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岗位26年 蓝领工人拿下劳动者最高荣誉

华西都市报 2018-04-30 02:04 大字

工作中的赵霞荣(左)。

机器轰鸣,车床飞速旋转,与圆钢接触时,火花飞溅。一个个浑然天成的赛车曲轴,就这样“雕刻”出来。在四川

绵竹鑫坤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的汽配车间内,车间主任赵霞荣穿梭于不同工段,指导工友生产。在这条生产线上,赵霞荣已经干了26年,他也因此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董兴生唐金龙摄影报道

坚守岗位26年 5年产量产值翻一番

1992年,土门镇三箭机床附件厂招工,20岁的赵霞荣从农民变成了“农民工”。到2003年,三箭厂被绵竹仟坤集团收购,成为四川绵竹鑫坤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赵霞荣一直没有离开过生产车间。

26年间,从一线车工到检验员、技术员、工段长,再到车间主任,赵霞荣说,其中有自己的不断努力,也得益于公司提供的平台。

“以前是乡镇企业,发展规模很小,现在的车间有180个工人,年产值6000多万。”赵霞荣说,他从2012年开始担任汽配车间主任,到2017年,5年间产量和产值翻了一番。“以前一个月生产赛车曲轴500-600件,现在一个月能生产1200件,月产量还将再提高20%,达到1800件。”

赵霞荣所说的赛车曲轴,与一般锻压的铸件不同,是用一整段圆钢“雕刻”出来的。生产车间内,技术工人正在操作车床,加工曲轴。“我们从2006年开始用圆钢加工曲轴,这个技术目前很少有厂家应用。”

之所以突破这一技术难题,是因为市场的需求所致。“我们以前去海外参展,客户提出用圆钢加工曲轴的要求,我们就回来自己琢磨,从工艺、实验、刀具、设计等方面创新。”

目前,赵霞荣带领工友生产的曲轴,远销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日本等地。“目前为止,接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19年1月。现在不缺订单,缺的是怎么提高产量和效率。”

搞懂智能制造 “土专家”也要转型

今年1月,赵霞荣去了意大利,考察当地的随动磨床设备,“看能不能满足我们的生产需求”。随后,公司预定了一台价值超过1100万元的随动磨床。今年9月,赵霞荣还将去意大利验收设备。

有了这台设备,车间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将会显著提高,但赵霞荣要学会使用这台设备,回来后还要教会车间里的工人。他说,不断学习新技术,操作新设备,是被逼无奈。随着订单量不断增加,人手逐渐出现短缺。

“培养一个熟练的磨床工人,最短也需要5年。有了这台磨床,只要把程序、参数设定好,工人只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就能操作。”赵霞荣说。

今年,公司制定了一个战略,要打造出一个智能制造的样板出来。“把几个工序结成一个集群,只要一个机械手,就能完成从下料到自动化加工,人工只负责最后的产品检验。”赵霞荣说。

虽然是传统的机械制造企业,但智能制造是未来的趋势。为了应对冲击和挑战,“土专家”赵霞荣需要不停地学习,“除了参加外训,还要在内部找资料,逼着自己去学习,不然买回来的设备都不会用。”

2010年,赵霞荣被评为“绵竹市劳动模范”;2013年,被评为“集团先进工作者”;2016年,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可以说,他几乎拿了一名蓝领工人可以拿到的所有奖励和荣誉。

新闻推荐

“85后”女孩章昉: 让绵竹年画“卖萌” 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它!

勇于创新的章昉章昉的作品沙皮狗变身“门神”、巴哥犬变身“财神爷”……它们憨态可掬的形象让人不禁莞尔。今年春节期间,一改往日传统严肃的门神形象,绵竹年画的年轻创作者章昉,将漫画人物的呆萌造...

绵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竹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