鹡鸰寺·李调元读书台

德阳晚报 2019-02-28 10:19 大字

□赖安海

罗江县调元镇观音崖北3千米,一座似鹡鸰鸟的小山从金顶山脉南支兀然西向凸向泞江。山上林木葱郁,梨树、板栗、核桃枝桠交错,丛林些许露出红墙瓦檐,充满迷离与神奇。山下一溜平川,沃野千顷。放眼远眺:“山如奔马循环列,水似游龙扑面来”(李调元联)。山巅些许露出的红墙瓦檐,是一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名叫鹡鸰寺的古刹。清代全才大学者、著名文学家李调元青少年时期曾住读寺中,临崖伫立、面江高哦,故又名李调元读书台。1995年文星镇(今名调元镇)人民政府对鹡鸰寺进行了修复,1996年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德阳市人民政府公布鹡鸰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乾隆辛未年(1751),罗江进士李化楠接吏部文补官浙江任。临行之时,将昔日所作《游鹡鸰寺》诗赠与十七岁的长子李调元,嘱其住读寺中。

《游鹡鸰寺》

信是祗园此日登,无边胜览入崚嶒。

鹤巢常在千年树,猿去多悬百岁藤。

金顶云高峰漠漠,碧潭雨霁浪层层。

禅堂闻寂无人到,煮石餐霞一老僧。

从李调元少时《寓居鹡鸰寺读书》二首诗中,我们仿佛看见李调元在书僮的陪伴下,遵父命来到离家六里,远离嚣尘、空气清新的鹡鸰寺住读。春去秋来,书僮朱贵汲水江中,煮茶烧炊;李调元诵读《经史》,早晚不辍,苦苦耕耘于书海之中……

《寓居鹡鸰寺读书》

(一)

昏黑诸天列上头,高斋寥落近初秋。

岩边树叶萧萧落,林外滩声?流。

岚隐禅房灯火暗,云浸佛壁榻床幽。

诗思我欲穷周朴,只恐逢樵误认偷。

(二)

平林茅屋出枯丛,向夕萧萧落叶风。

穿径鸟声呼过客,下山牛背带村童。

独来独往人谁见,时息时休物亦同。

只有野人常伫立,遥从天外没飞鸿。

李调元寓居鹡鸰寺读书期间,曾发生了一件趣事。鹡鸰寺中有一位疯僧,他不时睁开朦胧的双眼,用那闪烁着智慧之光的眸子扫视着这位勤奋苦读的少年。后来,李调元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曾作《井蛙杂记》,记叙了他与疯僧仅有的交往:“余幼读书金山鹡鸰寺,中有癫和尚,衣絮褴褛,腌臜甚,而谈事多中。一日款户曰:‘昨梦山门土地嘱我置笆篱于座前,李翰林在此。公宜令仆为之。’余亦不理,癫和尚乃自为之。其后游山不归,不知所向。”

次年,李调元中秀才,离开鹡鸰寺,前往父亲浙江余姚任所游学。两年后归川,“州县院试具第一”,选入锦江书院学习,省试中第五名举人。中举后,李调元再寓鹡鸰寺小住,为进京会试作准备。踌躇满志的李调元在粉墙上挥豪写下《试毕复归鹡鸰寺》《重至鹡鸰寺》诗二首:

(一)

归山重扫旧书床,一路寒山木叶黄。

游浙有师皆老宿,归川无试不高庠。

满窗已见蛛悬网,翻盎先看鼠自忙。

一秀才回诗亦贵,吟笺才写有人藏。

(二)

毕竟山中气味宜,重来不足叹凄其。

逢人不解虚心竹,入士多惭卫足葵。

载酒谁过杨子宅,窥园已下仲舒帷。

壁间遍觅留题句,雨打风飘不记谁。

不久,李调元踏上进京会试的征途。乾隆二十八年(1763),李调元会试第二名,殿试二甲十一名,御试第五,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果如鹡鸰寺疯和尚所言,成为名符其实的“李翰林”。古老的鹡鸰寺于是以李调元读书台而名于川西。

新闻推荐

德阳罗江区略坪镇廉勤质询“辣味”足

四川经济日报讯(陈小雪记者钟正有)为进一步推进村级民主化管理进程,充分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权利落实,深化农...

罗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罗江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