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德阳报”情结

德阳晚报 2019-04-11 09:48 大字

父亲生前做的报夹至今仍在使用。

□杨蜀希

父亲杨绍金,沈阳炮院毕业,戎马生涯近三十载,八十年代初转业到德阳,正是《德阳报》创刊之际,从此就和她结下不解之缘。

孩时我们兄妹几人常常围坐在父亲身边听他讲故事,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和国外的经典名著,都是在父亲那儿得到启蒙。常常听完一个故事,又央求父亲再讲一个,然后才恋恋不舍地上床睡觉。

父亲是学工科的,却偏偏爱舞文弄墨,从寒冷的东北沈阳到中原大地的汝南,再到天府之国的德阳,父亲的文章和摄影作品总能见诸报刊杂志。父亲不抽烟,不喝酒,业余时间都在看书、写文章,书桌前灯光下父亲的背影,在我孩时记忆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常常随父亲的部队换防而搬家。别的人家搬家都是几口大箱柜,而我们家除了大箱柜外,还有一个书架,上面有中外名著和父亲的军事书籍,而这个书架上的书是陪伴我们兄妹成长的伙伴。

八十年代初期,父亲从部队转业至德阳,在节假日父亲骑着自行车穿街走巷到工厂、村镇,用他敏锐的眼光捕捉新闻、采风,一篇篇新闻、散文、游记都在父亲笔下诞生,刊登在《德阳报》上。很快父亲就和《德阳报》结下不解之缘,年终岁末都能被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而父亲的每一篇文章,稿件的抄写和邮寄都出自母亲之手。

母亲严淑英,早年是一名教师,为了支持父亲从戎报国,恋恋不舍放弃了心爱的教师职业,随军去往冰天雪地的东北。试想一个南方女子,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远赴东北是多难的抉择。母亲每每回忆东北的生活都有说不完的话题,首先饮食不习惯,天府之国一年四季蔬菜丰盛,麻辣口味,色香俱全。而北方的冬天每天都是“萝卜白菜大葱开会”,北方以面食为主,而母亲喜欢吃大米,常常为了多吃几顿米饭到邻居家用面换米来吃。

可能是职业的因素,母亲的字秀丽工整,而父亲的字龙飞凤舞。编辑常常猜测父亲写的某个字。当时还没有普及电脑,每篇稿件都需要人工抄写然后到邮局寄出,母亲就担起了秘书工作,不但要抄写稿件而且要帮父亲校正稿件,从语言的组织到语法逻辑都要为父亲的稿件润色、把关。

父亲订阅了许多报刊杂志,德阳报是不可缺少的。为方便我们翻阅,报夹是父亲自己用木材做的,这个报夹至今还在使用,在我们姊妹成长的过程中陪伴度过每个春夏秋冬。

岁月变迁,生活越来越好,突然晴天霹雳,父亲不幸患上了重病,在放疗、化疗的过程中,父亲以坚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在此期间还串街走巷捕捉新闻,以至在生命晚期还笔耕不辍。

父亲过世多年了,然而家里订阅报刊的习惯没有变,我以为是母亲在沿袭父亲在世的生活习惯,即使我们现在可以每天从手机上获取新闻和知识。母亲八十多岁了,虽然她也每天上微信,但还是习惯传统的阅读方式,拿个放大镜把《德阳晚报》铺摊在书桌上,每一篇文章都认真阅读;以前家里订阅多种报刊杂志,现在家里只订阅《德阳晚报》,母亲每天上午的必修课是到小区门卫去拿《德阳晚报》,认真地放进报夹;晚上我下班,母亲会告诉我,今天的晚报已经看了,然后把报纸的内容在吃饭时慢慢讲给我听,虽然我没有看,但我已经了解了今天晚报的大概内容。

我知道母亲可以在手机上下载APP阅读,但她还是坚持订阅《德阳晚报》。我曾对此感到疑惑,但从母亲认真阅读、收藏的行为中,我终于恍然大悟,母亲并非单纯阅读,这是母亲对父亲的一种思念,她在回忆往日和父亲一起的美好时光!

我有时在工作闲暇时,也写写文章,发表在《德阳晚报》上,母亲都会认真把这张报纸收藏好,比父亲的文章发表了还要兴奋。在单位退休活动室,她对老姐妹兴高采烈地说:“我儿子的文章发表在《德阳晚报》上了!”

过去是父亲、母亲和《德阳报》《德阳日报》的不解之缘,现在演变为母亲、我和《德阳晚报》的再续情缘。

新闻推荐

技能大师工作室咋建民企赴绵阳“取经”

本报讯(记者雷倢)日前,德阳市人社局组织德阳市技能大师工作室民营企业“春风团”赴绵阳市考察学习。据介绍,“春风团”由来自...

德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