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时策:志愿者永远在路上
陆离(武侯区)
“我的家族,在时光的记忆中同样传递七十年的奋斗记忆,感受日新月异的时代嬗变。我爱我的家,更爱新时代的中国大家庭。”
这是一个普通的作文本上,一篇文章的结尾。此文的作者,却显得不那么普通——今年76岁的她,身上有着许多头衔:中共党员、四川省少工委委员、成都市妇联家庭教育特聘专家、关爱协会关爱团副团长。然而,在这些头衔中,她常常提起的只有一个,她是志愿者陈时策。
新时代的志愿者
2019年5月24日,成都市锦江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比赛。这次演讲的主题是“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助力新征程——我和我的祖国”。参赛的20位选手,均是离退休干部,其中不少都已有七十岁高龄。这些选手将自己的经历和新中国成立70年发展变迁结合,讲出了一个个新中国好故事,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其中,有3名选手的演讲格外精彩突出,以优异的成绩提前晋级,陈时策就是其中一人。
陈时策的演讲主题是:我是志愿者,我与时代同行。在演讲中,她提道:“一个国家的文明和先进程度,除了反映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教育医疗等方面,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一个国家志愿者的数量和风采。”
退休以前,陈时策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近40年,是省内知名的教育专家。退休后,陈时策从2002年开始,成了一名蓉城志愿者。她总是说,爱字好写,做起来却很难。做志愿者和搞教育一样,言传不如身教。在她17年的志愿者生涯中,也坚定地贯彻着这一理念,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事迹。
重情重义“家乡人”
陈时策的家乡在四川省绵竹市,她也曾在家乡的学校当过老师。2002年春天,已经退休的陈时策,在当地学校参加公益讲学时,听说该校一名二年级学生小静,因为家境贫困而辍学。收入并不宽裕的陈时策毅然决定资助小静读书,并且这一资助长达7年之久,直至小静初中毕业。在此期间,陈时策多次带着自己的孙子,以及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前往绵竹看望小静,鼓励她用心学习。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爆发。绵竹,这个以盛产剑南春酒闻名的川西小城,距离汶川直线距离仅60公里。地震的灾情传到成都,让陈时策彻夜难眠,她无时无刻不惦念着家乡的情况。地震后第三天,65岁的陈时策不顾余震的危险,踏上了回乡的道路。
回到绵竹后,陈时策看到曾经安宁祥和的家园,如今变成了断壁残垣。陈时策心如刀割,眼泪夺眶而出,她在和女儿的通话中几度因哽咽无法出声。
在陈时策的感召下,女儿和女婿带着12岁的儿子,以及公司的员工一行,7辆车20多人参加抗震救灾。他们一家共计捐赠了3万元的物资,此后又多次返回家乡援助灾后重建。作为一名教育专家,陈时策十余次返回家乡做心理干预,帮助灾区儿童,尤其是因地震导致残疾的儿童,重建希望和目标,积极面对生活。
陈时策对家乡的热爱和奉献也感动了当地群众,在绵竹九龙镇,当地居民都认识陈时策,并亲切地说:“陈老师是我们的家乡人。”
爱的火种永远传递
在成都市三圣街道,有一对双胞胎兄弟,他们是哥哥小西和弟弟小安(文中皆为化名)。他们3岁时父亲离家出走,初二时母亲患癌症去世,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虽然社区的书记资助了这对兄弟读书,但因为成长中缺失双亲陪伴,孩子们的内心十分压抑。
陈时策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这对兄弟的样子。当时,两个孩子正在读初三,他们面对志愿者非常不安,不肯说话,甚至眼神也不敢和人接触,一系列行为表现让陈时策有些心痛。本应该是最活泼好动的年龄,这两个孩子却显得有些自闭,作为一名志愿者,陈时策觉得自己有义务帮助他们。
此后,陈时策多次带领志愿者去他们的家,和孩子们促膝长谈,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对未来的打算。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们对志愿者也渐渐不再抵触。读高中的时候,弟弟小安告诉陈时策,自己想要考大学的体育专业。陈时策非常支持小安,她请自己曾经在体育大学读书的学生,免费为小安做专业辅导,还送了一双跑鞋给他。
小安在青白江读书,高考前夕,陈时策特地来到青白江,请小安吃了一顿丰盛的火锅,预祝他高考顺利。这让小安非常感动,他说,外公外婆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自己在青白江读高中这3年,陈老师是唯一来看望他的亲人。
在陈时策和其他志愿者的鼓励下,小安最终考上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体育专业。陈时策并没有就此结束对小安的帮助,她认为,孩子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陪伴。
陈时策过去教过的一名学生,如今在小安就读的大学里当老师。于是陈时策给她打了电话,希望她能够帮助小安。小安如今在学校里的表现很好,性格也非常阳光,昔日的学生关注着她,经常向老师汇报小安的近况,陈时策这才放下心来。
今年,趁着小安大学放暑假,陈时策引领小安加入成都市关爱协会,让他也成为一名年轻的志愿者。陈时策说,这不仅对小安是一种历练,也是希望他通过做志愿者帮助他人,弥补自己内心的伤痕与缺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不倦的教育者
陈时策的教育理念来源于阅读和学习。从年轻时开始,她就一边教学,一边阅读各种国内外教育书刊,甚至还自修了心理学。1987年任副校长时,她创办了当时独树一帜的“家长学校”,提倡不仅孩子们要学习,家长们也要学习如何做一个好的父母。32个年头里,陈时策一直在研究中国的家庭教育现状,开展了家教讲座近千场。
“孩子一生接受的教育来源于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占35%、社会教育占14%,而家庭教育的比重占51%。”陈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成功始于家庭,家庭教育改变孩子命运。所以家教是非常重要的。我的孙儿3岁时,我送给他的礼物就是《新三字经》。《傅雷家书》里,也有许多好的家庭教育智慧。良好的家教,让家庭乃至整个家族都受用一生。”
说起家训,陈时策翻开了自己携带的一个作文本。陈时策年轻时做了几十年的语文老师,至今还有用这种最普通的作文本写作的习惯。作文本上,她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我的家族是中国4.5亿个家庭中的亿分之一,祖辈潜移默化的教育让我牢记:爱家,亦爱国,国是千万家;铭记家风、国风,做对社会有益的中国人。”
提起未来,陈时策只有一句话:爱心传递文明,奉献精彩中国,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者永远在路上。
新闻推荐
(记者陈晓霞通讯员申梨)9月18日上午,绵竹市2019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百场巡回讲座走进绵竹天一学院,该市教育系统50余所学校...
绵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竹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