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迷”遍访各地收藏上千种传统年画 留住纸上的年味儿
尹琪
按照旧时习俗,年前家家户户都会张贴年画,祈愿新年吉庆平安。从抱着鲤鱼的“送福童子”,到寓意丰收的“莲年有余”,再到门神秦琼和尉迟恭,及至丰腴娇羞的仕女……各家门前的年画可谓丰富多彩,蕴含着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
对年画十分痴迷的尹琪,用了十余年的时间,跑遍了国内盛产年画的地方,四处寻访匠人,搜集了1000多种传统年画,还在北京举办了5次年画展。尹琪说,他这么做就是想要留住“纸上的年味儿”。
1
发现传统年画之美
尹琪曾在一家青年旅舍工作,经常接触外国友人,他发现这些外国友人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次,尹琪带着外国友人走进一条胡同时,一户人家的大门上贴着一幅已经有些褪色的年画,吸引了外国友人的注意。他好奇地问尹琪:“这是什么?为什么要贴在门上?画中人是谁?”一连串的问题,把尹琪问得卡了壳,想要回答,却发现自己对此知之甚少,只知道这是家家户户都要在过年时贴的年画。
“我们有很多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东西,现在的年轻人却讲不出其中的门道,因为那些东西我也只是看到过,并不完全了解。”那时,尹琪对年画的了解,只停留在儿时回奶奶家过年,奶奶煮完一锅饺子,会先供在年画前,念叨一堆他听不懂的话。而那时的他,并不知道年画上画的是谁,只知道年画是用来祈求平安的。
自那以后,尹琪开始有意识地了解年画文化。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他慢慢了解到,全国各地都有年画,不同地方的年画还带着浓厚的地域风格。
一次,尹琪去天津杨柳青,拜访到了杨柳青年画世家的第六代传人霍庆有先生。当尹琪走进霍庆有先生的家,看到墙上那些图案精美、线条流畅的年画时,顿时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年画怎么能这么美!这些都是我在市场上根本没见过的!”尹琪连连惊叹,眼前的年画之美,已经超越了他原本对年画的认知,原来年画上不仅仅只有门神,花鸟、胖娃、金鸡、春牛、神话等等全都可以入画。
细一研究,尹琪更为年画艺术折服。他没想到,小小的年画竟能追溯到上古的黄帝时代,那时人们就已有在门上贴画驱鬼防病的风俗。他更没想到,年画竟有过那么多种说法,在北京叫“画片”“卫画”;在苏州叫“画张”;在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才统称为“年画”。
随着对年画的了解越来越深,尹琪渐渐对年画痴迷。他想要了解年画的一切,便开始四处寻访老匠人,联络年画收藏者,了解年画的历史文化,收集各地各具特色的传统年画。
2
遍寻各地收藏千余种年画
一些年画作坊藏在深巷,鲜为人知。为收集各地的年画,尹琪付出了不少努力。他第一次去苏州找桃花坞年画,就碰到了难题。当他手拿地图,站在桃花坞的街道上,却看不到一家卖年画的铺子。
“请问哪儿有做年画的?”尹琪四处询问,可连当地人都不知道年画铺子在哪儿。尹琪在小巷里游荡,不知不觉走到廖家巷的唐寅祠。推门而入,没想到祠堂中就藏着一家版画院,桃花坞的年画竟藏在此处。
因为还在做年画的多数是老人家,另一个难题又缠上了尹琪。他去四川寻访老匠人时,由于老匠人只会说方言,两人说的话互相都听不明白,根本没法交流。尹琪登门拜访了好几次,靠用手比划,这才求得了他想要的年画。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机器印刷的年画开始盛行,喜欢传统年画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很多人家贴的年画上竟是卡通人物,那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年画了。而手工制作的年画因工序繁琐且销路不好,做年画的人也越来越少。很多曾经依靠年画养家糊口的老匠人关掉了店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可尹琪认为,这些传统年画,承载着中国百姓曾拥有的精神世界,凝结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他希望能把这份财富守住和传承下去。
