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白马关文旅新路上觅新生

四川农村日报 2019-05-22 05:49 大字

凤雏村民居。

高洵正在庞统祠景区讲解。

白马关外景。

编者按

培育建设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是四川推进文旅融合,实现乡村振兴,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近日,四川20个特色小镇得到授牌,成为首批四川文化旅游特色小镇。

挖掘、融合、转化和创新——文旅小镇的新概念是否能顺利落地?为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目的地,小镇都有哪些好办法?本报记者深入走访调查了入选的部分小镇,为更多乡村探索发展文旅结合之路寻觅良方。本版今日推出《走马文旅小镇》栏目,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左杉 文/图

罗江县白马关镇拥有庞统祠、金牛古道、倒湾古战场、五丁开山等众多三国历史遗迹和传说。

近年来,白马关镇充分利用历史遗留下来的景点和山体周边的天然植被,在辖区内修建了倒湾古镇、五美寨、五丁谷等三个特色旅游古镇,将村庄融入到历史、商业、人文和自然之中。今年4月,白马关镇被确定为四川首批文化旅游特色小镇。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这座号称“出川入蜀第一关”的白马关镇,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5月20日,记者采访了村支书、民宿老板、庞统祠博物馆工作人员,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分享白马关镇的发展故事,见证这座文旅小镇的成长轨迹。

《走马文旅小镇》

年过50岁转型当董事长的村支书:

“希望为村民带来更多红利”

5月的白马关镇,天空像被大雨洗刷了一般干净,一座座带有徽派建筑风格的农家小院,顺着蜿蜒的马路,整齐地竖立着。

早上不到8点,陈纪勇便端坐在凤雏村委大楼办公桌前,翻开花名册,开始挨个打电话联系。今天,这位村支书的工作任务是:面试、招工。

“以前,我只是做村里普通的文书工作。自从去年开始,白马关镇的旅游产业发展起来以后,我的身份就从一个村支书,变成了村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招工面试、入股分红、农房代管……都是我要做的活。”年近50岁的陈纪勇说起自己的“新身份”,滔滔不绝。

陈纪勇是如何从一个村支书“转型”为董事长的?这还得从白马关镇打造旅游产业说起。

陈纪勇所在的村是白马关镇凤雏村,这个有1000多农户的小村庄一直以传统农业为生。相距不远的白马关旅游景点由于尚未形成规模,对他们的生活影响不大。“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罗江县成立了白马关景区管委会,并请来美国公司对其进行高规格规划,发展旅游经济。于是,白马关镇辖区内的3个村、2000户农民搬进景区安置农房。

“过去随手丢垃圾,现在要集中堆放;摩托车要进车棚,马路上的家禽粪便要及时扫除……这些都需要专业保洁员去处理。然而,聘请外面的又很贵。于是,我们村在全市率先成立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专门负责景区保洁绿化、停车收费、闲置房屋代管等服务。”随着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村庄变社区,种田变上班,农民的生活和身份正在转变,陈纪勇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成为了凤雏村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今年五一节,游客云集白马关。陈纪勇每天都要组织、聘请约20名当地村民到景区停车场、广场等地提供保洁、指挥交通服务。“我们公司股东就是村民。通过发展旅游服务,去年,我们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公司年收入达90万元。希望文旅小镇的打造,为我们村民带来更多红利。”陈纪勇笑呵呵地说。

怀揣“文艺梦”的民宿女老板:“虽然市场未打开,但我愿意等”

“花满蹊香”民宿,是白马关镇的第一家民宿。灰土墙、木门、大庭院、悠长的田园花径……推开门,便让人可闻野花芬芳。

“我的店名取义自杜甫的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希望来这里住的客人,能够享受田园野径的芬芳,忘却都市的烦恼。”民宿的女主人张红是一位来自新疆的文化人。

