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京什情”浇开玉树花

德阳晚报 2018-05-11 10:22 大字

曾凡雨(中)悉心照顾患者。

玉树班的学生们正在做课间操。

“又回家了!”每月中旬,都会有一群医生出现在成都双流机场,一坚持就是10年。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北京援建者。直到今天,他们都还一如既往地支持什邡的医疗卫生事业。

距离高考还有一个月,一位高三班主任老师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记录下自己与学生们每天相处的点点滴滴。“我的孩子们,青春正好,愿莫负韶华,以梦为马,活成诗意的人生,到达梦想的远方!”5月4日青年节,她写下这句话勉励她“亲爱的小孩们”。孩子们来自青海玉树州。

北京—什邡—玉树,因为“援助”,三地的缘分越来越紧密。“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北京对口支援什邡,什邡迅速得以重建;什邡人把感恩之情化作助人之力,开办了玉树班,助格桑花灿烂绽放。

“让每个病人都得到治疗,是我最好的感恩”

天刚蒙蒙亮,什邡市中医院门诊大厅的挂号窗口前,早已排起长龙。队伍中,有不少人都在等待着挂这里一名叫曾凡雨的医生的号。

曾凡雨是什邡市中医院大内科主任,在中医治疗消化、肿瘤等疾病方面疗效显著,深受患者信赖。还没到坐诊的时间,曾凡雨就已提前赶到杏林苑的诊室,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一上午看50多个病人,他连水都没顾上喝一口。直到最后一个病人满意离去,他才下班。短暂的午休后,下午又“扎”进住院部,在各个病房与办公室之间来回奔波。

虽然每天忙个不停,但曾凡雨感到很充实,他说这种感觉是10年前很少有过的。他评价以前的自己,“能看一些病,但诊疗效果不太好。”而现在他的诊疗效果显著,很多患者都是慕名而来找他看病。

“如果没有北京的援建,就不会有现在的我。”谈起自己10年的改变,曾凡雨总会由衷地感慨。

“5·12”地震之后,北京对口援建什邡,在医疗卫生领域,北京着力为什邡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从2008年至今,数百名北京医疗专家定期来到什邡,通过教学门诊、教学查房、疑难病例的讨论、举办学术讲座等,现场进行传、帮、带,毫无保留地传授医疗技术经验,为什邡各大医院培养了一批专业过硬的人才。

曾凡雨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唐博翔教授等北京专家的悉心指导下,曾凡雨的医术突飞猛进。

在曾凡雨看来,在过去10年里,自己也算是一名“受助者”,和很多什邡人一样,常将感恩挂嘴边的他也将感恩化作行动,“让每个找我看病的人都得到治疗,是我对北京最好的感恩。”

“去家访的时候,收到的哈达装了一车”

和曾凡雨一样,什邡市七一中学的梅桂花老师和她的同事们,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感恩。

在这所美丽的校园里,有一群长着高鼻梁、麦色皮肤,说着藏语的孩子,他们就是学校“玉树班”的学生们。2015年秋季,什邡市七一中学迎来了首批94名从青海省玉树州远道而来的藏族学生。

异地办班,是玉树州政府近年来借助内地优质教育资源,破解州内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紧缺难题的重要举措。“5·12”地震后,什邡得到北京的援建,什邡感恩在心,回报于行,通过办“玉树班”传递这份无私大爱。

负责接收玉树学生的是什邡市七一中学,这是一所在震后由“特殊党费”全资援建的学校。94名玉树学生被分为文理两个班,李大军和梅桂花分别是两个班的班主任。第一次当班主任就要带一帮藏族孩子,李大军心里一点谱都没有,“很担心这些孩子淘气。”慢慢地,李大军发现这些孩子特别单纯、善良,“非常有礼貌,见了老师都要鞠90度的躬。”

为了让这些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李大军还专门去内地一些办过藏族班的学校“取经”,把学来的东西用在照顾这94名孩子身上。

什邡气候湿热,很多学生不适应,学校特地为他们准备了羊毛毡;食堂有专门的玉树学生用餐区,经常提供他们喜爱的牛羊肉;在课程上适当降低难度,实施分层教学,还为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开小灶”;节假日里,老师们还会组织他们去周边景区玩耍。今年春节期间,几名学生没有回家,为了让孩子们感受过年的氛围,李大军还带他们去自己家里吃团年饭。

