指挥。这一年,栾德成已经59岁了。他是做过左肾切除手术的肾癌患者,常年需要服药治疗。他的老伴同样是癌症患者,时年88岁的母亲也瘫痪在床。但他没有说不。他深知这是一份重托——北京市对口支援什邡市70亿元,2008年,安排援建项目39项。6月23日起,栾德成就开始到什邡市红白镇、八角镇、蓥华镇等重灾区考察,到绵阳考察学习灾后重建。最长的时候,他三个月没回过家,但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往返北京和什邡9次。不只是一腔热情,栾德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着援建工作。在项目建设中,北京援建者注重推广使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在广青公路项目中,把原来设计的混凝土路面全部更新为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大大提高了路面的耐久度、吸音、降噪及通过稳定性。同时,建设项目也充分尊重了当地的习惯。“我们北京建学校,都是中间走廊、双侧教室的。”栾德成用学校举例,北方的这种建筑方式节约土地、建材,能容纳更多的学生。但当地川西民居建筑风格,都是单侧教室带走廊,相对通透,但成本较高。最终,援建方还是选择了当地原有建筑风格。

血脉相连什邡是北京“第十九个区县”

2009年7月初,什邡援建工作步入正轨。新一任总指挥到什邡,接下了栾德成手里的指挥棒。栾德成来的时候,成都到什邡要两个小时,走的时候,经由广青公路,时间已经缩短为不到一个小时;他来的时候,北京对口援建什邡灾后重建3年计划拉开序幕,他走的时候,首批39个项目全部开工,第二批33个项目也已陆续开工。栾德成一年零一个月的援建使命完成了。2009年7月11日晚上8点,栾德成回到北京,直奔了父母家。此时,他的母亲已经看不见。48小时后,母亲安静地走了。在母亲榻前,栾德成泪流满面。他相信,母亲理解自己的选择。栾德成说,我们把什邡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十年前,北京对口援建什邡,提出将什邡当作北京的“第十九个区县”。在北京市政府网的首页上,有着什邡的链接。北京人民的付出,什邡人民没有忘记。2012年7月,北京发生6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灾害,什邡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向北京捐赠100万元,支援首都抢险救灾。“北京和什邡的牵手,一直都在延续。”栾德成说。2013年4月,中关村科技产业基地在什邡北京产业园挂牌,在这个产业园内已经有近百家企业签约入驻。

新闻推荐

她说那是幸福的泪 有爱就有希望

▲什邡市妇幼保健院院长桂逢春▲什邡市妇幼保健院院长桂逢春保存着108罗汉娃的合影■天府早报记者冷宏伟朱佳慧李国东摄影报道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说:“眼泪的存在是为了证明悲伤不是一...

什邡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什邡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