于是,尹琪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开始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跑。天津的杨柳青,江苏的桃花坞,山东的聊城、潍坊、高密、平度、菏泽,河北的武强,河南的朱仙镇,陕西的凤翔,山西的侯马、临汾,还有四川绵竹、湖南滩头、福建漳州、广东佛山……十余年间,他跑遍了各个盛产年画的地方,好话说过千百句,资金耗费数十万,终于收藏到1000多种传统年画。
“北方人大气,陕西、河北的年画就常用蓝、红、黄这些对比强烈的颜色,画的东西也粗犷。南方人细腻,用色就相对温润,有种水墨画的感觉。”对各地的年画,尹琪如数家珍。他常常盯着一幅年画看很久,研究它的图案、用色。“年画是中国人的一本百科全书,上面不仅画着神明,还记录着中国人的戏曲、历史、生肖和愿景。这些来自各地的年画,主题、风格、色彩迥异,却代表着当地人对民间风俗和环境的一种表达,透过它可以了解当地人文。”
“你想一想当地人是什么性格,再看年画的配色,那个地方年画的风格就出来了。比如,苏州桃花坞的年画就比较秀美,颜色淡雅,如同江南人温婉、细腻的性格;山东高密的年画刻板极其精细,如同当地人细致讲究的性格;湖南的年画色彩饱和度强,会使用很多撞色,带有当地人性格火辣的特征。”在尹琪看来,年画风格用色的差别只是表象,根源还在于人——人们把各自心中向往的美好生活,刻在一幅幅年画中,寄托着美好的祝福。
3
让更多人了解年画
在四处收集年画的过程中,尹琪意识到,真正年画中的珍品,往往集中在传统老匠人、博物馆、私人收藏者手中,很多人都不曾看到过它们的真实模样。
“年画很美,它并没有过时。”尹琪考虑到,除了自己收藏,还应该让更多人了解年画、热爱年画。于是,从2011年起,他开始在北京举办年画展,曾以“钟馗”“关公”“娃娃”“财神”等不同主题展出。
在一次年画展上,一位家长带着孩子来观展。小朋友对色彩艳丽的年画十分感兴趣,东瞅瞅、西看看,还好奇地指着墙上的画问:“妈妈,这幅画真好看,这是什么?”“这是剪纸。”孩子妈妈一脸认真地回答,令一旁的尹琪哭笑不得。
“人们对年画的了解太少了,把年画认成了剪纸,或是以为年画是单调、过时的东西,其实不然。”尹琪说,在他举办的首次年画展中,展出了近三十幅门神年画,内容涉及文、武、童、兽,几乎涵盖了门神的全部门类。尤为具有发现性意味的是,尽管传统印象里门神均为男性,但展品里由梁红玉和穆桂英这对女将组成的巾帼门神,着实让观众长了见识。
“门神还有女的?”“同样都是关公,模样差得也太大了!”“原来年画有这么多种,每个地方的门神都不同。”观众们在年画前驻足观看,惊喜又兴奋地讨论着。看着观众对年画的喜爱,尹琪十分满足。在他看来,不是年画不招人喜欢,而是因为大家不够了解。
这些年,尹琪先后举办了5次主题年画展,都取名为“大美民间”:“因为这些年画来自民间,民间蕴藏着大美。”在尹琪看来,展示年画最理想的环境,应该是在胡同里、在小镇上。他说,如果将年画贴到胡同里,把门神贴到北京四合院的门上,让年画回到它应该去的地方,这才是最好的展览。
据《北京晚报》
新闻推荐
求购古年画 他不惜卖掉一套房 张兴建三十年来投入上百万元,六千幅藏品涵盖古今中外
随着岁月变迁,过春节挂年画的年俗日渐淡化,鲜艳的年画在“辞旧迎新”中渐渐褪色消失,那些出现在大门上的各路门神,逐...
绵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绵竹,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