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村民 与诗书相伴一生
龙敦仁整理自家藏书。
□本报记者刘佳 文/图
春日的德阳市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桃红柳绿。3月23日,适逢周末,星光村内游客如织。6组村民龙敦仁的家是村里一处小有名气的观光点。古香古色的农家小院,入户小院子里橘李芬芳,树下有秋千,并种植着蔬菜。
“平日我就在家中干点农活,赋诗看书是闲时最大的爱好。”现年66岁的龙敦仁是罗江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诗人,平生获奖无数,对于当地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也贡献了一己之力。他的一首首佳作,更是记录了当地农村数十年的变迁。
家学引导他与诗书结缘
黝黑的圆脸,满茧的双手,龙敦仁是一个资格的农民,但他和自己的许多老乡相比,又很是不同。
“我们家三代都与书结缘。”龙敦仁爱看书、爱写诗最早是受其父亲的影响。龙父一生都教导儿子 “穷不离猪,富不离书”,既引导孩子们依靠勤劳致富,又鞭策其通过读书开拓视野、丰富思想。
早在龙敦仁还是一个刚刚记事的孩童,家里便教他读书识字。“那时候,油灯下、田埂间都能听到我的读书声。”龙家以国学书籍作为孩子们的启蒙读本,至龙敦仁上小学一年级时,《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增广贤文》等书他已烂熟于心。父亲为之骄傲,邻里乡亲们也羡慕不已,都觉得这孩子将来或成大器。
然而,人生总是变幻莫测,因受“文革”的影响,龙敦仁最终只读到了初中,随后他进入生产大队参加劳动。但从小爱看书、好读书的习惯并未因此废止。“父亲从小就教导我,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我觉得这对我一生都有莫大的影响。”日常劳动之余,龙敦仁仍然坚持读书。本着读书不离行的原则,他在读小说、散文等的同时,也有意识地购买农技书籍,丰富农业知识。从土壤培肥到水稻繁育,渐渐的,只有初中文化的龙敦仁成了队里的 “土专家”。
“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当你亲身实践了,你会发现真的是这么一回事。”因为懂技术,龙敦仁成为了生产大队的农技员;因为有知识,1975年10月,他当选为鄢家公社的人民陪审员。为担好这份职责,他阅读了大量司法书籍、案例选编,数年下来写下了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通过知识积累,他写简报、总结、判词,成为了公社里出色的写手。
1979年,他又调到鄢家公社广播站担任广播员,从此之后,新闻采编、无线电技术等也成为了他从书中竭力获取的知识。“《新闻界》《无线电》这两本杂志我订了整整30多年。”除了从书中获取技术和专业知识,龙敦仁多年来始终热衷阅读文艺书籍,他尤其酷爱 《四川文艺》《四川画报》两本杂志,闲暇时总去琢磨一些戏曲和唱词,这都为他后来成为一名诗人埋下种子。
书香传承他用诗词记录变迁
来到龙敦仁的家,古朴的檐角屋脊,别致的农家小院让人印象深刻。而在院旁小屋的二楼,密密匝匝陈摞着一大堆书。“这是我这些年来收集的各类书籍,粗略算了下大概有3000多册。”龙敦仁告诉记者,自己所藏书籍不拘于类型,为的就是要博览群书。
2014年,他们一家获得了全国“书香之家”的称号,乡亲们谈及他家总是笑道:“孔夫子搬家,除了书还是书。”龙敦仁和妻子杨波因书结缘,两人都是爱书、勤学之人。夫妻俩也将书香传承贯穿到一双儿女的教育过程中。
“孩子们小的时候,我们最爱给他们买各类儿童读物,还原创了许多故事和励志儿歌。”书本的启迪和艺术的熏陶,让龙敦仁的孩子们受益匪浅。女儿从小爱读书、爱学习,成为了星光村的第一名大学生,从四川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后如今在成都一家外国语学校任教;儿子如今成为了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一员。
“读书的价值,只有真正经历了才能体会。”对于龙敦仁而言,购书是为了积才,藏书是荣耀,读书更是快乐。多年的耕读经历,让其有了不错的文学功底,他还曾参加过各种文学创作和技术培训班。农耕生活和读书丰富了他的写作灵感,而当地农村变迁也激起了他的创作激情。
“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兴产业、建新房,乡愁记忆成时尚,人还是那群人,乡还是那个乡……田园果园变公园,城里人争相来租房。”这是龙敦仁最近一段时间刚刚写好的一首新诗《乡坝头天天像赶场》,描绘的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星光村的新面貌。
数年来,龙敦仁所写的多首诗文、小品等作品在各类评选中斩获好成绩,他还牵头创办了当地的农民诗社,丰富老乡们的文化生活。如今的星光村共有三个农家书屋,其中一家就建在龙敦仁家门口,他不仅常常将自己的藏书搬到书屋里,给村民分享,还打开家门欢迎乡亲们到他家看书阅读。
新闻推荐
七一潺亭中学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系列活动 退休党员回校分享《我的入党故事》
李自果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入党故事。3月15日,罗江区七一潺亭中学两名退休教师严龙云、李自果重回学校,为该校“我和我的祖...
罗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罗江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