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 德阳是这样“长大”的

德阳晚报 2018-10-17 10:02 大字

4

上世纪80年代,尚未完全竣工的东西干道局部(现长江西路彩泉路口至华山路路口)。

5

上世纪80年代,德阳举办了第一届商品交易会。开幕当天,在刚建成的东西干道(现长江西路)上,举行了盛大的群众游行。

6

1995年10月1日,彩虹桥(现长江路大桥)建成通车。当天举行了盛大的竣工通车仪式。

今日德阳市区。本报记者毛健摄

1

建市前的德阳街道。

2

建市初期的文庙广场。

3

1988年,建设施工中的泰山北路。

改革开放40年,德阳建市35年,德阳这座与我们休戚与共的城市,以它大无畏的包容,承载了太多的沧桑与变化,真实地折射出改革开放为人们带来的激情与荣耀,让我们透过这座城市的成长经历,共同见证它的进步与无限可能……

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建县,至上世纪70年代末,偏隅四川盆地西北角的德阳默默度过了1300多年。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和1983年的德阳建市,两个历史事件的有机叠加,使德阳终于有了摆脱平庸的可能。35年的励精图治,从一个农业小县到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从“以粮为纲”到工业、农业、商贸、旅游、科技并举,城市的内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步,城市版图也在不断拓展。城市面积从建市初期的7.5平方公里“长大”到现在的近百平方公里;人口从当初的12万人发展到如今的70余万人。35年里,人们城市生活的半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着……

规划

抛开老城建新城

俗话说“三岁看大”,于人如此,某种意义上,于一座城市亦如此。一座城市最初的规划布局,往往决定了这座城市以后的建设发展走向。

建市仅仅2个多月,德阳怎么建的问题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城市中心区是在老县城发展,还是另辟新区重新建设?

1983年建市初期的德阳,即使加上二重、东电、东工和安装公司等几家当时的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厂区、生活区,也不过只有区区7.5平方公里的面积。而真正意义上的德阳县城,不过是东、西、南、北4条狭窄、破败的老街围成的一块弹丸之地。面对如此的现实,经过仔细的比较和论证,当年的决策者们决定——“抛开老城建新城”。

曾在建市初期担任过德阳市副市长的沈国俊,当时分管城市规划建设。沈老回忆说,“当时财力非常紧张,假如在原德阳县城中建设,仅拆迁任务就十分繁重,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离开老城建新城。”

经过考察,很快确定将现长江西路片区,作为新的德阳城市建设中心。因为当时德阳的城市规划力量比较薄弱,还专门邀请了省城市规划院专家常驻德阳,帮助指导搞规划。

1984年10月,德阳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完成。按照这个规划,拟建的华山路、岷山路以西为工业、仓库、对外交通区;拟建的泰山路两侧和绵远河西岸为生活区;市区东北部为文教科研区。这一规划于当年10月16日经市人大一届六次常委会审议通过。1985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了德阳市市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这在当时的全省地、市级城市中也是第一个。不经意间,德阳的城市建设博得了一个“头彩”。

修路

建城市骨架

1984年12月28日,一个寒冷的冬日,德阳市的第一条高标准城市交通干道——东西干道(现在的长江西路)正式开工建设。这也是新建的德阳市的第一项重点工程。

这条干道是按照1958年邓小平同志来德阳视察时所作的指示进行规划的,全长2.3公里,宽50米,分东、中、西三段。一期开工的建设的东、中段全长1.8公里,路面全部用水泥浇筑。

1986年5月底,东西干道一期工程竣工通车。在当时的省内各地市州中,除成都外,在城市中修建50米宽、数公里长的干道,德阳是头一份,不少地市州专门派人来德阳学习城市干道的建设经验。

1986年10月,德阳又开始了南北干道的修建,这实际上是对原宽度仅有6—8米、且已十分老化的过境川陕公路的拓宽改造。率先开工的中段(现泰山北路东门口至绵远街口)长1.7公里,宽40米,地处车辆、人流密集的闹市区,与已经建成的东西干道垂直相交。当时德阳每年能够用在城市建设上的财力仅有300万元左右,为了保证这一工程的建设,德阳发放了6000万元的城市建设债券。这种负债修路的做法在当时受到了质疑,但顶着压力,工程最终还是完工了。

1987年4月30日,南北干道中段顺利竣工交付使用,德阳城市又增添了一个亮点。

东进

再造一个“德阳”

德阳新城初具规模之后,上世纪90年代,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城市的决策者们决定——东进,再造一个“德阳”。

城市向东拓展的决定做出后,如何把河东新区打造得既支持配合西部片区的发展,又能有自己的特点,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定位的问题。

跟已建成的绵远河以西城区相比,河东新区不再以重工业为主,其容纳的业态和承载的功能,被确定为商旅文创、居住休闲。

“再造一个‘德阳’”,首先考验的还是交通承载力。在河东新区的道路规划上,依然借鉴河西的规划理念,采用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的网状架构。沿河的峨眉路以及天山路、庐山路、龙泉山路贯穿城市南北,与通往河西的凯江路、长江东路、岷江东路、珠江东路、黄河东路,以至于后来修建的青衣江东路、沱江东路、嘉陵江东路等共同架构起河东新区的交通骨架。连接城西的几条道路的建设,也促使了几座大桥的诞生,横跨旌湖的多座大桥,如今依然是这座城市的一道别样风景。

