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枚印章看明朝首辅刘宇亮的功过是非

华西都市报 2020-12-24 02:28 大字

刘宇亮印藏于四川省绵竹市博物馆

□涂靖

四川省绵竹市博物馆3号展厅内,存放着一组明末首辅刘宇亮的遗物。包括水晶印章三方、玉麒麟香炉一件、七荷玉盘一件、水晶壶一件、玉桃一件。它们被作为博物馆的重点文物安置在展厅突出位置。其中三方水晶印章最为特别,准确反映出这批遗物的信息。笔者在这里主要谈谈这些印章的一些情况。

崇祯帝曾彰其忠义

绵竹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宰相,一个是南宋抗金名将张浚,另一个就是明朝崇祯年间的首辅刘宇亮。相对而言,刘宇亮的声誉不如张浚。但其在绵竹所留下的遗物和事迹广为流传,知名度远在张浚之上。关于刘宇亮的传说,绵竹妇孺皆知。在绵竹,刘宇亮通常被称为“刘天官”,绵竹境内现存的“关帝庙”“上帝宫”等明代古建筑的修建均与刘宇亮有关。在绵竹遵道镇,现在还有传说是刘宇亮曾演兵的校场“跑马岭”。据《绵竹县志》记载,崇祯帝曾因刘宇亮主动请缨督战的事迹,在其宅邸“天官府”门前修建石牌坊一座,以彰其忠义。该牌坊高大宏伟,横额上书“首辅请缨”四个大字,可惜牌坊在1958年被拆除。

据史料记载,刘宇亮世居绵竹,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刘延龄,曾先后任湖广嘉鱼和南京宣城两县教谕及云南归化县令,刚正廉洁,政绩显著,离任之时“父老臣辕下,至纳履乃得发”,历代县志均列其为乡贤。刘延龄有子3个,长子刘宇扬曾任陕西汉中南备道太常寺少卿;次子刘宇烈,先后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和陕西总督,后战死边疆;刘宇亮是刘延龄最小的儿子,也是成就最大的儿子,自幼德才双修,据县志载其“诗才清美,书法遒劲”。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刘宇亮中进士,之后屡迁至吏部右侍郎,崇祯十年(1637年)任礼部尚书,入阁,崇祯十一年(1638年)出任首辅。1642年,被崇祯帝免官还乡,后病逝于老家绵竹天官府。

世人对刘宇亮的评价褒贬不一,主流的观点是其“沽名钓誉,临阵脱逃,出尔反尔,玩弄国宪”,但也有人认为他“为官清正,临危不惧,激流勇退”。世人之所以有这些看法,多是根据正史的记载而作出的判读。众所周知,史书在书写前朝历史时多会加上主观色彩,更何况是在抗击满清的过程中义正辞严的首辅刘宇亮。刘宇亮遗物的出土对研判刘宇亮其人,补史、证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制请缨印并珍藏

刘宇亮的这批遗物,是于1999年7月绵竹市城区大北街旧城改造时在地下1.2米处发现的,装盛于一木箱之内,至出土时木箱早已腐朽。其出土位置当为明时刘宇亮宅第“天官府”。由此似乎可以猜测,明末绵竹城破之时,刘宇亮后人仓促之间用木箱装敛埋于老宅地下。然而这一埋再到这批物品重见天日,竟是300多年以后。

出土的物品颇为珍贵,我们详细看看出土的三枚印章。

其一为“兽纽刘宇亮方印”,朱文篆书“刘宇亮”三字,明确无误地表明了遗物主人为刘宇亮,此为其私人印信。

第二方印“麒麟纽元辅请缨方印”。这方印章记载的应是1637年清军从东口进入长城后,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明军节节败退。京城内外人心惶惶,刘宇亮亲自日夜巡查北京守军和城门内外防务,上书崇祯帝,主动请缨,督师抗战,尽管他将承担战败的风险。此时的刘宇亮不得不说是忠君体民、为国尽忠的一代贤臣。而刘宇亮将其这个事迹做成印章并珍藏之,足见其对“请缨”之事迹引以为傲,忠君爱国之心溢于言表。而《明史》中对其“遇敌而趋避之”的记载当有其可疑之处,或是有其他原因,否则刘宇亮不会将“请缨”之事炫耀于世人,至少不会做成精美的印章才是。清代诗人赵敦彝就称赞刘宇亮:

壮哉刘相国,欲遂终君愿。登朝自请缨,未堪家多难。老臣颇知兵,结习由来惯。若无奋发心,养自多遗患。流寇与强邻,飘疾如飞电。聊将一旅师,为君当一面。龙颜大喜悦,平台亲赐宴。水火救中原,兼赐尚方剑。

第三枚印章为“桥纽滋畅印”,印面朱文篆书“滋畅”。这枚印章当为一方闲章,而滋畅二字表现的也是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和追求。这方印章也能反映刘宇亮罢官返乡之后,追求的一种泰然的生活,并不因罢官而大喜大悲,反映了一个政治家的成熟。

文物将那段历史真实还原,刘宇亮罢官回归故里,泰然处之,然而国破家亡,内忧外患,使得这位老臣疲病交加,亡于宅邸,至死仍将“元辅请缨”之事引以为傲,乞愿名垂青史。但《明史》并未遂其愿,它勾勒了一个临阵脱逃、沽名钓誉的首辅。通过对刘宇亮遗物的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应当还其忠君爱国之美誉,这批遗物也当是补史之遗的珍贵资料。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新闻推荐

基层宣传咋个搞 基层医生咋个干

现场学员直呼过瘾,获益颇丰。德阳市召开医院宣传能力提升培训班家庭与生活报讯(记者陈秋吉)11月13日,由德阳市卫健委主办...

绵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绵竹,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