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地灵的张浚故里:绵竹紫岩山
古柏林中的雍公张咸墓。
古柏林原遗存的明清石刻楹联。
远眺紫岩山。
□宁志奇
紫岩山,位于成都平原北沿的绵竹汉旺镇,这是一座巍峨雄奇的名山,概指汉旺九龙,其重峦叠嶂,植被茂密,曾经被四川已故著名画家陈子庄先生誉为“具有杨贵妃一样的雍容华贵”。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也曾留下绵竹山写生图一幅,称其奇峭清幽。据考,紫岩山之名始见于班固《汉书·地理志》:“绵竹,紫岩山,绵水所出,东至新都,北入雒,都尉治。”可见紫岩山已有2200多年历史了。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绵竹紫岩山正好印证了这句名言。
宰相大儒皆诞生于此
据《绵竹县志》记载,绵竹紫岩山在历史上曾经诞生了两位宰相——南宋中兴名相张浚、明代首辅刘宇亮。大儒张南轩,还有被宋代诗人陈亮称为“川西之英”的章森(南宋户部尚书)也出生于紫岩山,此山的确堪称地灵人杰了。同时张浚的父亲张咸(元丰二年进士,官朝奉郎,宋文职散官正六品)、张咸之父张宏号武都居士(官殿中丞,从五品)、曾祖父张文矩(大理评事正八品,职掌刑狱之事),都出生于紫岩山。概言之,紫岩张氏从北宋淳化中期(900-994年),从成都迁居至绵竹紫岩山定居以后,至南宋张栻一辈已在紫岩山绵延五世。在绵竹县志的人物志中,称其为紫岩张氏。
南宋中兴名相张浚则自号紫岩,这是他大半生在外征战漂泊而又深深思念故乡紫岩山的情感表达。我们还从岳飞手书的《送紫岩张先生北伐》诗中看到过这个称呼。至今在绵竹汉旺镇的古柏林还保存有宋雍国公张咸,秦国夫人计氏的陵墓。为何张浚父子俩没归葬祖茔呢?这是因为张浚曾有遗言:“我曾任相国之职而未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死后,不要把我埋葬在祖宗的墓旁,把我葬在衡山下就可以了。”所以儿子张栻和张杓谨遵父命,将父亲埋葬在今湖南宁乡市的官山之上。
而张浚侍奉母亲至孝为世人敬仰。其父张咸于元符二年(1108年)疾终成都普福官舍,享年五十二岁。大观二年葬于普阁乡桑远里(今汉旺镇柏林村),因此柏林自宋代大观二年起至今已近千年。林中至今尚存宋贤良张公碑、原石翁仲、石瑞兽等文物。这处绵竹名胜古迹在古代闻名遐迩,有“蜀中理学推绵竹,天下祠堂数柏林”的盛誉。绵竹地方政府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全面维修了柏林中的陵墓古迹,并重建了张氏宗祠及配套园林景观。可惜“5·12”汶川地震将林中建筑大部分毁坏无存,保护修复工程尚在计划拟议之中。
保护和传承“两张”文化
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弘扬南宋两张文化,进一步继承南轩文化思想,传播和打造绵竹特有的新的文化品牌,整合和挖掘南轩文化的特有资源,服务于绵竹经济社会的发展,绵竹市于2015年成立了绵竹市张浚张栻学术思想研究会。
该会自成立以来,已经形成了一支研究、传承、传播学术思想的优秀队伍和传播力量,2016年承办了纪念张浚诞辰920年暨敕建紫岩书院700周年学术交流活动。通过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了张浚、张栻的历史贡献及其思想的现代价值,尤其是为恢复重建南轩故里的文物遗迹贡献一份力量。
己亥年末,余应邀前往绵竹汉旺镇的张氏祖茔大柏林参观补刻的“宋贤张公墓志”碑时,偶见当地村民精心保护下来的半副明清石刻楹联(已断为两截),联文为:“龙来云雾接南轩。”这显然是古柏林中原张氏宗祠或南轩祠建筑构件门联之下联,上联不知何时缺失。经再三打听搜寻,上联仍难觅踪影。
余曾从事绵竹地方文物保护工作三十余年,当然知道这是古柏林中的历史见证,是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物,但遗憾的是只有下联!这必然给将来的修复造成困难。估计古人所撰这副七言石刻楹联,本意是概括南宋时期两个与绵竹古柏林有关的重要人物,下联联文表达的内容是南宋理学宗师大儒张栻南轩先生,那么缺失的上联很有可能与其父亲南宋中兴名相、抗金名将张浚有关。
古代楹联的撰写不仅要求意境通达、对仗和谐,更有平仄的严格限制。故此,我将张氏古茔缺失上联的原委在绵竹张氏——张咸公后裔微信群里推文发送,此群有张咸公后裔等有关人士六十余人。信息发布十多分钟后便收到四五件配对联文。大家积极响应,在斯文正脉张劲松先生的支持鼓励下,我几经推敲试对出上联:“凤舞柏林眷紫岩”,与“龙来云雾接南轩”相配,其含意如下:“祥瑞的彩凤来到张氏古茔大柏林是因为她仍然眷顾、留恋着张咸公和计氏夫人、张浚、张栻的出生地绵竹紫岩山。”这种思乡之情,不是正好切合计氏夫人、张浚、张栻魂牵梦萦的故土情怀以及当今国内外张氏后裔们认祖归宗的愿望吗?
新闻推荐
企业复工现场四川经济日报讯(陈婷婷记者钟正有文/图)为切实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就业扶贫工作,努力减轻疫情对贫困劳动力就业增...
绵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绵竹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