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地区 如何走好绿色发展路

四川农村日报 2018-09-13 05:49 大字

旅游业成当地群众的增收新途径。

独具特色的乡村民宿。

把地区经济支柱由矿产能源依赖型产业,转变为生态资源开发型高端产业

□本报记者 刘佳 文/图

依偎于龙门山脉,坐落在绵远河之滨的绵竹市清平镇,曾是国内四大磷矿基地之一,当地百姓常年以矿产开采为生。2017年,九顶山自然保护区的矿山企业应环保要求全部关闭,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同年,该镇正式挂牌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将全镇的未来指向文旅融合发展。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环保约束趋紧的今天,产业如何转型升级是许多资源型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作为个中典型,清平镇将未来发展定位于乡村旅游,有着怎样的考量?在推进过程中,又面临着哪些问题?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这对于其他类似地区具有怎样的借鉴意义?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期来到清平镇进行了走访。

看现状

年轻人返乡“旅游饭”越炒越热

对于清平人而言,最近这一年多有一个现象挺值得说说:村里的80后、90后回来了不少,他们要么开馆子,要么开民宿,生意都还不错。

32岁的付大红是镇里回乡创业大军中的一员。他家的老屋位于当地盐井村五组,如今已被打造成了一个名叫“遇见”、颇有文艺范的餐厅,原木的桌椅,白色的秋千,落地窗前布满绿植……近几个月每逢节假日,这里总是食客如织,四方乡邻路过也纷纷点赞:外面回来的年轻人就是不一样,开的店都洋气些。

回乡之前,付大红在外打工多年,2016年他带着几位朋友回老家玩,发现当地旅游配套极为稀缺,瞄准商机的他索性与朋友搭伙建起了这个 “遇见”餐厅。餐厅去年4月开始营业,如今成本已全部收回。“遇见”位于盐井村打造的“田园咖啡聚落”,这里还坐落着多家民宿和餐馆。今夏清平镇的乡村旅游红火了起来,仅6月一个月,“遇见”就实现了近10万元的营业额,这让付大红对未来更有信心,他计划租赁村民的闲置房屋发展民宿,“目前全镇都在推动乡村旅游,将来肯定会更好。”

和付大红类似,今年夏天棋盘村4组村民刘光兰也沾了旅游的光。她曾经在矿业公司办公室工作,如今成为了镇旅游开发公司的工作人员。8月21日下班后,她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赶,“客人头天在微信上订了餐,晚上等着吃呢。”两个月前,刘光兰将家里的一楼和院子打造成烧烤餐厅,在工作之余做起了旅游生意,新店开业仅月余,营业额已突破万元。受其带动,目前棋盘村4组的一个80后、一个90后也回村办起了农家乐。

记者走访了解到,如果说一年前,清平镇的乡村旅游还籍籍无名,如今却有了火热的发展态势。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来此旅游的人数突破6万人次,今夏到清平镇避暑的外地游客也保持在日均千人以上,目前全镇从事旅游行业的人数已达到420多户,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返乡创业青年。

问过往

矿井全部关停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仅一年时间,清平镇的转型发展为何如此迅速?

“政府引导产业发展,打造业态环境是最主要的原因。”杨永庆是金色清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在他看来,清平镇的转型升级虽有些无奈,但更多的是必然的选择。

作为国内四大磷矿基地之一,多年来磷矿开采是清平镇的支柱产业。但辖区内90%以上的矿井都位于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内,无论是探矿还是开采,都会对当地植被、山体、河流、土壤造成一定的影响和破坏。同时,发源于此的绵远河往下蜿蜒百余公里汇入沱江,当地的生态环境对涵养沱江水源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常年的矿产开发使清平镇成为了典型的资源开发区和生态脆弱区,采矿对环境造成的负面效应也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更加凸显:大地震对清平镇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而且由于“底子”薄弱,随后几年地质次生灾害频发,也严重影响当地发展和百姓生活。“其实,早在地震前,我们这里已有乡村旅游基础,但震后数年,全镇的旅游发展几乎是停滞不前的。”杨永庆叹息道。

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去年,绵竹市对九顶山自然保护区探采矿权进行了集中清理整顿,清平镇辖区内的矿井全部关停。当地原有的发展路径被切断后,未来的发展路径其实很清晰。

