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城堰:穿越市井烟尘(四)
二中老照壁修复前后对比。(本报9月11日报道)
高建平,祖籍山西临县,1957年2月生。19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著有小说集《最后的使命》,散文集《一抔风土》。
梨儿园是德阳县城中的一处地名,也是较大的一片人口稠密聚居的区域。区域内数十座公馆、杂院,都是民国时期遗留的建筑,它们分布于穿城堰两岸。左岸是靠近县初中(现二中)的高围墙——一段遗留的老城墙。
有必要在这里说说,老县城的城墙建于明代,清代又有过修筑,用夯土包夹砖石,再用糯米汁、沙、卵石、熟石灰加土掺和夯实。到了上世纪的60年代中期,先是北街的一座孝子牌坊和钟鼓楼被拆除;70年代初,又觉得城墙直接阻碍了交通和拓宽道路,也被拆除。在今天来看,在街道中保留牌楼似乎没有什么争议。牌楼、影壁这类装饰建筑,本来就是独特的街市点缀。更难理解的是,在拆除城墙时,就连一般的拍照、保留资料的工作好像都被省略,作为城市骨架和躯壳的城墙从此消失。
一种文化的消亡,甚至比一个物种的消亡更令人不舍。
梨儿园中,穿城堰左岸遗留的这段城墙,因当时作为县初中的围墙而暂时幸免(后来还是拆了)。在梨儿园内居住的很多学生,就读于县初中,他们穿过关帝庙巷,就可以从东街进入学校。至今,“老三届”(1966—1968年初高中毕业生)的都还记得语文老师王朝堂。
王朝堂是盐亭人,那阵刚从南充师院毕业分配而来,人清瘦,戴着近视眼镜,头发却茂密。他很爱写诗,也写些连环画的足本。学生们经常看到他在城墙根下走动,手摸着城墙上裸露的石头,不知道在想什么;或者,就坐在学校靠近一排银杏树的宿舍前备课。黄叶落了一地,也落几片在他的备课本上,他并不弹去,捏一片在手,继续写他的。备课本上写的内容,基本与教案要求无关。但学生们就爱听他讲课,课文中的那些背景、难点、寓意,他可以扯得海阔天空。
其实,这段城墙之外,过去是庙宇群,包括关帝庙、观音殿、火神宫,后来都被毁坏或者废弃了,只有关帝庙前的照壁还在。县初中正是利用仅存的这些建筑和场地建了起来。学生和老师们天天通过照壁进校出校,就是不知道它的历史。偏偏只有王朝堂这个外乡人知道,他说那是明代万历年间德阳知县柯铧所建,距今已有400多年了啊!后来,县初中更名为第二中学,此时的王朝堂已经是县城里很有名望的老师,而且不久被任命为二中的校长。
一般来说,当了校长就可以不再上课了,但王朝堂偏偏不全脱产,而且专门接高中毕业班的语文课,培养了好些个文科状元,使学校的名声大振。此外,“铁鸡公”王朝堂从不请客吃饭,自己不请吃倒也罢了,过去教过的一些学生出人头地了,想请他吃个饭,他依然一律谢绝。还是年轻的习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依旧转他的城墙根,依旧写他的诗。直到他退休以后又生了病,同样不见前来探望的人,只让家人陪同在医院,直到悄悄离世……
新闻推荐
强担当 稳增长 促转型 谋发展 德阳市召开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座谈会
(记者王三春)11月1日上午,德阳市召开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座谈会,分析探讨当前经济发展态势,查找市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下...
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