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梅花香自苦寒来 ——德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砥砺奋进奋力攀登新高峰

四川经济日报 2018-01-10 12:56 大字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肖萍 童登俊 刘蓉 文/图

2017年对于德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来说,是砥砺奋进的一年,是迎难而上、勇于创新的一年,更是苦尽甘来、跨入新时代奋力攀登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关键年。

时光荏苒,岁月峥嵘。万里鹏程,志在千里。

2017年,德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经济向中高速增长迈进,企业创新发展取得佳绩,项目建设、成德同城化方面有了较大突破,同时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群众对全区工作的满意度。

工业经济运行平稳

转型升级有序推进

坚持“工业强区”,是德阳经开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思路。对此,经开区工信局局长吴志强感慨地说:“在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做强工业\’强区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切实强化要素保障,狠抓工业运行监测,千方百计稳增长,2017年基本扭转近几年工业增长长期不稳定的局面,工业增加值增速创历史最好水平,工业投资增长稳居德阳市第一,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态势基本筑牢,并向中高速增长迈进。”

据统计, 2017年1-11月德阳经开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95.2 亿元,增长15.2%,预计全年完成541亿元,同比增长15%;工业增加值增速8.0%,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速8.0%,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投资68亿元,同比增长41.4%,预计全年完成70亿元,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02.9%。技改投资预计全年完成61亿元,完成市下达任务103.4%。

从产业结构看,全区规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1户,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5亿元,同比增长26%,预计全年完成330亿元,占德阳市目标任务的137.9%;值得一提的是,专利申请量达1927件,同比增长58.2%,预计全年完成2230件,占德阳市目标任务的135.9%。

数字的背后彰显着经开区人的拼搏和创新精神。

再从实体经济看,经开区的装备制造业占经开区整个工业比重的86%。2017年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自主创新中得到锤炼。

时势造英雄。中国二重走出了转型振兴、浴火重生的凤凰涅槃之路,预计2017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大关。二重助力国产C919大飞机翱翔蓝天,是德阳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东方电气成功研制全球首台“华龙一号”核能发电机,铸就“中国核电”的国家品牌。

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和转型升级给经开区产业结构调整夯实了根基。东方水利是从原国有企业改制的股份制企业,2015年公司成为德阳市首家“新三板”挂牌上市的创新层企业之一,主要从事水利水电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及服务。目前,公司自主研发水上清污机器人、栅前清污机器人等水利智能环保设备。2017年12月19日,由水利部综合事业局组织该公司研制的H1型、H3型水上智能清污机器人新产品鉴定会上,专家一致意见:“该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应和机械是一家生产重型货车零配件的中型企业,企业注重质量和市场,在政策推动下,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份额大大提升。2017年销售额达到1.8亿元,同比增长80%,利税1600余万元。公司董事长廖辉高兴地说:“2018年订单供不应求,我们在2017年基础上,销售额将再增长30%。”

再从服务企业看,经开区建立重点企业特别是五大央企沟通机制,做好企业要素保障的考评制度等,狠抓重点项目建设,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工业稳增长”,并落实专人随时跟进;狠抓供给侧结构改革,着力在“去、降、改”上做出成效。目前,已淘汰电弧炉5吨、电炉10吨各一台设备,年节约能耗2400吨煤;淘汰3家企业2台冲天炉2600吨、电炉2台共200吨、水玻璃渣工艺生产线一条;在为企业降成本上,积极争取各级各类专项资金,让东汽、二重、东电等10户企业享受直购电价优惠政策,使企业降低成本7000万元;对53户企业的649件专利进行资助。

打造良好招商环境,引进一批高端项目。为提升优质服务,经开区投促局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并联式审批、阳光下作业、规范化管理”,实现园区内的事情园区内解决,打造高效、廉洁、亲民、为民、便民的政务环境。

瞄准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大力推进产城融合。2017年引进东方电控总部基地、生产基地项目,国机重型装备集团总部、金润负极制造项目等一大批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生物工程、大数据等智能项目,标志着德阳经开区产业将朝着多元化结构发展,为经开区打造千亿产业奠定基础。

同样,经开区金融办创新融资渠道,优化金融扶持政策,为企业开辟多样化融资渠道服务。2017年累计为15户企业提供5000万元贷款,主动帮助一些中小企业解决融资等难题,帮助33户企业渡过难关,累计使用应急转贷资金5.18亿元。

化解矛盾,加大防范金融风险的宣传和查办力度。目前已立案4件,最大限度保障了企业和群众的合法权利。

坚持自主创新创业

英杰电气行业争先

经开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企业的创新发展。英杰电气就是当地企业自主创新的典型代表。

从白手起家到如今拥有多个国内领先技术,使这个当初不到10人的小微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借助光伏行业脱颖而出,研发出了多款工业电源替代进口,打破该领域长期被进口产品垄断的局面。英杰电气的源动力在哪里?

