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年画 过大年

西安晚报 2020-01-19 04:58 大字

《福字图》清代(苏州桃花坞彩色套印)《年年有余》清代《令旗门神》清代(四川绵竹印本着色)《绿地流云福禄寿三星》 清代(天津杨柳青套色笔绘)《百子全图》 清代(苏州桃花坞彩色套印)

□李家丽

近日,“承古萌新瑞霭迎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年画展”在上海隆重启幕。展览分为四个单元:“画乡:缘起与传承”、“岁时:喜乐与愿景”、“祈福:传说与祥瑞”和“新象:时代新年画”,共精选了两馆所藏的全国各地主要年画画派的87组精品进行展出,喜迎春节的到来——

年画: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

已有千余年历史至今从未中断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年画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生活的沃土之中,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从第一张成熟的作品算起,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革新于民国。浏览早年的年画:一团和气、五子登科、麒麟送子,以及大量戏曲人物、神话传说、演义小说,几乎无所不包,而归根结底,不外乎家和人兴、富贵平安的寓意。这种粗放率直、简朴飘逸的绘画作品,寄托了人们对家门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向往。

年画也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丰富多样的绘画风格,透露着各地鲜明的文化个性。杨柳青年画因临近京城,深受宋元院画的影响,注重写实,描绘细腻;桃花坞年画出自江南富庶之地,追求重彩异色,呈江南富态;杨家埠年画产生于齐鲁大地,作品质朴简洁、憨厚纯净;绵竹年画深受巴蜀文化影响,人物逼真、造型夸张;而上海旧校场年画紧跟时代发展,为中西文化交流、新旧技术更替以及消费群体趣味变化的产物。

进入到20世纪,随着城市社会风气变化,传统观念的更新,通俗易懂并且表现新城市生活的月份牌受到普遍欢迎,在中国风靡了近半个世纪。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抗日革命根据地出现了以抗日斗争为题材的新年画。新年画脱胎于传统木刻年画,其宣传内容激发了军民同仇敌忾的昂扬斗志,又给予人民美好的希望。新中国成立后,表现领袖与群众密切关系、展示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场景的新年画,构成了一代人的深刻记忆。

中国年画经过千百年的演化和传承,形成了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绘画艺术。大江南北自然环境各异,风土人情不同,由此形成了种类繁多、缤纷多彩的年画形式。

此次展览第一单元“画乡:缘起与传承”,就为观者呈现了年画的变迁和历史。年画起源于民间过年时张挂门神和桃符的习俗。据史料记载,汉代年节就有在门上画门神的习俗,至隋唐五代出现了手绘的年画样式。北宋以后,随着年节习俗的发展,加上雕版印刷术的推广应用,年画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后人将其称作“木版年画”。木版年画的产地遍布全国,南北年画各具风格。最负盛名的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的木版年画,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杨柳青木版年画兴起于明末清初,因发源于天津西郊的杨柳青而得名。清代中期是杨柳青年画的全盛时期,镇上仅画店作坊就有近百家,从事年画生产的手工艺人达3000多人。杨柳青年画不仅在民间享有盛誉,而且也深受清廷的厚爱。每年进入宫廷的杨柳青年画数量相当大,张贴在三宫六院的内室。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最初被称为“姑苏版画”。它与天津杨柳青年画齐名,有“南桃北柳”之称。桃花坞年画市场覆盖面广,对附近地区的年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近代上海的一些年画作坊也多由苏州画商经营。明清时期,苏州年画远销日本,对日本浮世绘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以月份牌绘画技法创作的传统题材年画,画面生动。月份牌年画是在石印、胶印等新型工业印刷技术传入后诞生的年画形式。

迎福纳祥驱灾避邪

年画承载着百姓最朴素的美好憧憬

展览的第二单元为:“岁时:喜乐与愿景”。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张贴年画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年画承载着百姓最朴素的新年愿望,许多年画反映了过年的喜庆场面,记录下了每个时代不同的过节风景。苏州桃花坞彩色套印的清代年画《采茶春牛图》就是其中的代表。春牛图又称历画,得名于立春“打春”的习俗。春牛图上列有十二月大小、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等内容。《采茶春牛图》以十二个采茶女代表十二个月份,并配有讲述民间小故事的《采茶歌》,内容丰富又有江南地域的特色。

此次展出的湖南滩头彩色套印年画《老鼠娶亲》,则记录了民间广泛流传的民俗故事。相传正月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当晚,人们都会尽早熄灯就寝,并且在家中的厨房或老鼠时常出入的角落,撒上一些米、盐、糕饼,这些东西俗称“米妆”,或称“老鼠分钱”,希望与老鼠打好交道以求今年的鼠害少一些。以“老鼠娶亲”为母题,各地根据当地民俗信仰还创作了许多不同版本的年画。

