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长者华涌欣:清华才子南下追梦倾尽韶华情系“三线”

德阳晚报 2019-08-14 09:42 大字

1965年11月4日,邓小平同志视察二重。

二重建设工程开工时的场面。

1959年3月5日,二重第一座破土动工的厂房——铸件粗加工车间(今二金工分厂)开工兴建。工地旁这座高大的牌坊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磅礴“三线”史,巍巍强国梦。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建设战略的伟大决策,三线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光辉篇章,也为德阳这座城市植入了不可磨灭的工业基因,推动德阳成长为全国第三个“重型机械、大型发电设备”工业基地。

回顾这段历史,就是梳理德阳的人文记忆。

对华老的采访正是触摸这段记忆的过程。坐在老人面前,聆听这位清华才子讲述自己与二重、与德阳、与三线建设的故事,励志而又温暖。那些或许已经被遗忘的故事,终会镌刻在岁月的长卷上……

初来

当奋斗激情恰遇工厂缓建

即便如今已是81岁高龄,华涌欣身上依然透着一股江南人特有的清新和灵动。他是江苏无锡人,家里兄弟4个,他最小。在他老家的小镇上,上大学的人不多,他便是那为数不多的其中之一,而且考上的还是清华大学,算是名副其实的才子了。

他本是清华61届毕业生,但当年学校要求延长学制,让毕业生们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一毕业就能达到四级工人的操作技能。1962年初,华涌欣毕业分配前,学校有个介绍说四川德阳要建成像哈尔滨一样的大工业动力城,华涌欣非常向往,“自己可以跟新建的企业一起成长。”这就是他来德阳的理由。

那年冬天,华涌欣如愿被分配到二重厂。带着满腔豪情而来,面对的却是当时由于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厂子缓建的冰冷现实。彼时,二重厂只有电炉车间、铸铁车间、锻压车间、模型车间、二金工车间,其它的暂停待建,生产也基本停止。失落,是华涌欣当时最真实的心情。而和他一样心情的,还有不少职工,他们想出川出厂。面对职工思想不稳、情绪波动的局面,厂党委决定组织职工排练四个大话剧,通过文化活动来稳定大局,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华涌欣不但是一个好技术人员,而且在文艺方面也是多才多艺,说要排节目,大家积极参与,应者云集,华涌欣便是其中之一。在排练节目中,他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30岁那年结婚,两人相伴至今。

成长

专治动力系统问题的“大华”

大学时,华涌欣学的专业是“发电厂热力设备”,他被分到厂里的机动处动力科,而事实上他却成天“扎根”在车间里。才来那年,厂里停建,他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实习计划”,去档案馆找找资料和图纸看,然后再去各车间、站房,对比图纸上的东西,把实际的器物揣摩透,常和工人探讨,这一年他进步飞快。

1964年,二重恢复建设,1971年正式投产。生产开始时,动力系统经常出问题,水、气、油、氧常常供应不上,虽然大学专业学的是热力发电,但在华涌欣看来,动力系统各方面是相通的,因为技术过硬,他很快成为了解决问题的能手。大家对他很放心,并亲切地叫他“大华”。厂里动力系统一出问题,厂长就会说“去叫大华”,他们说“大华在那里,工作必放心”。

当时厂里的二氧化碳站每天产量只有300多公斤,产量小,满足不了生产需求,厂领导派华涌欣解决。他去了后,查看了站房,提出改造系统的意见,并画了图纸,开了材料清单,和管道师傅们只用了3天时间,就把产量提到了1000多公斤。厂里的取水系统当时在绵远河河床中间,因管道年久失修,官网破损,导致水供应不足,他又去现场查看,找问题做方案,最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还是小技术员的他,常被大家笑称为“干着动力师的活”。

转折

被一把火“烧”上管理岗位

安安静静地做一个技术人员,这是华涌欣最初的想法,在二重的10多年间,他也逐步实现了这个愿望。

然而,意外发生在1979年,这也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

重油,是炼油厂把原油加工裂解成各种成品油后剩下的油渣的统称,类似沥青油。它是生产用的燃料油,供应二重平炉车间炼钢使用。但是由于其量少供应紧缺,炼油厂会时不时地把原油发到厂里来。当年9月,重油库刚好卸下满满一列车原油,值班工人打燃打火机去检查,结果引发油库爆燃。

因为这次事故,厂里热加工生产停了。更危急的是,当时还有两炉钢水在炉子里,这次大火把厂房、设备、管网等都烧毁了,事故严重。华涌欣临危受命,担起重油库抢险恢复生产的技术总负责人的重任。事故现场已不允许动火,抢修管道不能用电气焊,他便指挥工人用法兰盘螺钉连接铺设管道。经过七天七夜抢险,重油泵房的供油设施终于全部恢复。又用一天时间,把重油正式疏通,送入平炉车间两台平炉的进口管网上,最终于第十天两台平炉顺利冶炼出了钢水,重油库火灾事故才转危为安。