一方面,这里有发展旅游的生态人文禀赋:地处高山峡谷区域,森林覆盖率达87.5%,自然气候环境优越,1100余亩矿区正逐步补植复绿,羌汉文化交融,民俗风情浓郁;另一方面,近年来绵茂公路、汉旺至清平公路的全线开通,让清平镇逐渐褪去“孤岛”外衣,便利的交通条件也为当地发展旅游打下坚实基础。

寻新路

锁定“三变”多举措助推产业升级

在清平当地人看来,走文旅融合发展道路也是基于生态保护的考量。

“我们的做法和思路,是立足生态保护,将生态治理与产业转型、乡村振兴同步推进。”清平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清平镇目前以建设“金色童话小镇”为发展主线,力争将“关停、保护、发展”三个环节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原有资源型产业的接续升级。记者了解到,在转型发展中清平镇正以“金色童话小镇”作为定位,主打亲子文化、避暑休闲和户外运动等旅游休闲项目,并讲究适度开发。一方面,通过平整覆土、植被种植等措施对当地生态进行重建;一方面,积极夯实当地的旅游基础设施,积极创建4A级景区。一年多时间,这里建起了金色大道、打造了喷泉景观,滨水长廊休闲区,田园咖啡聚落等旅游项目。今年“五一”节前,当地的旅游小火车正式对外营业。这个项目是清平镇结合当地多年的矿产开发背景,创新打造的特色旅游项目,让原来的矿车变为火车,从而实现旅游的深度开发。

目前,清平镇还积极推动大湔坪生态旅游综合开发、高山森林主题特色农业公园项目,并规划建设智能停车场,进一步为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筑牢基础。政府的投入和引导,在当地形成了老百姓大户带动小户的产业发展态势,也加速了当地“矿区变景区、矿车变火车、矿工变第三产业从业者”这一目标的实现。

省社科院在一份对清平镇转型发展的课题调研报告中指出:清平镇的实践表明,资源开发转型区一方面必须以原有优势资源型产业的纵深开发为关键,实现对原有产业形态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实现经济发展支柱由矿产能源依赖型产业,转变为生态资源开发型的高端产业。

遇瓶颈

人员安置和产业培育问题亟待破题

随着原有支柱产业的萎缩,资源型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普遍面临多重束缚。

“目前,清平的文旅产业发展目前虽有序推进,但有些问题也亟待攻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的就业转移,一个是对产业的培育。”清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多年来,清平当地90%以上的家庭都以矿为生,矿山关闭后大量下岗职工的就业转移成为难题。为此清平镇曾协调绵竹市相关部门,开展专场招聘会,实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下岗职工就业。就目前而言,由于河道清淤等需要,镇上吸纳了矿产企业原有的300余名驾驶员在本地就业;另外当地的旅游产业也吸纳了约200人左右就业。“剩余的下岗职工,由于年龄普遍是40岁到50岁,劳动技能相对单一,所以外出就业相对比较困难。”该负责人说道。

要解决这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需要通过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让矿工变为第三产业从业者。要培育清平镇的文旅产业,目前来看也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是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仍需提升,另一方面则涉及到资金和用地。

发展旅游产业光靠政府投入毕竟有限,从中长期来看清平镇的产业发展仍然需要引进社会资金参与。但要引进大的项目,用地问题就需要解决。记者了解到,目前清平镇仅有靠近场镇片区,约5平方公里的区域可适度开展旅游项目。由于缺少龙头旅游项目,当地只有夏季有近60天的黄金时段。另外,由于全镇耕地不到300亩,林地资源多为商品林,为保护生态资源基本不允许进行砍伐,林地资源的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也导致林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记者手记

创新发展应加强政策支持

近一年的时间,清平镇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创新施策,当地旅游产业已呈欣欣向荣的态势。

实施乡村振兴,需要瞄准关键环节和现实需求。而就资源型地区而言,生态修复、农民转移就业、产业培育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针对性的支持。

为此,记者认为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应该整合政策资源,搭建市场主体,让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对于生态旅游、康养度假、绿色有机农业等生态产业,应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并配备考核评级体系和问责机制。

同时,还可通过充分赋权,激活乡村资源,通过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措施,盘活原有的闲置资源,以达到产业发展中的资源合理配置。

新闻推荐

绵竹市食品安全委员会 组织召开片区食品安全会化解风险隐患

(邱宇洁记者钟正有)为进一步提升绵竹市旅游景区及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有效化解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日前,绵竹食安委在汉旺政府...

绵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竹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