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关已远德阳在(八)
□高建平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内迁过程,伴随之中的,必然是大量职工的内迁。这些内迁的职工,全部来自上海和大东北地区的大城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句话是当时最响亮的口号。当然,也有一些年龄稍长的,他们的考虑更为实际一些,那就是内迁到此地,工资要比过去高一些,西部以及德阳的物价相比大城市要低得多。而且福利待遇有所保障:冬天有着保暖的补贴;夏天的时候,各车间的制冻机将制作好的棒冰、冰水发给每一个职工;逢年过节,还可以享受到水果和冰冻带鱼等。
这就形成了看似相对独立的两大“阵营”。
一个是城墙锁住重门叠院关住城外青山的农业小县城。城内的南北中轴线上,县署、孝子牌坊、钟鼓楼、南华宫、文庙一字排开。城墙下的护城河在静静地蜿蜒流淌,城墙内的日子也在平平淡淡地流逝。早晨起来倒尿桶,一分钱一担的买水,洗菜,煮饭,晚上早早熄灯入睡。人们宁愿守住属于自己的一份古朴。
一个是围墙内一座座成型的现代化大工厂,大到在厂里可以跑火车,大到从厂北门走到厂南门有十里路。还有各厂围墙外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的学校、医院、商店、招待所、广播台、俱乐部。上班下班统一以广播为号,上班放的是《社会主义好》,下班放的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无论上班下班,穿着各厂工作服、并在腋窝里夹着一个铝制饭盒的职工密匝匝一大片在紧紧张张地移动,几乎要阻断了通向工厂各道大门的路面。
但与当地人无关。当地人三脚两步就能到达上班的地方,米市坝出卖的坛罐就堆放在店铺外的地面上,有人来买,就将坛口对准人家的耳朵听里面的嗡嗡声,是否漏水,听声辨别。铧炉巷内多少个铁匠铺的铁砧上,手锤和二锤敲出些零乱的节奏,补钢的铧犁,搓齿的镰刀在淬火的水桶里哧哧着响;竹器社里破竹的声音此起彼伏;潮扇社内,剥篾刮丝编织扇面的工匠和伏在几案上的画师立起身来长长地伸展一下腰腿;百货公司里,隔着柜台和稀疏的货架,营业员在袖着手摆张家长李家短。食品店外,天不亮就排起买肉的队列。国营长春食堂飘出阵阵爆炒的香味,却并不见多少人用餐。挑着担卖德阳酱油的、哗啦啦甩响一串铁片的补锅匠、丁丁当敲着手里一页卷钢卖“丁丁糖”的小贩在沿街走动。到了一周三天逢场毕,街沿边满是遗弃的菜叶和谷草。东街小饭馆内外,正拥挤着用一碗面下一碗饭的郊外农民……
德阳城墙内外,两个天地;“厂里人”与“当地人”成为相对的称谓。但是,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大背景,也随即统摄和笼罩德阳。老城旧有的、被城墙包围的“里坊制”,在不经意间开始走向开放式沿街设铺的城建布局;加上一些城郊的农村人进城经商,城墙作为城乡划分的标志日渐淡漠。于是,德阳老城突然开始拆除城墙,尘土弥漫,雀鸟惊飞。
待尘埃落定,德阳老城的居民们发现,二重、东电、东工三大厂为职工所建的生活配套设施已经延伸到了城墙边上,就像与你碰面主动伸过来的一双双手。
德阳老城,迎来了它的工业文明时代!
高建平,祖籍山西临县,1957年2月生。19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著有小说集《最后的使命》,散文集《一抔风土》。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德阳讯(李思语记者童登俊)近日,德阳旌阳区电子商务协会在万达科创园4楼会议室召开了“旌阳电商农特产品公共品...
德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