一天,厂长来重油库检查工作,问车间党支部书记何时能恢复正常生产,支部书记只提了一个要求:把大华给我!就这样,一把火把他“烧”到了重油库,华涌欣再次临危受命,当了热力车间主任。原来的科室舍不得他走,希望他一年后回去。在这一年里,华涌欣负责把车间的所有安全隐患处理了,还制定了健全的规章制度,让重油、供汽、供水等各项车间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一年后,华涌欣回到了机动处,任副总动力师,下半年被任命为机动处副处长。后来,厂里筹备成立能源办公室,他又被委任为副主任。1984年9月,他升为二重厂副总工程师。1985年,他成为二重厂副厂长,主要分管生产。1990年,他升为二重厂第六任厂长。

巨变在改革的潮流中勇往直前

1992年,二重厂改制成为二重集团公司,华涌欣被任命为集团公司总经理。当时,国家提出成立100家国家级企业集团的计划,他上任厂长后的第一件事就去了北京,学习参观取经,筹备成立了“二重集团”。经不懈努力,1993年8月18日作为“国家级五十四家企业集团”之一的“中国二重集团”终于成立。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二重厂就开始积极为改革做准备。华涌欣说,从管理者到一线工人,开始集中“走出去”,向国内同行取经,去国外学习先进。二重参与了宝山钢铁公司现代化建设工程,他还记得这个工程分三期建设,10年间,二重参演角色也从“跑龙套”升为了“唱主角”:宝钢一期工程,二重只是提供配件的小角色,而工程设备全部是来自日本;二期工程,由二重提供“2050热轧机”的初轧机,而精轧机组却是来自德国;到了三期工程,“1580精轧机”7个机组,其中5个是由二重集团提供,二重进入了核心部位。

由厂改制为集团公司,也就意味着从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时代。华涌欣坦言,市场竞争不小,压力更大,从以前只管生产不用担心销路,到“找饭吃”且“要把饭碗端稳端好”,还是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改制后,客户没变,但是客户的要求提高了,唯一出路就是提升自己的技术。他说好多客户都会把自己的业务委托给国外最先进的专业公司,而这些公司就会请国外的专家来把技术关,有的外国专家直接跑到生产车间,现场查看,指出技术达不到要求。华涌欣坦言,好些技术和国外比起来,确实技不如人。学习是唯一出路,全员学习,集团整体不断地提升技术水平,技术质量上去了,用户需求满足了,也不怕市场不买账了。而参与宝钢工程建设的这10余年间,二重参与度逐渐核心化,也是改革巨变的最好见证。

另外一个事实也很好地印证了改革带来的红利。有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是二重辉煌阶段之一,产值高、效益好,而这个时期正是由二重厂改制为二重集团的关键时期,也是二重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接受时代的洗礼,主动变革、华丽转身的时期。华涌欣任厂长时,二重召开党代会就提出了三个翻一番的目标:生产产值翻一番,生产产量翻一番,职工收入翻一番。人均年收入从3000多元,提高到了1995年的8000多元。当然,二重也成功地跻身国家级企业集团行列。

1998年,60岁的华涌欣退休。在二重工作的这30多年间,他这样概括:是二重的发展壮大成就了我个人。

退休

他依然是“弄潮儿”

退休21年来,华涌欣并未闲着,他说他是一个闲不惯的人。退休后,他当了16年二重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捐资助学,帮助贫困职工家庭的孩子,还把这份爱延伸到德阳周边农村学校、中江山区等地。“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他发起“爱心携手灾区儿童”活动,对近200名灾区儿童给予帮助和关怀,还牵线搭桥,为部分儿童争取到长期资助。在大家的努力下,二重关工委获得了全国先进集体的荣誉。

“工作的几十年间,太忙,没啥时间搞文艺,退休了,正好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于是,他参加合唱团,还当了10多年二重老年大学艺术团团长,以及德阳市老年科协艺术团团长和德阳市老干部合唱团团长,参加了不少活动。并且和德阳市关工委一起举办了德阳儿歌赛,感染和培育下一代。

81岁高龄,身体矫健,精神矍铄,随身携带的一部智能手机用得很溜。“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他滑动着手机屏幕说道,对于一个搞工业技术出身的人来说,他想到过技术肯定会革新,会越来越智能化,但是没想到会来得如此之快,更没想到在自己有生之年还能处处享受到智能化带来的便利。

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幻,改革总是向前的。在华涌欣看来,智能制造时代,技术依然是硬核,只有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有技术且精,才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本报记者陈兰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记录狮子王峰壮美一刻他拍的德阳好漂亮

几场暴雨后,德阳空气变得通透起来,远方的九顶山脉又重新展露了“真颜”,近日,德阳小伙朱荣生拍摄了一组九顶山群下的延时作品...

德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阳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