在“玉树班”老师们的办公室里,挂着一条洁白的哈达,这是学生家长送的,“去年去家访的时候,收到的哈达足足装了一车。”让李大军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学生和爷爷相依为命,家境十分困难,“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孩子就是希望,作为老师我感到自己的责任更重了。”

“我想帮助更多人,传承这份恩情”

还有一个月,“玉树班”的学生们就要离开这所生活了三年的学校,回到家乡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参加高考,迎来新的人生。

18岁的金美才仁的理想是考上西南民族大学。谈起三年的高中生活,他说最想感谢的就是这里的老师,“老师们就像家人一样,把我们照顾得非常好。”

一个月前,普措已通过高职单招提前进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开始了他新的求学之路,这让班主任梅桂花感到非常骄傲。梅桂花告诉记者,以前的普措因患脊柱侧弯,身高只有一米四左右,非常自卑。一个偶然机会,学校联系到一家慈善机构,在该机构的帮助下成都一家医院帮普措做了脊柱矫正手术。“手术后他的个头高了一大截,眼里开始有了光,而不像以前那样愁眉苦脸,整个人的生活状态都改变了。”梅桂花说,手术恢复后普措和全家人一起来到学校,为学校送上锦旗和哈达表达感谢。

进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后,普措所选的是老年服务管理专业,他说,“一路上有那么多人帮助我,在以后的生活中我想帮助更多的人,传承这份恩情。”

在校园的一角,立着一块刻有“雪域雏鹰,沐浴党恩”的石头,石头边栽着两棵槐树,刚换新不久的嫩绿的枝叶在春风里摇曳着沙沙作响。一个月后,这些“雪域雏鹰”将展翅向着梦想飞翔。临别在即,梅桂花用文字记录下每一天与学生的点点滴滴,“未来希望每个孩子能够遇见更好的自己,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文/本报记者周玉琴图/本报记者毛健

曾凡雨(中)悉心照顾患者。

玉树班的学生们正在做课间操。

“又回家了!”每月中旬,都会有一群医生出现在成都双流机场,一坚持就是10年。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北京援建者。直到今天,他们都还一如既往地支持什邡的医疗卫生事业。

距离高考还有一个月,一位高三班主任老师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记录下自己与学生们每天相处的点点滴滴。“我的孩子们,青春正好,愿莫负韶华,以梦为马,活成诗意的人生,到达梦想的远方!”5月4日青年节,她写下这句话勉励她“亲爱的小孩们”。孩子们来自青海玉树州。

北京—什邡—玉树,因为“援助”,三地的缘分越来越紧密。“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北京对口支援什邡,什邡迅速得以重建;什邡人把感恩之情化作助人之力,开办了玉树班,助格桑花灿烂绽放。

“让每个病人都得到治疗,是我最好的感恩”

天刚蒙蒙亮,什邡市中医院门诊大厅的挂号窗口前,早已排起长龙。队伍中,有不少人都在等待着挂这里一名叫曾凡雨的医生的号。

曾凡雨是什邡市中医院大内科主任,在中医治疗消化、肿瘤等疾病方面疗效显著,深受患者信赖。还没到坐诊的时间,曾凡雨就已提前赶到杏林苑的诊室,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一上午看50多个病人,他连水都没顾上喝一口。直到最后一个病人满意离去,他才下班。短暂的午休后,下午又“扎”进住院部,在各个病房与办公室之间来回奔波。

虽然每天忙个不停,但曾凡雨感到很充实,他说这种感觉是10年前很少有过的。他评价以前的自己,“能看一些病,但诊疗效果不太好。”而现在他的诊疗效果显著,很多患者都是慕名而来找他看病。

“如果没有北京的援建,就不会有现在的我。”谈起自己10年的改变,曾凡雨总会由衷地感慨。

“5·12”地震之后,北京对口援建什邡,在医疗卫生领域,北京着力为什邡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从2008年至今,数百名北京医疗专家定期来到什邡,通过教学门诊、教学查房、疑难病例的讨论、举办学术讲座等,现场进行传、帮、带,毫无保留地传授医疗技术经验,为什邡各大医院培养了一批专业过硬的人才。

