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村:蘸一缕乡愁画一幅乡村振兴“幸福图”

德阳晚报 2019-10-23 09:05 大字

乡村咖啡馆。

李仲文成了星光村的“新村民”。

星光村全景。部门供图

改造前的农房。

农房经改造成了古朴别致的民宿。

俯瞰星光村。部门供图

70年风雨历程,70年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经历了从艰难孕育到百舸争流的蜕变,走出一条从贫瘠到宜居富饶的发展路子,城乡也由“二元结构”走向融合发展。回首来时路,作为中国乡村振兴的缩影,德阳的乡村发展也实现了蝶变。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在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探寻这个曾穷困落后的村庄,如今又是靠什么星光熠熠……

文/图本报记者姜颖汪巧

10月的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到处都是一派丰收的景象。

沿村道两旁的果园早已挂果,青的柚子、黄的蜜桔、红的柿子……点缀在错落有致的村居之间,煞是好看。蓝天白云下,阳光洒在鱼塘的水面上,一池的星光点点。村民们悠闲地在村中散步,或是三三两两相约到邻居家串门,娴静的田园慢生活氛围扑面而来。

拨开岁月的尘光,很难想象,这个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曾是个名不见经传的穷村庄。

乡亲们的乡情

今年68岁的龙家其是星光村2组的村民,如今儿女都在城里生活,他仍然愿意留在老家,曾经这个走不出的村庄,现在又成了他舍不得、离不开的地方。

“乡下有乡下的好,现在的星光村再也不是过去那个穷得揭不开锅的村了。”龙家其曾任星光村的村支书,回忆过去的那些日子,他边摇头边摆手说,“那时是真的穷啊。”龙家其最早的家建在山边上,“从茅草屋到瓦房,我都住过,现在住的这栋两层楼的农房是地震后重建的。”龙家其说,与自家生活的艰辛相比,更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是刚上任村支书时村上的情景。“当时村里根本没有集体资金可言,老干部的退职补助都是借钱发的。我记得那时的村办公室还是泥巴墙,我们开着开着会,一块一块的泥巴突然就往下掉,吓得我们赶紧跑了出去。”为了修一间办公室,龙家其当时发动了村上所有的党员做义务工,“借了些钱,又靠着党员们来做义务工,村上才勉强有了间像样的办公室。”

龙家其说,他是村里第一批种果树的村民,“那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拔掉穷根子,我从绵阳安州买回柚子树试栽。”一边说着,他一边从屋里拿出自家的柚子请大家品尝,“我种了30多年果树,更新换代多少次都记不清了,从最初的琯溪蜜柚到现在的美国香柚,柚子的品种和口味都不一样了。”龙家其笑着说。

正在院坝里聊着天,同村84岁的范荣林来龙家其家串门,听龙家其回忆过去的那些日子,范荣林颇为感慨。“比起家其,我家过去的日子更难过。”范荣林说,因为父亲是盲人无法劳作,一家人以前穷得连饭都吃不饱,生活就靠他放牛艰难维持。对于那些久远的记忆,范荣林说,很多细节都记不起了,只记得,新中国成立后,生活才慢慢好了起来。如今,他的4个子女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日子过得很滋润,范荣林的2亩多果园也都实现了土地流转。当说起现在的生活时,范爷爷喜上眉梢:“现在的好生活是我想都没想过的,土地流转后,我的生活就更嗨了!”

乡景里的乡味

如今的星光村,无论是平地还是起伏的小山丘,都种上了果树,而且品种颇多。柚子、翠冠梨、葡萄、杂柑等水果贯穿四季,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9590元。当地村民自豪地说,“在我们村,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可以吃。”

在星光村6组,路边的一间玻璃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透明的玻璃房里,放着吉他和高脚桌凳,小有情调的布局乍看让人以为是间咖啡屋。村民谢忠碧正带着孙儿在附近玩耍,听见我们在谈论,她笑着说:“哎呀,这哪里是什么咖啡屋,是我家孩子前几年修的一间阳光房。”谢忠碧笑着请大家进屋坐坐,我们这才发现,她家除了有间阳光房,堂屋两侧还专门建了两间水果贮藏室。星光村工作人员李艳说,“比起她家的阳光房,她的丈夫名气更大,可是我们这里远近闻名种水果的土专家。”

谢忠碧的丈夫名叫刘复东,最初种水果只是为了不挨饿,后来凭着勤奋好学和苦心专研,让果树种植走上了正轨,果园丰产丰收后,一家的收入也实现了质的飞跃。谢忠碧说,“我们家现在的水果不愁卖,好多城里人都专门开车来我家买,像爱媛这些水果,在地里就卖完了,哪还等得了上市。”

