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收藏“时间”的周厚盛: 他将自家院落打造成“民俗文化馆”

德阳晚报 2017-07-25 21:51 大字

周厚盛想打造“民俗博物馆”。

古床。

部分藏品。

清代戏服。

活字印刷版、清代戏服、木雕、瓷器、农耕器具……来自民间的上千件古董和民俗老物件,像一个个活化石,静静地陈列在这座位于什邡洛水镇的乡下民居里。

民居的主人名叫周厚盛,今年49岁,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给后代留下些回忆,他将自家院落改造成了“民俗文化馆”,将这座藏满“时间精魄”的院落打理得古味十足,在他心中,收藏民俗老物,就是收藏岁月。

地震后重建祖宅

改建为“民俗文化馆”

周厚盛是中医世家之后,其祖爷周维汉(字:自南)在清朝咸丰年间开有医馆,医术高超。后因抗击当时的反清部队有功,被咸丰皇帝封为:统制之职。其爷爷周述禄(字:茂森)在绵竹开设大药行,1938年在当时的什邡灵杰(现洛水镇)买下一古宅及一些粮田,继续经营药业。

“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周家的老宅子被毁掉了,周厚盛在安置地按记忆中小时候祖宅的模样,改扩建了这座迷你型的“周宅”。“周宅”占地400平方米,周厚盛将其改建成“民俗文化馆”,除了周家祖传下的古物,还有他从各地淘来的旧物,有的是普通民俗用品,有的则是珍贵的文物,他分门别类地在院中安藏这些“宝贝”。

在周厚盛眼里,古旧的一切都蕴含着时间的灵性,时间就是岁月的语言,时间就是传统,而收藏时间的形式,就是按照川西院落的古样来筑自己的小窝,一切规划尽量遵照古训。有着乡土情结的周厚盛,几乎将毕生心血都投入到“民俗文化馆”的建设中,这里的每一件古物都凝结着他对民俗的情怀,“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我们要懂得感恩时间,珍惜时间。我收藏时间,就代表收藏了岁月。”

用自家院落作为载体

将民俗文化保留下来

在“农耕文化室”中,还能看到保存完好的木轮马车、种地用的耙、加工粮食的碾子、储存粮食的木质扁桶,以及古时农民们劳作场景的老照片,当看到这些年代久远的藏品时,思绪彷佛也被带到了那遥远的年代。

周厚盛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老物件逐渐被遗弃,很多曾经使用过的东西已慢慢成为历史。“先辈们使用过的器具如果再不留存,以后可能就永远地消失了。收集农耕用品的目的,就是让大家记住历史,感受先辈们的智慧结晶,让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家中世代从医,周厚盛收藏有整套老药具,有青花瓷的药罐、乳钵、罕见的瓷药碾,各种老药瓶、药戥、药杵、药壶,琳琅满目,家里俨然是一微型老药具博物馆。周厚盛说,中医是老祖宗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搞收藏,就是要将这些瑰宝挖掘出来,印证历史。

在这座“民俗文化馆”中,古桌椅、古书柜、古钟、古瓷盘……一件件老物都记录着百姓生活的变迁,欣赏之际,时间也仿佛定了格。

“之前有朋友告诉我,你家中这么多老物件,何不建个民俗文化馆,将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藏\’保护起来,我觉得这个想法很好,中国历史文化底蕴很深需要传承,传承需要载体,民俗文化馆就是一个载体,它不但可以让老一辈人有个回忆过去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后辈人了解到过去的人是如何生活,对文化的保留,以及下一代的教育都起到一个积极作用。”

每年接待上千游客

将半辈子心血无私奉献

从“周宅”动工,到“民俗文化馆”的建立,周厚盛倾注了极大心血。如今,“民俗文化馆”的消息不胫而走,每年他和妻子要接待上千名慕名参观的游客。“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有一个这样的民俗院落,让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我的目的就达到了。”目前周厚盛已向什邡市博物馆进行了申报,准备将自己的“民俗文化馆”打造成更具规模的“民俗博物馆”,这也是他的最大心愿。

如今,周厚盛还保持着睡清代古床,用柴火烧饭的习惯,他最喜欢听钟声每个时辰响起的那一刻,躺在院中桃树下,呷一口老茶,眯缝着眼看半生所藏,“我是一个农民,农民有农民的精神世界,农民有农民的传统价值,这些是我真正珍视的东西。”

文/图本报记者李涵

新闻推荐

农村生活用水排放强力去“污” 明年实现城镇污水处理全覆盖

临时建在龙居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已让村民有了明显感受。◆整改行动◆记者近日走进旌阳区新中镇茶店村看到,该镇麻柳堰流域生活污水处理配套设施项目站体部分已具雏形,预计年底就能投入使用。而在新中...

什邡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什邡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