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亲贤行孝
中国24孝图之扇枕温衾
□周建华
同治十二年版《直隶绵州志》,罗江县“孝友传”记载了周亲贤行孝的故事。
周亲贤,罗江南外三辆车(今蟠龙镇海棠村)人,约生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祖父是鄢家周家桅杆房子周得中次子,居慧觉三根松。其父周祯祥,为生活计,佃耕罗江南外三辆车田地,并自此举家迁三辆车,世代居住此地。何为佃耕?佃耕者都是无田无地的穷人,从官府租田地耕种,向官府缴纳租粮。作为佃耕家庭的周亲贤,家境贫寒。
周亲贤虽然生于贫寒之家,但因周家世代以耕读传家为本,历来重视习文,希望子弟成为德才兼备、孝善为先之人,所以其父宁肯省吃俭用,也坚持要周亲贤入学。
周亲贤九岁那年,父亲送其入乡塾。在乡塾,周亲贤谨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训,深得先生喜爱。先生常说,弟子或有传世者,此子也。
周亲贤除习诵四书五经,尤喜听先生讲二十四孝的故事。一日,先生讲《扇枕温衾》,周亲贤听得特别认真。炎炎夏日,为了让父母睡觉舒服,黄香给父母的帐子扇扇子,撵走蚊虫,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寒冷的冬天,为了让父母睡得暖和,黄香用自己的身体为父母暖被子。听到黄香九岁,就已经懂得这样孝顺父母,周亲贤感动得止不住流泪。便思虑,黄香九岁,自己亦九岁,黄香能做之事,自己有何做不到?想到父母每日里在田间辛苦劳作,节俭度日供自己入学,自己无以为报,何不效仿“黄香温席扇枕”?自此后,周亲贤即付诸行动,以温凊为己任,为父母温席扇枕。周亲贤的孝子之名也渐在乡里传开。
周亲贤在乡塾学习之余,不像同龄孩子四处玩耍,而是跑到农田里,帮父母耕作,减轻父母劳作之苦。不几年,周亲贤年龄渐长,体力亦增,便不再上乡塾,在家全力协助父母种田。
周亲贤十八岁时,娶了媳妇黄氏,成了家。黄氏与周亲贤一样,亦孝顺之人。自此,夫妻二人夫主外、妇主内,孝顺父母。周亲贤每日与父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耕细作;黄氏承担起家务活,减轻母亲萧氏的负担。随着父母年纪增大,周亲贤夫妇不再让父母干家里的重活、累活、脏活,尽量让父母享起清福。
之后,家境渐渐好了一些,但周亲贤并不满足,他思虑做些小生意,增加家里收入。周亲贤平时会用竹子编制撮箕、箩兜、背篼等竹编产品,便利用闲暇时间,编制一些竹制品。每到集市逢场,便赶场出售。每次卖了竹编,换得零钱,周亲贤都不忘为父母买一些肉;有了做小生意的收入,周亲贤亦时常为父母做新衣服穿。当地人见周亲贤年纪轻轻,却懂得如此孝敬父母,皆夸其孝顺懂事,乡亲们一说起周亲贤,皆赞不绝口,称其“孝子”。
父亲周祯祥六十四岁那一年,得了脚疾,走不动路,只能成天卧床,终日里忧郁烦闷。周亲贤见状,便每天背着父亲到邻里串门、摆龙门阵,等父亲高兴了,再将其背回家。只要父亲想去哪里,周亲贤就把父亲背到哪里。父亲曾劝周亲贤不用这样背来背去地累,但周亲贤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要让父亲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有正常人的乐趣。那阵子,村子里时常都能见到周亲贤将父亲背上背下的身影。
不久,父亲去世了。母亲萧氏很伤心,加上年事已高,逐渐不能自理,生活越来越不方便。周亲贤为照顾年老的母亲,便将自己的床搬到母亲寝室外面,以便照顾母亲。夜里,周亲贤总是睡得很惊醒,只要夜里母亲一有响动,便立即起来;平时,母亲想吃什么,周亲贤就想尽办法,亲自为母亲做;只要闲暇有空,就陪着母亲摆龙门阵;母亲要去邻居家串个门,周亲贤就扶着母亲去;家里扫地等各种家务活,周亲贤都自己一手承担,母亲的衣服,都是周亲贤亲自洗得干干净净。
周亲贤做竹编小生意,为了卖个好价钱,有时候会到比较远的集市赶场。但不管去的集市离家有多远,周亲贤从来不在外住一宿,再晚都一定会赶夜路回家,生怕夜里无人照顾母亲。在周亲贤精心的照顾下,母亲晚年过得很幸福,成了当地有名的长寿老人,直到九十六岁才去世。母亲去世后,周亲贤伤心不已,就在母亲墓地结庐守丧五年陪伴。
周亲贤六十九岁时去世,其一生并非大富大贵,亦无功名爵位,但其“孝子”之名十里八乡人尽皆知。乡亲们总是以周亲贤为例,教导子女们行孝;乡里亦感动于周亲贤孝行,以其为梓里“孝为先”的榜样,将其事迹报送朝廷,申请表彰。同治十二年,续修《直隶绵州志》,周亲贤行孝事迹被录入。周亲贤孝行故事,也被记入《周氏家谱》,一直在周家流传。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扶残助残的社会风尚,增强残疾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5月16日上午,在第二十九个...
罗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罗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