作为四川省创新创业杰出代表,英杰电气董事长王军回答:只做有价值的创新。王军告诉记者,这个价值主要体现在“坚持自主创新”上。英杰电气始终坚持“产品没有创新我们就不做”“创新要为客户带来价值”“创新始终是英杰发展的基石”,不仅这样说更是凭着这种精神去做。近十年来,英杰电气突破性发展印证了这一点。

2007年英杰电气生产出中国首套全数字多晶硅高压启动电源,成为国内首选;2008年研制中国首套高性能12对棒多晶硅还原炉电源;2009年为国内众多核电站提供功率控制区器,成为国内供应商;2015年推出国内首台大功率电子枪高压电源,打破了之前俄罗斯和乌克兰对该产品的垄断,模块化电源全面投入使用。

截至目前,英杰电器的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等传统行业及核电、光伏、特种金属材料等新兴产业,市场看好。

王军表示,未来英杰的定位,将沿着国家支持的产业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思路,结合英杰的技术平台和核心技术,寻找新的领域、新的热点,将英杰打造为一流的工业电源设备研发制造企业。

在英杰电气董事长王军身上,人们看到了敢于创新、勇于创造的企业家精神。

推进重点项目落地

成德同城化见实效

记者从德阳经开区发改局、投促局获悉,2017年围绕重大项目,经开区做到了超前谋划,以统筹协调、精准招商、招大引强为工作着眼点,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较好完成任务。

2017年1-11月经开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2.8亿元,同比增长10.7%,预计全年完成155亿元目标;共有重点项目77个,总投资29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35亿元,1至12月累计完成投资2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2.78%。

按照“放、管、服”要求,完成企业投资备案232个,总投资300.5亿元;审批项目62个,总投资76.2亿元。

建立并坚持运行项目推进新机制,制定中期作战图,梳理2017年至2020年89个总投资512.89亿元的项目储备。超前谋划从2018年至2022年远景规划工程项目等。在全区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好项目、全员抓项目的浓厚氛围。一年来这些“挂图作战”的工作一一得到落实,向全区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2017年26个项目基础建设提前完工。总投资3.5亿元的兴天元、总投资8000万元的东钢钢绳提前投产。

与此同时,与成都经开区签订并形成《中国大车都成德配套产业园合作协议》及《行动计划》;筹备召开中国大车都配套产业园合作启动仪式暨企业联谊等活动,加快推进成德同城化进程取得实效。

打造示范引领项目

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记者从经开区住建局、社保局、社会事业局了解到,经开区围绕“打造成都国际化大都市北部新城样板区和千亿产业新城目标”, 以“做强工业、做大三产、做美城市、做实民生”的工作思路,2017城市在建项目21个,总投资30.87亿元,其中竣工完成13个项目。

抓住“成德同城化”机遇,提升城市生态品质。采取高质量的规划设计,着力打造示范引领项目:一是推进城南城市发展;二是合理规划城市片区;三是加快汽车南站片区开发;四是加快城际高铁南站片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这些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推进。

围绕环境保护,经开区大力推进扬尘综合治理、推进落实河长制等,打响环境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并初见成效。

招校引智,促教育提档升级。按照创“一流学校”办“优质医院”和高质量公共服务的目标,经开区积极推进区域改革,招校引智,在促进教育提档升级上下功夫。2017年与四川天立集团签署投资协议,引入天立学校,这一举措标志着经开区教育提档升级,有利于教育结构的优化。

积极实施惠民举措。一是深入推进全民参保工作;二是坚持就业优先;三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这些民生工作的落实,使群众满意度有了较大的提升。

新闻推荐

德阳200余爱心人士骑行捐血献爱心

四川经济日报德阳讯(记者刘蓉文/图)近日,“定期献血让爱不断”德阳市2018公益骑行活动在市区文庙广场举行,200余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一大早,一排排以无偿献血为主题装饰的摩拜单车吸引了不少...

德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