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头关与白马关

德阳日报 2021-09-08 10:29 大字

□薛和全

白马关是罗江著名的三国遗迹,国家4A级景区。很多人以为白马关就是鹿头关,其实不然。两座关隘虽同属一座山系——鹿头山,但设置时间、地理位置、行政从属均不相同。白马关位于鹿头山巅古时川陕要道——金牛道途,属东川罗江县地;鹿头关位于鹿头山麓川西平原西北尽头,属西川德阳县地。两座关隘之间相距大约4公里,均为东西两川交通要隘,成都北面门户,号称蜀地小咽喉。

鹿头山名,最早见于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歌。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眷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去成都经过鹿头山,留下《鹿头山》一诗,可以看出鹿头山的地理环境。诗中写道:

鹿头何亭亭,是日慰饥渴。连山西南断,俯见千里豁。游子出京华,剑门不可越。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

鹿头关名,最早见于成书宋代的《新唐书·地理志》和《资治通鉴》。《新唐书·地理志》载:“德阳县有鹿头关”;《资治通鉴》载:“唐元和元年(806),高崇文又败刘闢之众于鹿头关”。鹿头关最初的设置,源于其重要的军事交通位置,也和古绵竹县关联。古绵竹县位于黄许镇北绵远河西岸土将台,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属广汉郡,东汉末刘备入蜀曾在此与刘璋部对垒。出鹿头关过绵远河,即进入绵竹县城,可以说鹿头关是进入古绵竹县乃至成都平原的最后一道屏障。

晚唐诗人郑谷很早就写下了歌吟鹿头关的诗歌。唐广明元年(880)冬,因避黄巢之乱,郑谷第一次入蜀,第二年春天经过鹿头关,他的《蜀中三首》其一写道:

马头春向鹿头关,远树平芜一望闲。雪下文君沾酒市,云藏李白读书山。江楼客恨黄梅后,村落人歌紫芋间。堤月桥灯好时景,汉庭无事不征蛮。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御史大夫诗人冯涓不甘与乱蜀的王建等为伍,著《蜀驮引》以明志,诗中借鹿头关对时局发表了看法:

昂藏大步蚕丛国,曲颈微伸高九尺。卓女窥窗莫我知,严仙据案何曾识。自古皆传蜀道难,尔何能过拔蛇山。忽惊登得鸡翁碛,又恐碍著鹿头关。

鹿头关名,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均存,历代文人留下大量题咏诗歌,其中提到的鹿头关,均泛指鹿头山广泛的区域。

近代诗人、书画家林散之先生1934年从西安出发徒步去成都,在他的《漫游小记》中再次提到了鹿头关:“月未落即起,五里至林坎镇(已废,今黄许与罗江交接广济桥附近)。又五里至鹿头关。又五里至仙人桥(今黄许镇金桥村)。”解放后,随着川陕公路交通的发展,林坎镇、鹿头关名均被人们淡忘。

那么,白马关是不是鹿头关呢?当然不是。

据《罗江县志》记载:白马关在罗江县西南十里,与鹿头关相对。县志明确指出,白马关不是鹿头关。

清代诗人、学者李调元在他的《梓里旧闻》一书中对白马关进行了考证。书中写道:“白马山今为白马关,考汉魏地理志以下,至元和郡县志以上诸书,俱不载。白马之名,始见于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据引郡国志,则汉高乘白马过此遂有祠,是白马乃汉高遗迹也,今俗传汉昭烈与庞士元换白马,中流矢,乃出自小说《三国演义》,因高帝白马而附会其说,不可据也”。

白马关一名的正式出现,最早大约就在明晚期。据嘉庆年间的《四川通志》关隘记载:明代置巡司于白马关,清废。

提到白马关一词的诗歌,目前能检阅到的最早的作品,都来自清代诗人。康熙十一年(1671)诗人王士祯“命偕郑工部次公,典蜀试”,过罗江写下《落凤坡吊庞士元》:

白马关前夜雨凉,断碑空在汉祠荒。一群鹦鹉林间语,似忆当年孤凤凰。

这是“白马关”一词首次出现在古人的诗文中。乾隆二十七年,大理举人杨周冕任罗江知县,因附会三国演义故事,对白马关、换马沟、落凤坡等培景造势,白马关地名逐步家喻户晓。在同时代的罗江李氏家族“一门四进士,弟兄三翰林”的文学作品中,有大量描写白马关的诗文。

乾隆末期,无锡举人、戏剧家杨潮观入蜀做官,在他的《谒庞士元墓》一诗中,已经出现鹿头山新地名:

白马关前落凤坡,千年孤冢郁嵯峨。可怜末定三分鼎,草草功名也不磨。

由此可以定论,鹿头山分别有白马关和鹿头关,是两处不同的关隘,分属不同行政区域。据笔者考证,鹿头关遗址可能在今天的黄许镇清平村附近,离消失的林坎镇不远。之前曾有报道,当地基建中出土了古代的兵器。

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名也许会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涵育了丰厚文化的历史地名,却能留下永不磨灭的文史记忆。

新闻推荐

德阳罗江区 贵妃枣生态旅游节启幕

四川经济日报德阳讯(记者闫新宇)近日,2021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分会场暨罗江第十六届贵妃枣生态旅游节在德阳市罗江区白马...

罗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罗江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