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探索创新片区党组织设置

四川经济日报 2021-11-11 06:21 大字

近年来,绵竹市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尤其在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中,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大局,突出“因势因地因事”,在合并镇村、工业园区、农文旅产业发展带等片区创新党组织设置,形成党建联盟合力,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实现组织工作服务改革、服务经济、服务民生,不断把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

因地制宜

设立“大党委”服务“两项”改革

在抓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绵竹探索出集镇大社区综合党委管理服务机制,有效破解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集镇边缘化、空心化难题,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委统筹,实现“有组织可依靠”。在撤并乡镇设立8个集镇大社区综合党委,引领76个村(社区)、5365名党员和近10万名群众参与改革发展事业,逐步形成农业种植、乡村旅游、民宿产业等片区发展示范带。

服务升级,实现“有场所可办事”。扎实开展党群服务中心(站)提能建设,授权党群服务中心服务事项96项,明确党群服务站服务事项38项,构建起村站就近办、综合党委及时办、镇(街道)综合办的便民服务体系,全覆盖建立“一站式办理”服务机制,实现“多点接件、一网代办”,便民服务比撤并前提速 30%以上。

精细管理,实现“有集市可交易”。在8个集镇社区综合党委划分小网格155个,推动26项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事项下沉到网格,有效确保被撤并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到位、集镇日常管理到位、统筹发展规划到位并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顺势而为

构建“大联盟”服务产业发展

绵竹探索创新“党建联盟”工作机制,以党组织联盟或功能性党委等形式,搭建起镇村片区发展的议事协调平台,有效解决片区共同协商、共谋发展的问题,为集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探索联村发展模式,助力转型发展。在清平镇探索五村一社联村发展模式,通过联村设党委、联网建支部、联产设小组,构建起“景区党委+网格党支部+产业党小组”的党建联盟,带动党员群众用新思想推动新发展,成功走出一条矿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颜值变产值的产业转型发展“三变”之路,清平镇获评“德阳市乡村振兴先进乡镇”。

探索融合发展模式,壮大集体经济。在新市镇探索村企融合发展模式,以白庙村为中心村,依托龙蟒集团兴建工业园区综合服务区,联合3村4企设立工业园服务区综合党委,构建起“综合党委+民主协商+五大服务”的融合发展机制,通过建设仓储中心、商业门面、专业市场等物业项目找到壮大集体经济的路子,实现集体经济年创收30万元以上。

探索抱团发展模式,做强文旅产业。在孝德镇年画村探索创新“支部干好平台搭建、部门干好文化推介、协会干好技术培训、村民干好订单生产、企业干好市场运作、集体分配发展收益”抱团发展模式,推动年画等特色产品年订单量超过30万件,带动村民月增收2000余元。

随事而制

实行“大联动”服务民生事业

绵竹不断完善医疗、教育、城乡治理等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搭建起片区联动的组织构架,为服务群众奠定了组织基础。

成立党委,推进医共体建设。调整并优化7大片区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党组织设置,成立市人民医院医共体党委、市中医医院医共体党委,构建起“1+1+N”的医共体组织体系,进一步缩小城乡卫生服务差距,为全市人民提供更加趋于“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升级党组织,强化“一校多区”建设。在推行“一校多区”办学模式的绵竹市紫岩小学、大西街小学撤销党总支、成立党委,搭建起校区结对、教育结盟、资源共享的组织平台,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网格建支部,推动治理联动中心建设。优化城区社会治理联动中心组织设置,构建起“综合党委+街道党工委+网格党支部”的组织体系,实现党建引领、治安防控、民生服务、公共服务“一张网”治理。

雷丹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闫新宇

新闻推荐

空中“飞翔”体验不一样的假日

(记者陈晓霞)“这次终于体验了滑翔伞,在天空上飞了一下,感觉太刺激了。”10月7日,记者在绵竹市九龙山滑翔基地了解到,不少游客...

绵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绵竹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