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风雨历程绵竹筑就青山绿水生态家园

四川经济日报 2018-11-21 06:48 大字

绵竹,被誉为“川西明珠”,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古有“七十二洞天福地”佳号,今有“年画、名酒、生态旅游之乡”美誉。在改革开放的40年历程里,绵竹市大手笔建设生态环境,打造出一个青山绿水、相融共生、风貌突出的休闲旅游城市。以生态立市,生态兴市,步入新时代的绵竹,正唱响着“生态绵竹”的华彩乐章,描绘着“生态绵竹”的绿色画卷。

灾难中“奋起”

重建中“崛起”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绵竹遭受重创,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51万绵竹人以顽强的意志力和坚韧的决心,在灾后恢复发展经济的同时,全身心投入建设生态环境。“国家4A级景区中国年画村和九龙乡村旅游景区”“中国最具魅力乡村旅游目的地”……一个个闪光的荣誉称号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映现出绵竹人涅槃重生的卓越风姿。

2009年,绵竹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宜居城市,环境是基础;发展现代工业,环保是保障”,要生态立市、生态兴市,在灾难中奋起,在重建中崛起。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遵循这样的脚步,绵竹市在灾后恢复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深入实施生态兴市战略。

在绵竹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绵竹市委响亮提出以建设“富强、文化、生态、幸福绵竹”为目标,大手笔建设、高标准投入,让绵竹百姓尽享生态“福利”。

于是,2016年绵竹积极探索新一轮发展速度与质量双提升的路径,进一步做实“工业强市”;发扬新时期“敢想敢干敢担当、创新创业创一流”绵竹精神,将绵竹建设成为“工业强市、文旅名城、美丽家园”。绿色发展,知行合一,绵竹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态理念。

今年8月,绵竹市委十三届七次会议响亮地提出:要奋力实现“全省转型发展示范区、休闲度假目的地”,打造“工业强市、文旅名城、美丽家园”三张名片的战略定位,将全面推动绵竹高质量发展,为绵竹重返全省“十强县”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绵竹市委、市政府一贯坚持的战略方针,也是绵竹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和核心优势。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绵竹市不断探索新理念下环保工作模式,积极构建“三个新”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上新台阶。

探索“三个新”

开创“新格局”

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将环保监管置于责任网格之下,绵竹市创新“三个新”环保工作模式,构建了环保问题作战单元,配套了环保问题服务团队,实现了环境保护系统推进、集中整治,形成了“多元投资、多方技术、多种力量”的环保工作新格局。

在环保工作中,绵竹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抓实“三个环节”,积极构建环保工作新格局。

第一个环节,开启环境监管新路径,聘请“环保管家”为企业把脉问诊摸清底数。聘请电子十一研究院为全市的“环保管家”,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企业环保工作“短板”,找准环保工作“症结”,再对症开处方,企业照单抓药,政府部门监督实施。

第二个环节,对症下药,结合实际抓实规划编制环节。依托全域污染物调查成果,结合现阶段绵竹市环境保护的形势与要求,编制《“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以此为基础,编制水、大气、土壤、农业面源、工业废弃物等专项治理规划,以及水资源利用、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规划,构建治理和建设齐头并进的环保规划体系。同时,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发展空间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以《全域空间规划》为引领,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互协调的环境功能区划体系。

第三个环节,落实到位。绵竹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建立市委、市政府领导总揽全局,环保局牵头负责,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的环保工作大格局;搭建“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市、镇、村、组四级责任网格,实现区域清、职责清、底数清,确保监管到位、服务到位、互通到位;设立21个镇乡环保工作办公室,聘请2210名村组兼职巡查员,广泛动员群众力量,织就自上而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监管脉络。

构建起环保新格局,需要强化支撑,重塑环保治理新模式。

强化台账支撑,针对环保工作存在的“一岗双责”落实不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保法规执行不力、环保隐患多风险大等4个薄弱环节,开展环境突出问题大排查,建立水、大气、土壤、城乡环境四类环保问题管理台账,构建起“挂图作战,会商督办、销账管理”的动态监管机制,确保“一次性摸排到位、一次性交办到位、一次性整改到位”。其间,梳理投诉、信访、举报、案件等线索217件,实行“一企一检查”“一事一复核”,确保群众关切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强化项目支撑,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框架下,实行“环保问题项目化、项目问题台账化、台账问题责任化”,配套建设生态环保建设项目库。引入第三方治理模式,去年5月,绵竹市与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在生态园区建设、综合利用等方面,与葛洲坝集团参与绵竹流域治理等方面达成初步战略合作协议,提供治理的先进技术。同时采取PPP模式加快推进流域水环境治理和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金融支撑,绵竹计划在“十三五”末基本解决环境突出问题,未来3年,通过向上争取、设立环保基金等方式投入10亿元,通过发行债券、股权融资等方式,利用政府平台融资10亿元,通过PPP、BOT、TOT等方式吸引社会投资10亿元,形成总规模30亿元的由政府主导的环保资金池。同时,鼓励、引导、督促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撬动企业环保技改投资100亿元。

构建环保新格局,建立格局新支撑,最终要完善环保监管新体系。

绵竹提出,创新“三个机制”,首先是创新监管考核机制,按照环境保护职责分工要求,不断完善并建立监督管理、联动协作、资金保障、目标考核等四大机制,盯住环保突出问题,层层压实责任,形成主管部门、配合单位协同作战,社会团体、企业群众共同上阵,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攻坚的良好局面。

同时,创新联合执法机制,绵竹成立了环保警察中队,主动破解专业人才缺失,执法不到位、不及时及“取证难、处罚难、落实难”等环保执法难题。借力资源共享,完善环境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了依托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开展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实现环境管理与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平台共享。从而实现领域横向联合、层级纵向联动和对环保违法“快反、快处、快查”的目标。五年来累计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140余件,约谈525人。

留住“绿水青山”

换来“生态家园”

近年来,绵竹市扎实开展污染综合治理,在淘汰落后产能和和产业结构调整、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有力促进了全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工业污染治理力度提升,累计投入资金7638余万元,先后实施了30余个工业污染治理项目;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加大,关闭落后产能11家,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物减排。

治理成效凸显,城区内污染企业搬迁,城市规划布局不断完善,关闭或异地搬迁了城区内化工企业3家,有效提高了绵竹市城市环境质量。同时,生活污染源治理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先后投入资金2.4亿元,建成投运污水处理厂13个,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83%以上。

绵竹的环境质量越来越好,主要污染物均完成每年下达的总量控制目标。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值≤55分贝;主要流域水质达到Ⅲ类,城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绵竹的生态细胞工程创建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成功创建省级生态镇乡13个,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各级生态村100个,生态家园333个,绿色学校17所,绿色社区5个。

一直以来,绵竹坚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绘就水绿山青的发展底色,布局“生态+”绿色发展格局,形成了环保与发展、生态与经济“琴瑟和鸣”的新气象。随着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素有“小成都”之称的绵竹,处处洋溢着幸福的味道,绵竹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大幅提升。如今,一个生态宜居、充满活力的新绵竹,正以“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李洋 童登俊

新闻推荐

文明村镇创建工作 “德阳经验”获赞

本报讯(记者伍玲)整洁的乡村道路、优美的田园风光、浓郁的文明宣传氛围……近日,全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现场会在绵竹召开,来自...

绵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竹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