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三星堆 做一天的考古学家
小小考古家与三星堆合影留念。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去年,三星堆又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让沉寂许久的三星堆“再醒惊天下”强势登顶热搜榜。一时间,关于三星堆的各种猜想众说纷纭,铺天盖地。这些猜想,哪些靠谱?2月11日,德阳日报社小记者研学团队重磅推出了“做一天的考古学家”一日研学营,让小记者们用自己的双眼去探寻古蜀文明,揭开三星堆的神秘面纱!
三星堆“纵目”一睡便是3000多年
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一天的考古学家”一日研学营旨在引导全市中小学生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蜀文明,教育引导中小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德阳日报社研学营迈出走进三星堆的第一步,也是让中小学生了解古蜀文化;观察鉴赏文物遗迹,提高审美能力;感受家乡发展变化,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的一大步。
11日当天一大早,百名“小考古学家”便叩开了“三星堆”的大门。作为古蜀文明存在的实证,三星堆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站在这片神秘而伟大的土地上,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当带队老师还在强调博物馆内的纪律和进行分组时,就有很多小记者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去探寻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秘密了。但是,三星堆文化底蕴深厚,不做点功课,进去参观怕是会“听天书”,于是,专业的研学导师便先给小记者们上了一堂“行前课”,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小记者们才带着问题,分组戴着讲解耳机进入了博物馆内。
神秘的灯光下,看着比人脸还大的完整金面具、青铜大立人,还有流光溢彩的金杖、满饰图案的边璋玉石器等……小记者们感叹这些文物制作之精、造型之奇、数量之多。小记者何瑞霖说到,“我觉得三星堆好神秘,一件件的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突然对历史就有了浓厚的兴趣,也想更多地去了解相关知识。”
看到这些距今数千年的文物,小记者们对以前的人类智慧感到由衷敬佩,灿烂的古蜀文化令自豪感油然而生。一路上,小记者们仔细聆听,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小记者们纷纷表示,这一件件文物相继被发现,就像开“盲盒”一样,这么多的青铜器、金器和玉石器都是无价之宝啊,真是开眼界!
沉浸式学习体验古法工艺
研学的不同之处就是要充分调动孩子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自己想去探索,边看边动手才能把知识定位成自己的专属。
在文物修复馆,小记者们瞪大双眼,看到工作人员利用各种工具,耗费许多精力才能一步步地修复文物时,不禁对考古工作者肃然起敬。小记者有的趴在橱窗上定睛看着工作人员修复文物;有的则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间的石头表面到底有何不同;有的在认真研究考古工具,商讨应该如何使用;有的则在修复后的文物面前驻足和记录……
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了解三星堆文化,小记者们开始了他们的“考古”工作。首先便是了解青铜器的制作流程,参观制作工厂后,便开始采用古蜀国工匠的范铸法制作青铜头像。这还只是第一步,而“古法制玉”则难住了不少人,在导师的讲解下,用纯古法的工具和工艺,一步步通过切、刻、打磨等步骤,“小工匠们”总算做出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玉吊坠,很多小记者感叹制作不易。
随后,小记者们来到一个坑前,开始了最感兴趣的三星堆祭祀坑模拟发掘工作。小记者们个个灰头土脸,但他们却干劲十足,不怕脏不怕累,分工合作,终于挖出了“象牙”“青铜器”“宝石”等等“文物”。来不及记录和整理,青铜编铃演奏又开始了,坐在青铜铃面前,小记者们表示,虽然没有现在各种音乐元素的加入,显得单调,但在当时,古人能想到这样的音乐方式也真的很厉害了。
德阳日报社研学团队负责人表示,今后会继续在研学中带领更多的中小学生探寻巴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增强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努力配合学校让孩子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图本报记者刘芳
新闻推荐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元宵节,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营造温馨欢乐的节日氛围,2月15日,旌阳区孝感街道金牛社区组织开展“温馨吾桐·...
德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