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羊城晚报的特色转型之路: 从纸开始 向云出发

德阳晚报 2017-09-05 14:04 大字

年会嘉宾参观羊城晚报创意产业园全媒体指挥中心。

羊城晚报装备的自动驾驶载人无人机。

从纸开始向云出发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从纸开始,向云出发。

回望六十年来路,羊城晚报人从未像今天这样深知自己所处的历史坐标。

降生:开新路

从降生之日起,羊城晚报即身负“开新之命”。1957年,作为新中国创办的首份大型晚报问世,羊城晚报衔有摆脱“《真理报》模式”、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办报道路的使命。

新闻主攻、副刊主守,移风易俗又指导生活,不仅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也赢得了毛泽东主席的赞许,他到广州时天天看羊城晚报;而周恩来总理也称道,“羊城晚报可以出口”。

开新、立势,是羊城晚报与生俱来的精神气质,对中国报业实有筚路蓝缕的探索之功。

复刊:开风气

1967年,羊城晚报于“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刊。然而十年不鸣,再鸣惊世。1980年春,《羊城晚报》重试啼声。此时,她负起了为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轨鸣锣开道的使命,开舆论监督之风气,宣传广东“先行一步”,鼓舞全国改革开放。《羊城晚报》一纸风行大江南北,连续三十余年发行量超过百万份,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传播品牌。

融创:开未来

天道好旋,甲子循环。2015年,羊城晚报整体搬迁至羊城创意产业园,这不仅是物理实体的迁移,也意味着重要的战略转进。

他们坚信“联接再造价值”,探索“园区聚要素”、“产业促融合”。羊城晚报从一张单一的报纸向多元集群和平台转变。内容上,它是融合羊城晚报、金羊网,官方微博、微信以及“羊城派”客户端,并联通户外多屏、手机报等多种新兴媒体形式的立体传播平台;渠道和技术上,它是链接聚合新用户、孵化新技术新应用、新运营模式等,实现价值再造的拓展平台;产业上,它是依托创意园区,实施产业生态重组和再造,探索园区为主体的复合型产业运营模式的平台。

羊城晚报跳脱出一张“纸”的局限,塑造出丰富立体的活动及运营大平台。

目前,倚立广州国际金融城身畔、荟萃众多文化传播产业资源的羊城创意园;位于东风东老宅,以创业和城市更新为基调的“羊城同创汇”,和以文创为特色的南沙项目,共同构成“一园多区”的格局,走出了一条独具“羊晚”特色的转型之路。

传媒与创意园,为羊城晚报提供“双轮驱动”,互融互联,彼此激发出新的服务和新的产品,激活价值的重组再造,从而实现报业经营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他们推崇“创新引领未来”,坚定走向时代之“云端”。这是一个“云的时代”。羊城晚报将服务延伸至云端,与该领域内顶尖的高科技公司合作,建立起了自有品牌的“智慧信息研究中心”、推出“羊晚大数据报告”,还合资成立生态型云孵化器平台,联合打造众创空间,涉足音乐文化产业,打造“虚拟创意产业园”,大大丰富了原有的内容产品线和服务产业链。他们将报型转型融入到全新的创意文化产业开拓之中。

甲子循环,这是一段光辉历史的回顾,更是一个全新征程的开端。

不负前贤,不忘初心。从纸开始,向云出发。

羊城晚报全媒体中心供稿

本报稿件荣获2016年度“赵超构新闻奖”

系中国晚报界最高奖

本报讯(记者罗漫)8月31日至9月1日,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主办、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承办的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32届年会在广州举行。年会上揭晓了2016年度中国晚报(都市报)“赵超构新闻奖”。

德阳晚报推送的《从三星堆戏剧节走出民间川伶乌镇夺彩》(本报记者罗漫采写、刘春梅编辑)获二等奖,《每卖出一串羊肉串就捐五毛钱做公益》(本报记者王珊珊采写、汪巧编辑)、《维修基金“越用越多”“自己管钱”的小区能否越来越多》(本报记者姚金帮采写、廖克益编辑)获三等奖。

赵超构新闻奖是中国晚报界的最高奖,以已故的杰出新闻工作者、中国晚报界泰斗、《新民晚报》原总编辑赵超构先生的名字命名,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组织评选。2016度“赵超构新闻奖”评选活动共有来自《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深圳晚报》、《新民晚报》、《郑州晚报》、《南京晨报》、《华西都市报》等全国190余家晚报、都市报的1200多件新闻作品参加了多个奖项的角逐。

新闻推荐

川货全国行长春站 德阳“名优特新”受宠

本报讯(记者陈兰)近日,“川货全国行·长春站”活动举行,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德阳市6县(市、区)19家名优特新产品、品牌食品企业参加本次活动,5家企业签订了意向性协议,意向成交额超200万元。据了解,此次...

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