而在河东建设中,不得不提起的就是庐山路,“这条路是河东片区规划最宽的道路,也是河东最核心的一条快速通道。”时至今日,回忆起当时对这条路的规划,德阳市城乡规划管理局总规划师钟晓还记忆犹新。庐山路作为河东南北向主干道,分段建设,长江东路至岷江东路段率先于1994年7月竣工,次年2月岷江东路至珠江东路段竣工,两段总长超2公里,宽50米,三块板式混凝土路面,设快车道、慢车道、人行道。后来,庐山路其他路段相继开工建成,路宽及路面结构均沿用之前的规划。

庐山路建成后,从通行效果来看,非常不错。钟晓说,当车辆从小街小巷中出来,要经过慢车道才能进入快车道,车辆在慢车道上强制降速,起到了一个缓冲作用,这大大降低了事故率,“事故减少了,道路反而通畅了,通行力提升了,这条道路真正实现了规划定位的快速通道。”

在城区交通大网络中,庐山路的“快”在今天依然保持势头不减。今年春天,德阳裕兴公交公司还开通了德阳首条快速公交专线29路快线,该条线路南北直达,运行总长度约16公里,主要途经庐山路,站点设置较少,只在大站停靠。开通半年多以来,市民反响很好。

扩疆

丰富城市层次

德阳,坐落于绵远河畔,绵远河城区段被称为旌湖,“旌城”的别称由此而来。早前,旌城一直沿河发展扩张,从城市上空俯瞰,东西城区犹如两条丝带顺河而下,以彩虹桥为代表的几座大桥跨于旌湖上,将两条丝带紧紧连接,这样的德阳无疑是美的。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下去,德阳城区到东山脚下戛然而止,向东、向西都无法再拓展,难道就只能按照南北走向发展了?德阳城市发展受益于绵远河,难道也只能受制于绵远河?”钟晓说,城市如何再规划成为新的课题摆在面前。如果一直依河而居,那么城区南北就会越拉越长,南北两端的居民出行成本会增加,各行各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反过来又会影响城市的发展。

在山体上想办法,修建环城路,这个观点被提出来后,虽然得到支持,但是开山打洞,要耗费巨资,这也是摆在眼前最现实的问题。到底有没有必要耗如此大力气去建一环路?后来经过专家多次实地勘查和论证,规划反复推敲,一条把城区“扯圆”的一环路效果图初露面就让人眼前一亮。

在市民的翘首以盼中,经过3年的建设,2015年德阳首条环城公路一环路正式贯通,全长24.5公里,沿线配套建设多座桥梁、涵洞以及隧道,其中部分路段还穿越地势复杂的丘陵地带。工程建成通车后在扩充城市空间的同时,更有利于缓解德阳主城区交通压力,原先不得不从城区经过的货车开始逐步被引流到从一环路绕行,很多市民也选择一环路作为快速通道。一环路的建设开创了城市发展的又一先河,这种理念带动了二环路等的规划。“一环路不但改变了城市新格局,同时也丰富了城市形态和层次。”在钟晓这个老规划人眼中,一环路的建设意义颇为深远,为德阳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可能。

未来

山水相依魅力无限

今年的市委八届七次全会上,德阳的决策者们作出了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将围绕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这一战略定位,着力打造装备智造之都、改革开放高地、古蜀文化名城、美丽幸福家园“四张名片”。

未来的德阳,该如何去打造?对此,钟晓有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一个城市不仅要有硬气的建筑,更要注入内涵的文化,这样才有品味,有品味才会有人气,“一座有品味的城市,从不担心不会有人气。”而聚足了人气的城市,势必会掀起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德阳依山傍水,今后的城市规划建设中,恰好可以在这些山水上做足文章,“确定一个城市中心,然后向外延伸出去,就像手指一样,顺山形水势伸过去,每一截不一定都均衡发展,甚至可以跳跃发展,最后再连接起来,向中心聚集。”在钟晓的理念里,一个城市就应该利用好天然的地势地貌,根据城市需求来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规划,有层次地发展,既有辐射,又有凝聚,“成德协调发展,在抓好这个外在的大好机会的同时,更要建好我们自己的城市,建好了我们才有底气。”

未来的德阳,将会是如何美丽?钟晓伸出左手,五指伸开,右手指点着左手上的各个部位和关节,勾画出德阳的未来模样,“你看,手指就是各大交通干线,由市中心向外辐射出去,外围由环城路连接起来,手指一端是城东,几个指节就是高低起伏的丘区,打造成以后的高端生活区;‘爱情线’是旌湖;‘生命线’是宝成线;掌心是城中心;手掌根是西边的龙门山脉。”

高低起伏,山水相依,未来的德阳,魅力无限。

>>>记者手记

提起德阳城市的发展,建市区区35年,从一个蜀中小县城到今天的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联合国人居范例……城市的一点一滴积累,耗费了几代德阳人的心血。在采访中,很多参与、见证了城市规划、建设的人都颇有感慨,感慨城市成长的不易,感慨德阳人的同心聚力,感慨这个城市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满足感。

不管是在建市之初的老建设者心中,还是在新规划者的眼中,他们对城市规划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城市规划建设一定要与时代潮流一致,一定要与城市发展、定位一致,规划适当超前。

就如钟晓所说,德阳真的很美,单是地势地貌就为规划提供了无限可能,而如何利用好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新规划者应该三思的。在他看来,新时期的城市建设,在保护好现有的历史文化基础上,更多地加入人文气息,打造一些城市“灰空间”,人与人之间交流才会产生创意,创意自然会带来活力。

本报记者陈兰张嵘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全市已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43个

本报讯(刘俊宏记者王珊珊)为加快改善城乡环境,确保问题整改彻底,市住建部门多措并举,力争到2019年底,全市基本具备全域的、合理...

德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