离谢忠碧家不远,村民郑春梅将上午从果园里采摘的爱媛和柚子用竹筐刚搬到院门口,就被游客一抢而空。游客问,“可以微信支付吗?”郑春梅边找手机边连声说,“可以可以,我就计划着做一个微信支付的牌子挂在家门口,方便你们买水果,这不,这两天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忙着摘忙着卖,一转身就又忘做了。”郑春梅说,星光村现在是国家AAA级景区,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赏乡村美景、尝生态果蔬、宿农家别院、享田园生活的农旅新生活正在变成现实。

而令村民们引以为豪的还不止这些:星光村几年前办起“农民春晚”,节目上了中央电视台;村里还有几位农民诗人,聚集于一个已诞生了60多年的云峰诗社里,定期在院坝里办田园诗歌朗诵会;村中民风活跃,市区镇村各种大小文旅活动常举办于此,而且不吝把稻草人艺术节、赛诗会、春晚等“阳春白雪”融入农耕农事,既带来新鲜风物,又切合村情民俗……

乡韵中解乡愁

行走在田间地头,一段石板路的尽头,一栋别致的民房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静纯净民宿。这是最早入驻星光村的民宿,每到周末,房间都供不应求,在它的带动下,如今的星光村6组已处处是景。

民宿不远处,由废弃的土坯房改造的星光里咖啡馆别致又清新。与传统咖啡馆不同的是,星光里保留了原有农房的瓦片屋顶、土坯墙的特点,再充分融合现代元素进行改造,院内结满果实的柚子树与现代咖啡馆设计相映成趣,别有一番景致。

在积极探索“引进工商资本下乡,盘活农村闲置资源”的过程中,星光村成立了全市首个“乡村旅游专合社”,制定了发展乡村旅游业态的系列政策,并统筹整合全村闲置资源寻找战略合作伙伴,签订投资意向协议3000余万元。乡村咖啡屋、乡村民宿、亲子培训基地、巧克力DIY、乡村康养园、采摘体验园、生态垂钓场……30多家新业态在星光村萌芽生根,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到星光村成为“新村民”。

星光村6组的坡地上,李仲文正穿梭在果园里采摘成熟的蜜桔,已比人高的果树顺着坡地逶迤铺展,长势良好。果树之间的空地上,零星种着一些蔬菜,李仲文有些自豪地说,“这三四亩地的果树和菜园都是我在打理,别看这些蔬菜和水果品相不是最好的,但都是有机种植,没打过农药,施的也是农家肥,吃过的人都说好。”

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说得头头是道的种植经验,不听他本人介绍,很难相信,面前这个和村民们并无两样的李大爷竟是个外地来的城里人。李仲文是民宿方寸传习耕读客舍的管理者之一,今年3月,女儿和朋友选择到星光村开民宿后,一直生活在城里的李仲文便从绵阳来到了罗江星光村。

跟静纯净不同的是,方寸传习耕读客舍是主要以国学启蒙、亲子活动等为主的民宿,古朴别致的风格很有韵味。“民宿是由10间农房改造而成的,游客除了能够在这里休憩小住外,还能带孩子来体验耕读文化、农耕采摘等,我们正计划着扩建。”客舍的管理人员原利红说,自己负责民宿预订和活动安排,李仲文主要负责游客的餐食和打理果园。“李叔早就和当地村民打成一片了,每次回绵阳,还会帮这里的村民卖些土特产,附近邻居可喜欢他了。”

“我就是退休了闲不下来,做过工人当过老板,想不到老了又回归田园学做农民了。”李仲文笑着说,“现在不是流行城里人到乡下度假、过田园生活吗,来我们这里的好多游客都说,星光村的宁静勾动了他们的乡愁。”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是多少人心中的田园梦,行于山水间,栖居农家里,在星光村的乡韵里,有人们心之所往的“老家”。

星光村的变化,也是德阳市实施乡村振兴的生动案例。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星光村为德阳市实施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成为示范带动新农村发展的美丽样板。短短几年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村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村,激活了绿色发展的无限动力。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蘸一缕乡愁润笔,星光村绘就的乡村振兴幸福图正徐徐展开……

新闻推荐

外地患病女子途经罗江病情加重 交警开道送医

近日,一名赴成都就医的广元群众,在途经罗江时病情突然加重。接到其家属的求助后,罗江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警员立即为其开道带...

罗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罗江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