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赋能传奇名人有了“现代范儿”

四川农村日报 2020-06-30 06:04 大字

薛涛笺古法制作技艺演示区。本报记者左杉摄

□本报记者 左杉

薛涛、格萨尔王、李调元……一个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是什么让他们的历史故事在现代生活留下踪迹,吸引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去了解这些历史名人?唐卡、石刻、薛涛笺、川菜……当名人与普通人的生活“牵手“时,历史人物才能有“颜值”又有“气质”地“活”起来吧。

赏唐卡工艺,听高原上气势磅礴的史诗传说

格萨尔王

格萨尔 藏族英雄,出生在今甘孜州德格县。一生除暴安良,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后世称为格萨尔王。

在广袤的藏区一直传颂着一位英雄,他一生降妖伏魔,除暴安良,给藏族人民带来幸福安康,他就是——格萨尔王。

史诗《格萨尔王传》产生于11世纪至13世纪的青藏高原,而后扩散到中国西部、北部大部分地区,在藏、蒙古、土、纳西、裕固等多民族中均有广泛传唱,在国外也极有影响力,是至今仍在传唱的“活体诗”。

然而,在手抄本和木刻本出现之前,《格萨尔王传》这部伟大的英雄史诗,主要依靠民间艺人的说唱而得到广泛的流传。为了加强说唱时的效果,加深艺术感染力,也为了招徕更多的听众,一些聪明的民间艺人以格萨尔为题材,绘制人物画和故事画,说唱时把它们悬挂起来,边解释边演唱。由此,唐卡逐渐成为了传承格萨尔王精神的重要依托。

拉孟,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唐卡噶玛嘎孜画派”代表性传承人。20年前,拉孟的经典画作《格萨尔王》横空出世,让他在唐卡界声名大噪。近年来,为了传承格萨尔王精神,拉孟先后绘制了大型唐卡《格萨尔王与三十员大将聚会议事》《格萨尔千幅唐卡》等400余幅唐卡作品。“小时候总是看《格萨尔王传》,喜欢《格萨尔王传》主要是受家庭影响。可以说史诗《格萨尔王传》改变了我的人生。”拉孟表示。

除了广为人知的唐卡之外,旅游创新传承也成为了其历史精神的现代传承方式之一。

2019年9月16日,为期两年打造的甘孜县格萨尔王城正式开放。新建成的格萨尔王城内建有标志性建筑——森珠达孜王宫、三十员大将寨子、格萨尔文化体验区、格萨尔文化博物馆……王城内利用格萨尔文化的研究成果,将“静态重塑”提升至“动态还原”。过往的游客们可以随意感受被现代文明塑造下的格萨尔IP创意作品、氆鲁藏毯、氆鲁帽、牛毛帐篷、玛尼石刻等手工艺品。

如今,年复一年,厚重古朴的民族文化、气势磅礴的格萨尔文化、独具魅力的歌舞文化……都在这里,用高原上独特的方式,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品地道川菜,感受“元”魂魅力

李调元,绵州罗江(今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人,清代文学家、诗人、戏曲理论家、藏书家。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获罪流放伊犁,后发回原籍,削职为民,在家乡刻书、藏书十万卷,并著述直到终老。

刘云全,是德阳市罗江区餐饮协会会长。从2018年开始,常年忙碌于推广川菜的他又多了一份工作——餐饮培训班老师。

而在离城区不远的白马关镇,从2017年开始,景区内川菜烹饪培训每年如期举行。来自罗江区的百余名农家乐的大厨们都参加过川菜制作培训班。“翰林蔬卷、印象脸谱、纹江鲜鳜……”一道道从《醒园录》里传承的川菜正被当地老师傅端上餐桌,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欲滴。

罗江区的川菜“氛围”浓郁,得益于让川菜自成系统的清朝才子李调元。罗江作为出川入蜀第一关,是两千年来中原文明和古蜀文明重要的交流融合之地。正是出于这古往今来的文明交融,创造了这里多元的文化,李调元的川菜川剧文化之路便起源于这里。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他整理刊印《醒园录》,作为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就要减少许多光彩。”刘云全表示,《醒园录》作为四川有史以来第一部饮食菜肴专著,对引领川菜菜系的发展,具有开创之功,李调元也因此被研究者认定为川菜文化建设第一人。此外,李调元还工于川剧,被称为川剧之父。他把元人杂剧、明清的一批传奇剧本移植、改编成川剧,搬上舞台,得到百姓的尊敬和肯定。

