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面而来的幸福感

德阳日报 2018-05-08 09:16 大字

(上接第一版)

全市卫生应急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完善,编制并更新2个市级预案,21个市级专项预案,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共制定各种部门预案、专项预案119个。组建医疗救援、疫情防控和血液采集应急队伍成员达399人、涉及29个临床专业,成立市卫生应急核心队伍。

全面推进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全市6家妇幼保健机构100%创等达标。建立市、县两级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

自2011年起,德阳市为计划生育家庭子女死亡现无子女、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夫妻,提供政策服务、技术服务以及经济扶助。截至2017年底,为已实现再生育的312个家庭给予医疗补助和孕期营养补助资金211.2万元,为女方年满45周岁仍未能实现再生育的639对夫妻按国家特别扶助的标准给予扶助,扶助资金达1548.91万元。

教育方面,三年灾后重建期间,共投入资金78.48亿元,重建584所学校,硬件设施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近年来,德阳市围绕均衡优质教育和素质教育,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学前教育突出“普惠”。编制、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64所,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5所,政府购买普惠性学位3315个,普惠性学位覆盖率超过70%,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3.9%。义务教育突出“均衡”。高水平通过国家“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督导评估,出台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6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高中教育突出“提升”。主动对接新高考改革,开展多样化特色化办学探索。省级示范性高中达到14所,占比70%。14所中学先后成为清华大学、海军工程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生源基地校。职业教育突出“创新”。全市现有高校10所,其中2所高校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3所高校入选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名单。现有中职学校18所,其中3所学校成为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就业创业大推进

2008年9月23日,震后第42天,德阳市就召开了灾后重建劳动社保政策落实工作会。全市劳动保障部门迅速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文件,全力以赴实施就业援助,为30597人免费发放了《援助优惠证》。结合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工作,全市开发公益性岗位16299个,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67场次,共帮助7.98万余名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帮助2240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了就业。

据统计,仅3年灾后重建期间,德阳市共举办专场招聘会196场,帮助22.6万名受灾群众实现了就业。与北京、江苏建立了对口就业援助协调机制,2.8万余名受灾群众在北京、江苏实现了就业。同时,对困难企业实施“五缓四降三补贴”减负政策,帮助企业尽快走出困境。认真落实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政策,对因地震灾害主要劳动力遇难或致残且无生活来源的特困户,在继续享受低保和五保的情况下,按每户每月45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

自2008年以来,德阳市通过举办招聘会等多种形式促进就业和再就业。2018年一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3.9%,控制在合理区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5044人,同比增加1209人,增长8.7%。

而在农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产业结构调整不断迈出坚实步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有力推进。全市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7家、新增35家,农民合作社2261家、新增231家,家庭农场845家、新增225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300余人、新增1500人,农民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动农户75万户,人均增收500元以上。279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能500万吨,加工转化率65%,实现年产值800亿元。

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207元,增长9%,总量居全省第3位。

>>>记者手记

日子越过越好,就是对曾经受过的苦难的最好纪念。10年来,德阳人民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一直未曾中断,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德阳已成为每一个德阳人心中的期盼。民生之幸在于生逢盛世,民生之福在于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幸福生活等不来,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建设一个“仓廪实民生安”的美好家园。

(上接第一版)

全市卫生应急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完善,编制并更新2个市级预案,21个市级专项预案,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共制定各种部门预案、专项预案119个。组建医疗救援、疫情防控和血液采集应急队伍成员达399人、涉及29个临床专业,成立市卫生应急核心队伍。

全面推进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全市6家妇幼保健机构100%创等达标。建立市、县两级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

自2011年起,德阳市为计划生育家庭子女死亡现无子女、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夫妻,提供政策服务、技术服务以及经济扶助。截至2017年底,为已实现再生育的312个家庭给予医疗补助和孕期营养补助资金211.2万元,为女方年满45周岁仍未能实现再生育的639对夫妻按国家特别扶助的标准给予扶助,扶助资金达1548.91万元。

教育方面,三年灾后重建期间,共投入资金78.48亿元,重建584所学校,硬件设施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近年来,德阳市围绕均衡优质教育和素质教育,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学前教育突出“普惠”。编制、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64所,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5所,政府购买普惠性学位3315个,普惠性学位覆盖率超过70%,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3.9%。义务教育突出“均衡”。高水平通过国家“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督导评估,出台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6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高中教育突出“提升”。主动对接新高考改革,开展多样化特色化办学探索。省级示范性高中达到14所,占比70%。14所中学先后成为清华大学、海军工程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生源基地校。职业教育突出“创新”。全市现有高校10所,其中2所高校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3所高校入选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名单。现有中职学校18所,其中3所学校成为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就业创业大推进

2008年9月23日,震后第42天,德阳市就召开了灾后重建劳动社保政策落实工作会。全市劳动保障部门迅速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文件,全力以赴实施就业援助,为30597人免费发放了《援助优惠证》。结合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工作,全市开发公益性岗位16299个,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67场次,共帮助7.98万余名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帮助2240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了就业。

据统计,仅3年灾后重建期间,德阳市共举办专场招聘会196场,帮助22.6万名受灾群众实现了就业。与北京、江苏建立了对口就业援助协调机制,2.8万余名受灾群众在北京、江苏实现了就业。同时,对困难企业实施“五缓四降三补贴”减负政策,帮助企业尽快走出困境。认真落实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政策,对因地震灾害主要劳动力遇难或致残且无生活来源的特困户,在继续享受低保和五保的情况下,按每户每月45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

自2008年以来,德阳市通过举办招聘会等多种形式促进就业和再就业。2018年一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3.9%,控制在合理区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5044人,同比增加1209人,增长8.7%。

而在农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产业结构调整不断迈出坚实步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有力推进。全市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7家、新增35家,农民合作社2261家、新增231家,家庭农场845家、新增225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300余人、新增1500人,农民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动农户75万户,人均增收500元以上。279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能500万吨,加工转化率65%,实现年产值800亿元。

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207元,增长9%,总量居全省第3位。

>>>记者手记

日子越过越好,就是对曾经受过的苦难的最好纪念。10年来,德阳人民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一直未曾中断,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德阳已成为每一个德阳人心中的期盼。民生之幸在于生逢盛世,民生之福在于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幸福生活等不来,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建设一个“仓廪实民生安”的美好家园。

新闻推荐

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党组(扩大)会议 陈彬主持

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党组(扩大)会议陈彬主持(记者叶斌通讯员李宇韬)5月4日上午,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彬主持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成剑、刘龙春、杨庆龙、蒲正、雍兴文和秘...

德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