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陪伴过我们的绵远河
历史上的老东桥。受访者供图
捕鱼的鸬鹚。资料图片
河边洗衣。资料图片
河里游泳。资料图片
□梁开贵
绵远河是德阳的母亲河,养育了两岸众多儿女。
上世纪六十年代,绵远河德阳段河床宽200米左右,无堤处宽可达300米。水清,浅处可观鱼游;砂净,厚积散布河床。鹅卵石星星点点,绿蒹葭郁郁葱葱。或砂石分明,或石现砂中;或洪水滔滔,生风带雨;或细流涓涓,浸禾润蔬。赤足走在砂上,沙沙舒爽;挥臂游在水中,浪浪惊涛。西东桥连城乡,北南顺流鱼舟。白日朗朗晴空,夜晚星星满天。
当年的绵远河有两大特产:河砂质量好,颗粒细小、洁净、晶亮,是建筑材料;鹅卵石中有一种可烧制石灰,当地人称广子(音),圆润光滑,色浅明亮。有德阳县砂石厂、德阳县石灰社,产品畅销省内外。
车水马龙的河滩
“绵远河,长江支流沱江正源,发源于九顶山南麓,沿绵竹市山区、坝区奔腾而下,在德阳市中心区穿城南去,全长133.6公里,是沱江上游正源。”
这段话引于百度百科。但我儿时记忆中的绵远河,不是穿城中心区而过,而是穿德阳城东与农村之间而过。西岸是德阳县城,东岸是田园、人民公社。西岸地势高,高于水面约10米。东岸地势略高于河床。桥两侧有河堤,无堤处汛期洪水会淹没一些农作物。
绵远河两岸的饮用水及其他生活用水、灌溉田园、抗旱引流等,都拜绵远河所赐。
绵远河的河砂、广子、鹅卵石等天然资源,通过人力挖采、加工,是很多个人或家庭不可或缺的收入来源。河床上,人力车、牛拉车、拖拉机、汽车等穿梭如织,把生产好的河砂、豆石、鹅卵石以及连砂石等转运到远近建筑工地或火车站。时有拖拉机、汽车轮子陷于泥沙之中,旋转打滑,空转,开不走。这时,就把所陷轮子的前侧(前行方向)泥沙掏空,紧挨轮底垫铁板或树枝等,增大轮子与地面的摩擦力,然后开车,加大油门,怒吼冲出。
挑着担子从河底走到对岸
一次,我在绵远河拣广子。一担广子100多斤,到岸边要过水,两边浅中间深。广子是用竹编制的撮箕装,用扁担担在肩上,一头一撮箕,向对面走去。水势渐深,当撮箕进入水里时,肩上的重量明显减轻,是水的浮力担带了部分重量。继续向前,逐渐地,水齐嘴下。深吸一口气,闭气,然后水过口鼻、头发,人没入水下,感觉越走越深。约几米后,感觉地势逐渐向上,然后头出水面,深吸一口气。水下这段有10余米长,当撮箕脱离水面时,担子突然加重,上岸,再上10米高的泥泞陡坡,把广子卖给石灰社,用于烧石灰。
那时,多少学生在假期拣广子卖给石灰社以挣学费;多少人在县砂石厂、石灰社工作以盘家养口。儿童、少年常在绵远河玩水嬉戏、卧沙沐阳、弄沙搭塔。夏秋天热,游泳的人川流成群,头顶烈日,脚踩流波,乐而忘返。妇女们常聚在河边码头,在光滑的石板上搓衣、捣衣,拉家常。笑语欢声携捣衣声,飞越几十米乃至上百米外。
汛期,洪水突发,一片汪洋,水位迅速上升,东桥桥墩处波浪几与桥墩上缘齐平。浪打桥墩,水花四溅,飞浸桥栏。滔滔洪水冲下来各种农作物及木材和动物等。洪水带风,风吹雨飘,桥上、两岸河边还是站了很多人观看。还有些人用铁丝做钩,固定在竹竿的一头,在桥栏边或河边捞甘蔗、花生、鸭子等可吃可用的物品。更有艺高胆大者,冲入洪水,搏浪击涛,顺流顺势把木材推向岸边。