与此同时,对罗江区深雪堂小学的孩子们来说,每月一次的川剧进校园活动让人惊喜。“李调元在川剧发展和传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罗江作为李调元故里,有着深厚的川剧文化底蕴,拥有众多爱好者和戏迷。此外,近年来罗江承办、举办了很多川剧文化活动,还成立了研究会,取得了一定成果,得到了广泛认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川剧文化,对于挖掘和打造古蜀文化,推进德阳‘古蜀文化名城’建设,有着深远意义。”罗江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

如今,罗江区每年都将举办川菜川剧文化周、川菜川剧文化元素作品展、四川省烹饪大师技能大赛、“百家百味”乡村家庭厨艺大赛……这一系列节会活动,都将成为跨越历史维度、感受“元”魂魅力的今生体验。

逛望江楼公园,制唐代最畅销的笺纸

薛涛 中唐诗人群体中的翘楚,中唐女诗人魁首。她自幼随父来到成都,八九岁知声律,能赋诗,多才多艺。后隐居浣花溪,于城内碧鸡坊修建“吟诗楼”栖居至逝世。

“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送崔珏往西川》中的浣花笺,又名“薛涛笺”,是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所创。蕴含女性特有的美妙才思,红色的“薛涛笺”配上以薛涛俊逸的行书书写的清雅脱俗的诗歌,一时间广为风行,成了文人雅士收藏的珍品。

薛涛除了是名副其实的唐代女诗人“翘楚”,其所创的“薛涛笺”改良了诗歌书写载体,引领了中国千年诗笺文化,流传至今。“薛涛笺是薛涛给成都留下的一项文化遗产。”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薛涛研究会顾问谭继和表示。

千年之后,薛涛井、后来重建的吟诗楼在成都望江楼公园内,都是极吸引游客的好地方。当代大画师张大千曾绘有《薛涛制笺图》,关山月也绘有《吟诗楼图》。这都显示了后人对薛涛的敬重。

以纪念薛涛而闻名的望江楼公园,至今还保存着薛涛的文物遗迹。近年来,为挖掘望江楼公园的文化内涵,增加旅游价值和游览内容,公园将内部的薛涛笺生产作坊向游客开放。游客在公园游览时,可观赏到传统薛涛笺古法印制工艺。

“薛涛笺的生产历经千年,从古至今都是官方生产,从未对外。上世纪50年代初,望江楼公园恢复了薛涛笺的生产,但是也从未向游人开放展示过制作技艺。”望江楼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望江楼公园浣笺亭,现场进行木板水印薛涛笺及薛涛诗拓片的制作,让大家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今,作为望江楼公园的文旅产品——薛涛笺、薛涛诗拓片、薛涛像拓片、薛涛书签等特色文创产品展销,让游人流连忘返,爱不释手。

记者手记

让历史人物粉丝越来越多

时光流转,时代更迭。如何在现代形势下,与时俱进,设计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艺术产品,才是历史人物精神流传下去、生生不息的动力。

2019年,故宫博物院迎来94岁生日,官方既没有组织庆祝活动,也没有举行任何典礼仪式,低调度过。不过,这座599岁的紫禁城却送出了不少特殊的“礼物”,故宫角楼咖啡、故宫文创和故宫书店等通过上新形式庆祝院庆,故宫雪糕、紫禁城徽章、故宫气垫纷纷亮相。

而今薛涛、格萨尔王、李调元……这些四川第二批历史名人名单出炉,为其所在的地区插上了一个文化“标签”。如何利用“标签”,打造地域“IP”应该是下一步非常重要的工作。值得庆幸的是,非遗唐卡、石刻、书签、菜品,传统的文化艺术方式,在民间已经扎根,历史文化名人,以新的姿态走进了现代生活。

《四川历史名人走入“后”现代生活》

新闻推荐

端午节由来

马上就是端午节了,端午节怎么来的呢?都说和屈原有关。在我心中,端午节应该是这样来的……当年,楚国就要灭亡了,农历的...

罗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罗江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