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远征军老战士唐琳

德阳晚报 2019-01-18 10:02 大字

几年前八月的一天,天气异常闷热,人们都躲在阴凉处懒懒散散享受悠闲的生活。忙完上午的工作,按照计划,我和几个同事驱车前往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去寻找一位仍然健在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其实关于抗战题材,特别是中国远征军缅甸作战的书籍,我看了不少,大名鼎鼎的戴安澜师长率领的200师在缅甸同古阻击日军、远征军翻越野人山、在印度蓝姆迦的训练等很多情节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大脑内存。在绵竹中学读高中时,知道一个向老师曾在远征军做过翻译,也曾在绵竹档案馆见过我们绵竹人在中国远征军服役的一些资料。一次在“绵竹吧”的论坛上,听说在遵道镇有一位叫唐琳的远征军老兵,我异常兴奋,第一反应就是要找到这位老人。

在村头我一说出打听唐琳老人的住处,热情的村民就径直把我带到一处院落。印入眼眶的是一副让我们不敢相信的画面,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正清理着院中的杂草。他就是唐琳。见有人来,老人抬起了头,花白稀少杂乱的头发,饱经风霜已经非常苍老的面庞,浑浊的目光,很难将他与当年驰骋战场的青年战士相对应,无情的岁月和残酷的打击已经将当年的抗战军人摧残成了风烛残年的老人了。

老人因为负过伤,而且已经86岁了,听力已经衰退,我近似贴在了老人的耳边并大声吼着说话。以前的事老人已大都记不得了,多次重复说着在密支那战场作战,看来那场战争给老人心里留下了强烈的烙印和震撼。密支那战役为中日战争中驻印远征军反攻缅甸战役中进行的一次城市进攻作战(1944年4月29日——1944年8月4日),以奇袭开始,以消耗战结束。最终占绝对优势的中美混合支队历时近100天,以伤亡600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3000余人,并迫使剩余的日军800人退出。

为了唤醒老人尘封的记忆,我尽力引导着老人去搜索一星半点的残存记忆。老人告诉我他当年用的是冲锋枪,战士用的是很长的只能打一枪的步枪,他是班长,用的冲锋枪是弹夹,一次能装20发子弹。这样的交谈虽然困难,但看来还有效,我又拿出了珍藏的由章东磬、晏欢、戈叔亚主编的《国家记忆》一书(图),该书是由美国国家档案馆提供的百余张中国远征军照片印制的。老人拿着书,呆呆地直盯着封面,脱口而出:国家记忆。啊,我惊呆了。你认识字?还未等老人回答,在场的村民就说开了,他认识字,还会写字。毛笔字还写得好,原来村上写啥子,还叫他去写呢。

老人后来告述我,他读过高小,18岁参军,在新六军部队,也就是中国驻印远征军的部队。我问老人你当年在战场上打死了多少日本兵?老人笑着说:记不清了,都在开枪打。也许问到这些事,老人才感觉是光荣的。后来老人没再说什么了,只是紧紧地盯着书中的图片。看着老人爱不释手的情景,我也只好忍痛割爱,将这本书赠送给了老人,并在扉页上写下了:送抗战老战士唐琳老人。祝老人健康长寿。老人接过书,那种喜于言表的心情,我从他的眼睛能体会得到。

老人的驼背是上山去砍柴,在山上摔伤后无钱医治造成的。老人目前和老伴住在一起,享受国家低保。房屋是地震后重建的新房,是当地政府和老人的孙子出资建设的。临别时,我提出和老人照一张照片,老人从屋里拿出一块奖章挂在脖子上,挺直了他能挺直的腰。

岁月已经抹去了太多的记忆,远征军出国抗战已70多年了,能活下来的战士,现在已是耄耄老年了,也许不久他们将谢世人间。生活在物质丰富的今天,那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早已淡出了我们的记忆。但是就是这样一粒粒不能再细的沙粒,组成了中华民族抗洪的大堤。作为一个后生,我只能向他们致以敬意,向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赴国难的中国军人致敬。

新闻推荐

走南闯北赏年画

杨柳青年画桃花坞年画绵竹年画武强年画凤翔年画○缪士毅“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绵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绵竹,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