桥上堵车、桥下“堵人”的逢场天
老东桥现在已经拆了,就在如今凯江路大桥的位置。老桥矮而窄,仅容一辆汽车通过,原名东平桥,建于1874年,是当时省内较大的木石组合桥,计四十九洞,长八十丈有奇,宽一丈,高一丈二尺,石栏,桥中央建有回澜亭,桥东西建叠翠、流霞二楼(引自春雷著《德阳东桥》)。按一丈约3.33米计算,老东桥高3.996米、宽3.33米、长266.4米。
儿时桥中央曾有凉亭,俗称观音楼,过客可歇脚,应是当初的回澜亭吧?后来凉亭也没有了,大概年代太久,又容易堵塞交通,维修不值。
东桥是连接东西的要道,周围几十里范围内,是德阳管辖的多个公社,人们出门以步行为主。德阳县城与中江县往来也要过东桥(当时德阳中江还未直通汽车),故东桥经常拥堵。过汽车时,人紧贴桥栏,让汽车通过。尤其逢场(赶集),桥上堵塞严重,一些赶场的人从桥两侧下水过河。若逢场有汽车上桥,河水里就也像赶场一样,人多热闹。
桥墩由大石砌成,年代久了,石与石之间有小缝,或边缘有风化烂点。儿时玩耍,常翻过栏杆,利用桥墩的小缝、烂点,手脚并用,紧贴桥墩下到桥底,玩够了,又返而上之。
石牛与石牛凼
东桥西头北上约200米,有一独立的河堤,约200多米长。南端堤面上有一长方体石台,长约2米多、宽近2米、高1米多。台上有一石牛,头北尾南,河对岸对称还有一石牛。两牛为镇河之宝,据说如果汛期洪水淹过石牛,就会水漫东桥。
德阳市成立后,重修河堤,建石牛公园(后改名石刻公园),两头石牛,一头石黄牛、一头石水牛,均移到公园内。石牛堤水侧,叫石牛凼,大概是因这里水较深而名。堤的北端水侧,紧邻堤端,东西向横亘一小岛(大块混凝土),约20多米长,面上凹凸不平,人称“死人岛”,周围水较深,名称来源不知,也许因为附近曾经有人溺亡。
德阳城里最大的“洗澡池”
沿堤边水深过人,适合夏天洗澡(当时人们都把游泳叫洗澡),最深处是石牛凼和死人岛,估计水深3米左右。这是德阳城最佳洗澡点。年年夏秋,除变天、下雨,只要天热,天天都有人,少则几十,多则一两百,以青壮年及少年为多。常有学生逃学洗澡,更多的是放学后以及暑假。穿游泳裤的少,无女性。从上游北端沿堤边顺流而下,到石牛凼上堤,走回北端,又顺流而下。反复N次,乐而不疲。水流较急,因沿堤边,可随时上堤。有体壮力大者逆流而游,双臂急舞,最多短时保持原位,然后败下阵来。
太阳烤人,在水里凉爽,一离水强光照射,身上水分迅速挥发,带走热量,感到异常凉快舒适。皮肤急速蒸干,短暂的凉快后,炙人的光线烤得脑袋滚烫生疼,光脚走在堤面,烫得双脚急跳,尽快冲入水中,长长地出一口气,好爽!有些人从背后远看以为穿了短裤背心,其实啥也没穿,只是平时短裤背心之外的部位晒黑了,远看产生错觉。
偷偷下河洗澡要挨打
常游自然有高手。有表演双手环抱踩水而游的,有潜水几十米远的,我还曾见手抱小孩踩水游的。游累了,或不想游了,到河滩躺平休息或玩耍。夕阳斜射,金光银滩,微风轻拂,光强不灼人,风凉不觉冷,沙撩肌肤,心悦神怡。
