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四十年前 绵竹青铜器珍奇窖藏之谜

德阳晚报 2019-01-24 10:22 大字

绵竹观鱼范存村出土的珍贵青铜窖藏遗物。

绵竹观鱼乡出土的“金鸭儿”,为国家一级文物。

青铜投壶。

观鱼乡范存村李兴田家,1975年青铜窖藏出土点。

□宁志奇

1975年7月的一天,绵竹县观鱼乡临江村(今已并入范存村)一生产队突然流传出一个惊人的消息,据说该队社员李兴田家飞出了一个“金鸭儿”来。稍许有点常识的人都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只当耳边风而己。但是当时有位观鱼乡政府的干部觉得无风不起浪,便于次日赶到李兴田家了解情况。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是李兴田修房取土时偶然于两米多深处挖开一个砖窖,发现窖中有一个直径约73厘米的大铜盆,盆中盛满了十余件青铜器,而最引人瞩目的是当中有一只栩栩如生、展翅欲飞的铜鸭。李家称了下重达68斤之多,正准备装入麻袋运到德阳去卖,恰好乡干部赶来。

经多方规劝,李家才将这批出土铜器运到乡政府,乡干部同时电话通知县文化馆前往鉴别。经文物干部初步鉴定,此次出土文物为北宋青铜器窖藏。按政策规定属于国家所有,即行全部收回文化馆保存。至于这批北宋青铜器窖藏的历史背景、艺术、科研价值却未进一步探索,至今也未曾对外透露。

难解之谜:

这批珍贵器物的主人是谁?

1983年笔者在文化馆工作期间,开始关注这批铜鸭等器物。经考证,这件铜鸭是唐宋时期特别为文人所钟爱的水鸭型熏香铜炉,常唤作金鸭、香鸭、宝鸭。香炉内部是空膛,作燃香之用;在鸭口部位设有开孔,与内膛相通,成为吐烟口,一旦焚起香,烟缕就从口中轻轻溢出。水鸭造型的香炉动态活泼,玲珑精致,放置在纸阁一类的小型空间之内,让生活气氛显得轻松而精致。尤其宋代文化发达,具有文人意趣的铜、瓷鸭熏炉使用已十分普遍。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不睡》诗中曾写道:

水冷砚蟾初薄冻,火残香鸭尚微烟。

虚窗忽报东方白,且复翻经绣佛前。

这诗中所描述的香鸭正是像绵竹出土的这种鸭型熏香铜炉。此外,与铜炉同时出土的器物经分类整理后可知有饮酒器觚、杯,盛酒器尊、壶,娱酒器投壶,还有数件造型各异的铜灯。而盛装这批青铜器物的大铜洗口径达到73厘米,铜洗底部铸有篆文“长宜子孙”四字,据其型制及铭文疑为汉代铜洗。在汉代,不同等级的人洗脸、盥洗用具的材质、规模大不相同,普通百姓一般用的只是木洗、陶洗而已。且这批出土器物大都纹饰典雅、精美绝伦。看来,这批器物的主人身份、地位肯定很高,谁是这批珍贵器物的主人呢?由于出土时没有文字资料参考,这成了一个难解之谜。

1996年5月,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到四川省博物馆鉴定各地博物馆和文管所收藏的一级精品。笔者选送了这件铜鸭熏炉参评。经故宫博物馆青铜器鉴定专家杜乃松先生当场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并点评道:这件铜鸭熏炉属于我国晚期青铜器的顶级精品之一。显然其并非穷乡僻壤的观鱼乡普通人家所能拥有。谁是窖藏的主人?这的确是个令人费解之谜。

2002年盛夏,绵竹文管所来了两位远客,他们是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苏荣誉教授和来自美国密执安第伯恩大学中国艺术史教授艾·苏珊女士。两人专程前来研究绵竹文管所收藏的宋代青铜器,历时三天,仍未能解开主人是谁这一难题。去年10月26日,苏教授和艾·苏珊女士再次来到绵竹,研究绵竹的馆藏宋代青铜器。时隔十六年之久,他们两人竟然还在继续研究这个课题!苏教授坦言,其实这批北宋青铜器窖器物藏中除铜鸭熏炉外,还有国内罕见的娱酒器铜投壶和大铜洗,都当属国家一级文物。那个谜团再次浮现在我们面前:谁是这批珍贵器物的主人?为何会出现在观鱼乡?

实地探寻:

范存院中找到蛛丝马迹

好在笔者近十年一直都在关注和研究这个问题,并已在历史迷雾中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已有了为破解这个谜团所形成的证据资料。我首次向苏教授披露,这批珍贵器物的主人是绵竹宋代乡贤中兴名相张浚家族祖传之物。待我将此事调查研究的经过一一道来。

根据出土地的记载,我曾到观鱼临江村的一生产队李兴田家实地了解,得知此村现已并入范存村。为何叫范存村呢?因为距李家几百米远处原来有个明代道观叫范存院。绵竹民国八年县志卷十七宗教篇1075页范存院条下载有:“范存院系古刹,明正德时重建。……院中有老君像,系紫岩张魏公遗范也。明季圮,邑令某重建。壁间旧有记序,存留无几,不知何时更为柱下像。”村民把我们带到不远处的范存院遗址处,尚见不少石刻柱础及墙基。

据当地老人说,范存院原来有三重大殿,左右还有厢房15间,规模不小。仔细分析县志后可知,范存院为明正德时重建,应当是明初始建,这之间相隔约150年,确有重建的可能。这个道观很特殊,老君塑像为什么是按南宋名相张浚的形像塑造而成?为何取名“范存”二字?而非普通道观常用之名?到明末时绵竹县令又予重建,而非道士募化或乡民集资所建,可见其非常重视。又载:壁间旧有记序,存留无几。据此可知老君像,系紫岩张魏公遗范的根据是来自旧有的壁间记序文字了。

我们还了解到,观鱼乡范存村确有一个张浚后裔的聚居点,字辈是“赐、禄、华、映、先,千、年、宏、圣、道”,与广汉张浚后裔的族谱能对接上,在该村还有一个绵竹境内唯一的宣公酒厂。如此一来,张浚后裔于宋末元初迁到范存村已较清晰了。而据史载,宋末时元兵的铁骑在川蜀大地驰骋屠戳之时,还专门寻找追杀宋朝显宦及其眷属。当时,绵竹紫岩张氏后裔明显是元兵追戳的重点对象。虽然张浚、张栻已埋骨湖湘,但绵竹紫岩张氏自张文矩迁居绵竹后又有张纮—张咸—张浚—张栻等五辈人在绵竹繁衍生息。县志载:“南轩高祖父名张文矩,咸平中遇川寇之乱,徙居绵竹。曾历任临贺令(广西贺州),雷阳令(广东湛江),有政绩是好官。”

紫岩张氏可谓世代簪缨的绵竹名门望族,当元兵来时决不会坐以待毙。于是将家中及祠堂内祖传的珍宝暗中偷运到距祖居汉旺约七八十里的偏僻乡村观鱼乡隐居,并埋下了这批祖传的珍宝。待明初时张氏后人又在居所附近处修建了范存院这处道观,以张浚形象塑成老君,早晚焚香,春秋祭祀。因此将观鱼范存村所出土的珍贵青铜遗物定为张浚家族祖传之物,在笔者看来也就顺理成章了。

新闻推荐

人民调解要及时得当

□吴平(德阳)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矛盾纠纷也相应呈现出快速增长、诉求多元等特点。矛盾纠纷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

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