“我年轻的时候,游历过不少古镇。其中,有一些古镇并没有太多文化底蕴,而是后人造出来的。但是白马关镇不一样,它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只是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所以,选择在白马关镇开民宿,是看中了它的发展潜力。”两年前,张红凭着一股子职业热情,扎进了白马关镇,租下了三栋民居,打造成家庭休闲和小型聚会场所。

以前是破旧不堪的危房,而今,改头换面办民宿,张红花了不少心思。为了让民宿有看头,院前院后种满了各色野花;为了让民宿有想头,用喷绘在墙上画下了白马关三国故事;为了让旅客有个好心情,张红还会在房间里悄悄插上一捧红玫瑰……如此用心的打造,可并没有换来民宿的好业绩。

“相比于热火朝天的夜间烧烤、农家乐,像‘花满蹊香’这类的民宿,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市场效果。因为在乡镇经营一家企业难度比城市大得多。”张红表示。

原来,在民宿的经营过程中,张红曾多次遭遇不文明游客,比如让宠物弄脏床垫,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卧室里打篮球等。

“我想做的是一种优雅、清净、享受的高端民宿。显然,目前白马关镇的旅游市场、人文素质没有完全培育起来,还需要政府和游客们提高服务意识和素质。但是,我依然愿意等下去。”张红对记者表示。

十年如一日的博物馆宣讲者:“系统梳理蜀道历史,是我的职责”

罗江县鹿头山白马关,北出成都平原第一高地,蜀道之难从这里开始。树上水珠落在金牛古道青石板上发出的滴答声,似那千百年前金戈铁马之声,深深的车辙延伸向远方。

“小时候我就经常跟父母来到白马关赶集。遇到奇怪的天气,一阵太阳一阵雨。地上的石板路上,留下深深的水坑。”或许是执念于追寻童年的珍贵记忆,今年40岁的高洵在经历了外出求学、南下打工之后,仍旧回到了家乡白马关镇,当了一名庞统祠博物馆的讲解员,而且一干就是15年。

在庞统祠博物馆内,金牛古道当时掩在其中。每当旅游旺季来临,高洵的工作就是作为一名讲解员,为远道而来的游客讲解庞统祠和蜀道的故事;每当夕阳西下,游客散去,高洵便会拾起扫帚,为这悠悠古道除去一天的灰尘。

然而,随着白马关景区的打造,外来的游客越来越多,高洵接到的讲解任务也由最初的几天一次,变为一天7次。“每天真的是嘴巴都快讲干了,除了在景区讲解,我还被邀请到各地去交流讲课。白马关的名气越大,我的工作就越多。”高洵对记者表示。

在交流过程中,高洵意外发现,虽然白马关镇的蜀道遗迹保存完好,但是随着旅游小镇的开发和完善,关于这段蜀道的历史来由却很少有人做系统梳理。

“蜀道申遗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蜀道一度被商家、媒体、政府等社会各界广泛讨论。但蜀道的历史由来、资料却很少有人梳理,这对我们白马关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是不利的。如今,旅游发展如火如荼,文化挖掘更需要人去做。”高洵表示,下一步将有意整理、搜集白马关镇蜀道历史资料,希望自己能为白马关镇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记者手记

文旅小镇应少一分打造,多几分耕耘

当前,探索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之路是发展潮流,但如何真正落地运营,其实还面临很多挑战和困难。

乡镇文化需要挖掘和包装,需要更好的呈现和传播载体,但目前景区同质化,缺乏新颖性、互动性和参与感,旅游内容不能完全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个性需求。

因此,在全省上下打造特色文旅小镇时,既要对特色小镇的文化、产业、服务群体进行客观分析和深入挖掘,还要对当地政府部门提出更高效、优质的服务要求,才能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增长,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文旅小镇不是打造出来的,而是在深耕文化、产业、服务上长出来的。

文旅小镇应少一分打造,多几分耕耘。

新闻推荐

机械化覆膜种植

新华社海口5月12日电(记者罗江)11日,三亚海棠湾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内的水稻机械化覆膜种植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经...

罗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罗江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