展览第三单元“祈福:传说与祥瑞”,介绍了年画艺人借助谐音手法,结合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故事,创作出诸多吉祥图案:寿仙桃、梅花鹿、葫芦、蝙蝠、石榴、莲子、水仙、牡丹、瑞兽、如意等纹饰,门神、灶王、福禄寿三星,天官五子等民间信仰,都是年画创作的常用题材。年画寄托着中国百姓无尽的祈盼与祝福:希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祈求家庭富裕,多子多福;希望迎福纳祥,驱灾避邪。用内容丰富的年画作品装饰点缀屋宇,表现出民间率真的审美情趣。在繁忙的劳作之余,人们也可以通过欣赏年画,忙中偷闲,享受天伦之乐。此次展出的清代四川绵竹印本着色年画《令旗门神》,画面主要为橙色、蓝色、粉红色、绿色、白色,冷暖对比强烈,堪称清代绵竹年画的代表作之一。清代苏州桃花坞的彩色套印年画《一团和气》,图中绘一盘腿女童,造型圆润,她头梳两髻,满面含笑,身着宽袍,饰团花,颈挂长命锁,手持展开的横幅,书“一团和气”,点明主题。苏州桃花坞彩色套印年画《福字图》多见为中堂,大大的“福”字占据了整个画面。凡富贵寿考、健康安宁、吉庆如意、全备圆满皆可为福。用各种吉祥图案装饰“福”字,并采用对比鲜明的色彩,富有张力、明快热烈,渲染了年节喜庆的气氛。

时代新年画呈现新气象

成为传递信息和知识的重要媒介

展览第四单元为“新象:时代新年画”。清末民初,随着时代的骤变,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年画也成为了一种传递信息和文化知识的重要媒介。人们通过年画了解时事新闻,领略社会风尚;也能通过年画观赏戏曲故事,品味隋唐三国。石印及胶版印刷技术的传入,使传统木版年画逐渐转型,以上海月份牌为典型的年画已表现出明显的商业特质和城市美学。

清代苏州桃花坞王荣兴彩色套印年画《十美踢球图》,描绘了明清以来上至宫廷下到市井的女子都能参与到蹴鞠活动中来的日常生活。女子蹴鞠不仅是一项娱乐竞技活动,还具有一定的表演性质。画中描绘了穿着满汉服装的女子共十人,中间三人踢球,另外七名女子和两名孩童围观同乐。画中还有一只升空的热气球,上写有英文字母,由此可知当时的海外新事物已在民间广为传播。《大上海繁华不夜天》这幅月份牌年画前景是一位身着旗袍的时尚女子,远处窗外是南京路口四大百货公司灯光闪烁的繁华夜景,此画集中表现了当时上海的城市景致和上海人的仪态风貌。《上海大世界》传统木版年画中不乏风景名胜题材,随着时代的发展,风景题材的年画也随之改观。创建于1917年的上海大世界是沪上著名的娱乐场所,1924年重建后,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成为沪上一景。这张月份牌招贴画十分写实地描绘了大世界及其周围的建筑和街景。

抗战时期,在戏剧、电影、美术领域出现了许多以“木兰从军”为创作题材的文艺作品,调动了民众的爱国情绪,表达了人们抗日救国的共同目标。以“木兰从军”为题材的月份牌年画也广受民族资本家和消费者的青睐,此次展出的年画《木兰从军图》就是其中的精品力作。延安时期,我国“双拥”运动中涌现出一大批歌曲,其中影响最大、最为著名的就是由安波根据陕北民歌《打黄羊调》填词编曲的《拥军花鼓》。《拥军花鼓》为男女声对唱,保留了陕北花鼓的表演形式。此次展出的年画《拥军花鼓》,就是根据此曲创作而成。

中国年画的兴衰历程与时代发展的节奏相合拍,与中华民族文化繁荣昌盛休戚相关。它凝聚了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勤劳与智慧,饱含着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与理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当下,我们应珍视这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让这一民间瑰宝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欣赏,让它的养分滋润当代文化艺术的生长,在新的时代焕发耀眼的光芒。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3月1日。

新闻推荐

迎新春书法家送春联

迎新春书法家送春联书法家们现场给群众写春联。现场群众展示自己心仪的春联。1月12日上午,德阳绵竹市紫岩街道齐天集...

绵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竹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