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园里的乡村文化故事

四川日报 2018-05-04 06:12 大字

耕读园路演现场。受访者供图

“五一”小长假期间天气凉爽,绵竹市西南镇金隆村耕读园里热闹非凡,来访的游客体验农耕文化、年画创作、陶艺制作等乡村文化项目。

近日,记者实地走访耕读园,看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如何在田间落地,乡村文化又如何反哺商业项目。

□本报记者 杨琳

诞生田间

草根项目找到生存之路

耕读园的创建,跟创始人曾涌路演的失败有很大关系。和许多当地人一样,曾涌一直以来都在从事当地兴盛的年画创作。对年画的热爱,也让他产生了很多创新的点子。2014年,他做了一部动画片,叫《年画村的故事》。动画片做成后,曾涌想以此为切入点,做图书、动漫、儿童剧等延伸文化产品。2015年,曾涌带着这些项目参加了德阳市创客的路演活动,但与动辄上千万元的“高精尖”项目相比,他的项目就显得不起眼。曾涌前前后后参加过很多次类似路演活动,甚至还把他的路演带到深圳,但根本没有结果。

曾涌发现,草根项目很难在这类大型路演活动中找到生存之路。同时,他也看到周围一些创业者,还遇到和资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如有些项目只需要10多万元,但也找不到人投资。”

草根文化创业项目为何难以落地?“我们的项目还是没有真正接地气。”于是,曾涌想到把路演搬到田坝头。在耕读园的深处,有一个能容纳150人的商务交流区,是路演、会议、交流的场所。会议室里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竹椅,整个氛围变得“乡土味”十足。耕读园为草根创业者和投资方搭建了一个双创孵化平台,面向社会征集创业项目,同时引入企业、银行,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耕读园自去年开园以来,孵化了乡村足球场、蜜蜂谷等项目。“绵竹的体育活动主要集中在体育馆,但是分散到田野周边的体育设施不多。乡村足球场不是大型的足球场,能满足五人制、七人制足球场地需求。这个项目投了几十万元,但能养活十几个人。”曾涌介绍道。

文化反哺

为创业提供土壤

把项目孵化搬到田坝头,就只是换了个阵地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如果不做耕读园,就不够支撑项目孵化,因为创业交流,不是只有个会议室就行,还需要环境的支撑,我们把耕读文化体验做起来,一方面是让我们自己的文化项目更接地气;另一方面也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环境,让他们能在这里沉淀下来。”曾涌说道。

在耕读园,人们能体验古人“亦耕亦读”的生活方式。耕读园有各方捐赠的3000余册藏书,每到周末,就会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阅读,体验农耕生活。走进耕读园的大门,便会经过农耕区,映入眼帘的是传统农具展示。往里走是非遗区,这里有陶艺坊和绵竹年画坊。在陶艺坊,人们可以体验捏塑、彩绘、拉坯、烧制等制作过程。在年画坊,年画爱好者可以体验年画创作中的一道工序——上色。

在曾涌看来,一幅年画的诞生,源于精益求精的创作,耕读园为人们提供非遗体验的功能,目前仅限于年画制作的特定环节,但仅仅是做好这些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我们希望把非遗变得更好玩,架起非遗与大众的桥梁,让非遗走进我们的生活。”一直对年画怀有情怀的曾涌,直到在乡村把年画创作体验带给普通老百姓,才觉得非遗有了点“接地气”的味道。同样,曾涌认为,草根创业项目只有回归田野,才能生根发芽。

新闻推荐

从市区到绵竹医护人员8分钟飞到患者身边 德阳市空中救援基地执行首次救援任务

市第六人民医院供图近日,德阳市空中紧急救援指挥中心接到电话称,绵竹市体育场附近一老年人突然昏迷不醒,由于正值“五一”小长假,交通拥挤,因此求助于空中救援队,指挥中心立即将该指令传给德阳市第六人...

绵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竹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