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年画墙上挂:集福纳祥,不只“门神”

四川日报 2019-02-22 06:07 大字

“大红喜字墙上挂,老鼠女儿要出嫁。女儿不知嫁给谁,只得去问爸和妈……”一首《老鼠嫁女》的300字民间歌谣,浓缩成一张纸,绘在了绵竹年画上。2月19日,“我们的节日——四川绵竹年画展”在四川美术馆开幕。共展出123件年画作品,涵盖木版彩绘、木版雕版、丝印、刺绣等多种工艺形式,其中包括明清时期流传至今的珍贵作品,同时展出传统绵竹年画制作工具和创新年画文创产品等。,绵竹年画墙上挂:集福纳祥,不只“门神”。

□本报记者李婷

现场:老百姓生活画卷上的“年味”

在展厅里,“双扬鞭门神”“女子回娘家”“孩童闹新春”“百寿图”“猴子与货郎”这些年画上的图案和形象,引得不少观众“围观”。“以前以为年画就只是‘门神’,今天看了展览才发现,其实年画的内容和种类都挺丰富的。”来自河北石家庄的游客赵女士带着孙儿观展后说道。

已故年画家胡喜望的作品《三猴烫猪》吸引不少人目光:一张方桌四周围坐着三只鬼精灵的猴子和一只猪,正在玩牌赌博。猴子趁猪调戏妇女之际,暗中捣鬼,用足在桌子下面递牌作弊。头戴帽子肥头大耳的蠢猪,象征着当时纸醉金迷、荒淫奢侈的富人。绵竹小北街有一条巷子叫“民主巷”,旧时叫“肥猪巷”,是好赌的有钱人的聚集地。胡喜望根据生活中的题材创作了“三猴烫猪”(烫:绵竹方言,意为捉弄、欺骗),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作品形象活泼俏皮,情调幽默诙谐,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年画的内容也与年画的功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作用上来看,主要分为岁时节庆驱邪纳福的“门神”;“画中有戏,百看不腻”的斗方和画条,用作居室装饰;还有供奉祭祀,祈保平安的神像画等。

“年画拥有悠久的历史,一般用色鲜艳,内容多为接地气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是老百姓生活画卷上的‘年味’,有集福纳祥之意。”四川省美协主席梁时民介绍,年画中的“门神”图案虽最典型,但其实年画内容不只如此。比如年画《老鼠嫁女》《三猴烫猪》,一则是寓言歌谣,一则是讽刺小说。

门道:“填水脚”“明展明挂”,手绘有讲究

绵竹年画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清嘉庆年间最为兴盛。传统绵竹年画,先以木刻版印出墨线,再由人工填绘色彩。“手工和彩绘是绵竹年画最显著的特色,也正因为手绘中的千变万化,才让每一张绵竹年画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内容。”绵竹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卢君说道。

在展览现场,卢君饶有兴趣地解读了“填水脚”和“明展明挂”两种年画制作风格。他指着年画《副扬鞭之一》说,这幅年画把“填水脚”展露无遗,“画面上的门神的腿部、胡须在各色水墨中若隐若现,形象的边缘用随意的线条勾勒,简洁而富有神韵。”

“填水脚”的产生背后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在旧社会,每年除夕之夜,年画艺人们为作坊做完年终最后的年画之后,趁着收拾画案的片刻功夫,利用洗颜色碗的清水色和残余纸片,急急忙忙地绘制几对门神,赶往夜市去出售。这些年画艺人,一年之内每人要绘制一两万幅年画,久而久之出现了许多技巧娴熟的彩绘匠师,继而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填水脚”年画。这种手法看似随意寥寥几笔,实则成竹在胸,气势奔放雄浑,笔墨纵横自如,挥洒成趣,创造了一种民间年画大写意的艺术流派,成为绵竹年画中的珍品。

而“明展明挂”,则是绵竹年画中较为“工细”的一种风格,如同工笔画,颜色层层细腻叠加,彰显出层次感。据了解,绵竹年画制作工艺上,一般通过制粉笺纸、起稿、刻版、印墨、上色、印花、勾线等工序,遵循“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的色彩规律,呈现出众多线条古拙流畅,色彩艳丽明快的优秀作品。

绵竹年画在2006年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画画的是年俗,但它的内容却融汇了时代性、艺术性、生活性。”梁时民说道。

新闻推荐

绵竹 110多家企业现场“招贤”

(张娟记者陈晓霞)2月15日,在绵竹宿迁广场上,一场由绵竹市委、市政府主办,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剑南镇承办的2019年“春...

绵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绵竹,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