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社会救助回归“兜底”本源

黄海晨报 2018-01-23 01:22 大字

厉 敏

四川省德阳市实验小学12岁的伍祖霖患上了白血病,父母为了给他治病,将房子挂上了网。在得知伍祖霖遭遇后,德阳市几乎全部房产中介都决定免收中介费并帮忙成交这套房子,与此同时,伍祖霖所在的学校师生也积极给他捐款。孩子妈妈表示,收到的善款将会全部用于娃娃的医疗费用,绝不会挪作他用,如果有未使用完的善款,他们愿意全部捐入红十字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据新华社)

水滴筹、轻松筹……近年来,诸如此类的筹款链接经常刷屏朋友圈。从社会效益看,此类平台的出现有效弥补了官方或民间公益机构工作难以覆盖之处,但是,伴随而来的关于个人求助类公益众筹的争论也一直不绝于耳。隔着虚拟的网络,广大网民面对的大部分确实是遇到困难需要社会帮助的对象,但也不乏只是不愿意放弃自己原本惬意的生活而转向网民为其遭遇买单的投机者。此次爱心接力,令人感动的不止是德阳市房产中介免费相助卖房的义举,更有孩子的父母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表现出的坚强和坚持。

在我国,包括慈善募捐在内的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最根本的目的是扶贫济困,保障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需求,因此,应当回归“兜底”本源,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 只有个人无法以自己的积极行动或力量帮助自己时,国家或社会才有义务进行干预——— 但当前,有些人自己挣的钱不拿来治病,却依靠社会大众筹集看病钱,严重挫伤了社会大众的爱心和同情心。

社会救助,折射出社会的道德良心,也考验着政府的管理智慧。目前,我国不少地方相继建立起由民政部门牵头的社会救助协调机制,较好地保障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救助。但是,急难救助发展滞后、项目少、配套不完善,甚至局部缺位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当遭遇重特大疾病与突发性事件时,救助短板就凸显出来。

一个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尽可能避免让民众因突发原因陷入贫困,而不是待其陷入贫困后再进行救助。因此,要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切实抓好“救急难”工作,发挥社会力量的优势,探索建立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救助模式,及时帮助困难群众顺利渡过眼前难关。要建立完善按需分类的救助体系,加快发展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让社会救助制度设计回归到其本源职责,实现应保尽保,筑牢底线。

社会救助作为保障民生福祉的制度安排,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律做保障。要逐步建立公开、公正、科学的阳光救助体系,让社会救助真正回归“兜底”本源,为广大群众编织起一张强有力的安全网。

新闻推荐

德阳市出台“57条”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本报讯(记者曾啟秀)为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德阳市日前出台《德阳市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五十七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措施》提出,建立督导机制,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和“走出去”、鼓励军民融合发展、...

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