曾凡雨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唐博翔教授等北京专家的悉心指导下,曾凡雨的医术突飞猛进。

在曾凡雨看来,在过去10年里,自己也算是一名“受助者”,和很多什邡人一样,常将感恩挂嘴边的他也将感恩化作行动,“让每个找我看病的人都得到治疗,是我对北京最好的感恩。”

“去家访的时候,收到的哈达装了一车”

和曾凡雨一样,什邡市七一中学的梅桂花老师和她的同事们,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感恩。

在这所美丽的校园里,有一群长着高鼻梁、麦色皮肤,说着藏语的孩子,他们就是学校“玉树班”的学生们。2015年秋季,什邡市七一中学迎来了首批94名从青海省玉树州远道而来的藏族学生。

异地办班,是玉树州政府近年来借助内地优质教育资源,破解州内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紧缺难题的重要举措。“5·12”地震后,什邡得到北京的援建,什邡感恩在心,回报于行,通过办“玉树班”传递这份无私大爱。

负责接收玉树学生的是什邡市七一中学,这是一所在震后由“特殊党费”全资援建的学校。94名玉树学生被分为文理两个班,李大军和梅桂花分别是两个班的班主任。第一次当班主任就要带一帮藏族孩子,李大军心里一点谱都没有,“很担心这些孩子淘气。”慢慢地,李大军发现这些孩子特别单纯、善良,“非常有礼貌,见了老师都要鞠90度的躬。”

为了让这些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李大军还专门去内地一些办过藏族班的学校“取经”,把学来的东西用在照顾这94名孩子身上。

什邡气候湿热,很多学生不适应,学校特地为他们准备了羊毛毡;食堂有专门的玉树学生用餐区,经常提供他们喜爱的牛羊肉;在课程上适当降低难度,实施分层教学,还为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开小灶”;节假日里,老师们还会组织他们去周边景区玩耍。今年春节期间,几名学生没有回家,为了让孩子们感受过年的氛围,李大军还带他们去自己家里吃团年饭。

在“玉树班”老师们的办公室里,挂着一条洁白的哈达,这是学生家长送的,“去年去家访的时候,收到的哈达足足装了一车。”让李大军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学生和爷爷相依为命,家境十分困难,“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孩子就是希望,作为老师我感到自己的责任更重了。”

“我想帮助更多人,传承这份恩情”

还有一个月,“玉树班”的学生们就要离开这所生活了三年的学校,回到家乡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参加高考,迎来新的人生。

18岁的金美才仁的理想是考上西南民族大学。谈起三年的高中生活,他说最想感谢的就是这里的老师,“老师们就像家人一样,把我们照顾得非常好。”

一个月前,普措已通过高职单招提前进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开始了他新的求学之路,这让班主任梅桂花感到非常骄傲。梅桂花告诉记者,以前的普措因患脊柱侧弯,身高只有一米四左右,非常自卑。一个偶然机会,学校联系到一家慈善机构,在该机构的帮助下成都一家医院帮普措做了脊柱矫正手术。“手术后他的个头高了一大截,眼里开始有了光,而不像以前那样愁眉苦脸,整个人的生活状态都改变了。”梅桂花说,手术恢复后普措和全家人一起来到学校,为学校送上锦旗和哈达表达感谢。

进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后,普措所选的是老年服务管理专业,他说,“一路上有那么多人帮助我,在以后的生活中我想帮助更多的人,传承这份恩情。”

在校园的一角,立着一块刻有“雪域雏鹰,沐浴党恩”的石头,石头边栽着两棵槐树,刚换新不久的嫩绿的枝叶在春风里摇曳着沙沙作响。一个月后,这些“雪域雏鹰”将展翅向着梦想飞翔。临别在即,梅桂花用文字记录下每一天与学生的点点滴滴,“未来希望每个孩子能够遇见更好的自己,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文/本报记者周玉琴图/本报记者毛健

新闻推荐

“5·12”10周年 什邡籍夫妻作家著书发起公益众筹

《最忆是故乡》最近两天,一条名为《汶川地震十周年祭:公益众筹一本书,捐送学校,赠予恩人》的公益众筹消息在朋友圈转发。该众筹由什邡籍夫妻作家黎正明、严利为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发起...

什邡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什邡,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