有时懒散,我平躺在水流缓慢处休息而不下沉,感觉奇怪。注意观察,身体随吸气而上升,随呼气而下沉,当下沉到水快要淹过口鼻时又该吸气了。但要心静水平,或是童年体轻。背枕绿水,眼望蓝天,苍苍茫茫,无际无边,人生漂浮,如云如烟。
有家长判断儿子是否偷跑到河里洗澡,就用指甲在皮肤上一划,若现出长长的白痕,就断定是偷偷下河洗澡了,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桥边老井是“集中取水点”
在东桥西头北侧不到100米,有一眼井,位于河边高坡中段,井口比河水高约5米,井口与地面齐平。井较深,一根长长的老竹竿,一头紧挨竹节处掏空一洞,拴绳,用绳系水桶,人分开两腿站在圆井口边缘,放下竹竿,弯腰,把水桶在水面左右浪荡,然后突然向下压又拉起,一桶水就装满了。两手抓紧竹竿向上提,左手换右手,右手换左手,很快就把桶提上来了。把桶里的水翻倒入另一个桶,再提一桶上来,一担水就完成了。
然后,担水上约5米高的陡坡,坡是泥泞小路,随时有桶里的水溅出,路湿而滑,时有人下坡或担水上坡滑倒摔跤。上坡后,再担回家。那时没有自来水,近处及较远处的人家都到这里取吃水,不收费。有时人多,就用桶排队,为加快速度,提水的桶不换,有力大者自愿连续提水。像河边洗衣一样,这里又成了人群聚集的地方,闲聊、开玩笑、家长里短,无形之中就成了一个小的社交场所。其实,这也是井文化、码头文化之所在。井水之源即绵远河。
水担回家,倒入水缸,用作吃水或他用。儿时爱喝冷水,热了或口渴,在水缸里舀半瓢井水,牛饮而下,凉爽解渴。喝惯了凉井水,后来喝自来水反而觉得不爽口。
绵远河里的渔夫
再有时,几叶小舟结伴顺流而行,船上一渔夫,手拿竹竿,用来调节船头方向,船舷上散立鸬鹚(也叫鱼鹰,俗称鱼老鸹),翅膀扑腾,东张西望,神气活现。船上有鱼篓及简单的生活用品,由北南下,一路捕鱼。
我曾亲眼见过渔夫捕鱼。在鸬鹚脖子上拴一根绳,捕鱼后就吞不下肚。把鸬鹚赶下水,鸬鹚在水中自由游动,突然,向上跃出半身,然后头下脚上,钻进水下,等一会,出水,游动或飞向主人。主人把鸬鹚提起,将鸬鹚嘴向鱼篓,手捏鼓胀的喉咙,鸬鹚张嘴即吐出几条鱼来,然后又放下水捕鱼。
遇到大鱼,鸬鹚喉咙装不下,就把鱼夹在嘴里,由渔夫用网网住。鸬鹚嘴可夹住两斤多重的活鱼,鱼尾甩摆,可见鸬鹚嘴功之高。渔夫间或解开绳索,给鸬鹚奖励一两条鱼吃。
渔民一路卖鱼为生,还在河边临水挖一小坑,加干净的河沙、豆石(光滑的小石子),等一会水就清澈见底,用来煮食烧鱼,也可直接饮用解渴,这种取饮水的方法在绵远河干活的人常用。当时觉得渔夫的生活很浪漫,长大了才明白,不是浪漫而是艰辛。日晒雨淋,风餐露宿,饥饱无常,盘家养口,何来浪漫之有。
新闻推荐
春雷行动开展以来,绵竹市市场监管局经实名举报对该市某白酒生产企业进行检查,发现当事人生产绵剑大曲系列产品使用的“中华...
绵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绵竹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