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湖的芦苇丛

德阳晚报 2020-04-02 10:25 大字

漓江路大桥上游。

凯江路大桥上游。

金沙江路大桥上游。

旌湖上的湿地。

雾中的芦苇丛。

□文/图郭慧文

芦苇,古称蒹葭,一种高大的禾草,叶宽而扁平,大型刷子状圆锥花序,广布于潮湿地带,可用作编制席子、帘子、格子等物。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芦苇常作为一种喻景抒怀、咏物言志的文学意象,广泛呈现于诗词歌赋之中。

漓江路大桥是德阳市区近年修建的跨绵远河大桥,也是目前市区最北端的一座大桥。几年前的一个暑期,也是漓江路大桥建成通车不久,陪着女儿练习开车,经常在桥上往返停驻。休息时倚着桥栏向北方眺望,便可以看到大片野生的芦苇遍布在河道两旁。

一个晴朗的清晨,去漓江路大桥西侧的河畔野钓,走在堤岸上,对面就是那片茂密的芦苇丛。那时,初升的太阳已越过对岸河堤上的村落和树木,金色的阳光洒满苇尖,耀人眼目。一簇簇芦花摩肩接踵,如轻盈的舞者,伴随着晨风摇曳。一群群鸟禽不时从芦苇丛上飞过,阵阵啾鸣划破寂静。朝华氤氲,辉彩熠熠,草木茵茵,流水潺潺,天地间充满了勃勃生机,这片自然和谐的图画便深深印刻在脑海。

此后,我成了这里的常客。早春,轻抚枝干上分叉而生的豆蔻青葱;盛夏,聆听蛙声阵阵小虫呢哝;深秋,凝望缕缕鸿毛在天地间飘舞;隆冬,为你默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无数的清晨或傍晚,在这里体味萌动后的沉静,感受敏锐后的懵懂,轻数着流逝的岁月,找寻着淡泊和从容。

直到有一天,这片芦苇丛消失了。原本和谐天成的滩涂,被开垦成了一片整齐划一的油菜地,曾经的写意变换成了眼前的工笔。心中感慨,咫尺方寸之地,有些人用它耕耘收获、增粮添衣,也有些人将之珍如锦卷、深藏心底。

金沙江路大桥是市区最南端的一座大桥,桥头有土路可沿河堤行车。每每晴朗的日子,下班途中行经金沙江路大桥,会在桥头转下土路,慢慢行驶在河堤上。河滩上遍布着高大的芦苇,绵远河水缓缓在苇丛中流过。邂逅夕阳时,也会停下车来,点一支烟,静静地站在堤上,看彤红的落日映照在水中,看金色的光线描摹芦花的轮廓,看八角井镇渐次点亮的灯火,看垂钓的人们收起钓具,拎起沉甸甸的渔获。

夏季一场汹涌的洪水,荡涤了这一片纤弱的枝干。洪水退去后的河滩遍布淤塞的泥浆,几枝零落残折的苇杆仍然倔强地挺立。随着金沙江路大桥下游拦河水闸的建成投用,这一片滩涂也许会沉入河底。来年,这芊芊芦丛会成为流水般逝去的往事,还是继续在斜阳下婆娑着身姿?

凯江路大桥是记忆中德阳市区最早的跨绵远河大桥。现今,它的东西两岸,上游下游,早已是繁华的街道和稠密的民居。这一段的河道平缓,因年深日久泥沙堆积,河床缓慢升高,对雨季泄洪造成不利影响。按照市政水务规划,每隔几年会对这一段河道实施清淤工程。前些年的一次清淤,市政基于保护野生水禽和越冬候鸟的考虑,同时采纳了部分市民的美化旌湖的建议,在河道中开发出部分湿地。很快,湿地中便有丛丛片片的芦苇蓬勃地生长起来,凯江路大桥上游至黄河路大桥这一段河道也呈现出了城市水道形态和自然河道形态并存的水域景观。

夏季的傍晚,河边纳凉的老人轻摇蒲扇,在黄果树浓密的枝叶下闲聊;散步的人们不时低头躲过迎面垂下的柳枝;仿古路灯淡雅柔和的光影里,年轻的母亲嬉戏着推车中的孩童;兜售小商品的小摊点亮着灯光,摊主卖力气地吆喝着,要留住来来往往的人群。湖中茂密的芦苇丛静静地泊在水中,相伴着波光中跳动的城市霓虹。冬季的清晨,旌湖上弥散着氤氲的水雾,越冬的候鸟和原生的水禽,或蜷缩深眠,或游弋觅食,或飞掠盘旋,湿地的芦梢苇尖在雾中时隐时现,可是提示那些生灵,这里可以躲避危险?

芦苇丛与清流为邻,浮萍为伴,柳枝为朋,茅叶为友,下浮鳞甲,上翔鸥鹭。从此河道内生机盎然,野趣横生,便有了戴复古《江村晚眺》的优雅意境和刘禹锡《晚泊牛渚》的柔美场景。长堤无言,流水无痕,芦苇丛便赋予了河道生命兴衰枯荣的印记。岁月无声,年华易老,芦苇丛便柔和着人们的眸光,舒缓着人们的脚步,蓬松着人们的心绪。

旌湖的芦苇丛,生长在水畔,也生长在心田。

新闻推荐

疾控:全力助推学校开学复课

本报讯(记者肖盛雄)“学校要以预防为主,加强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和室内外环境清洁卫生……”开学在即,3月29日,市疾控中心派...

德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