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勤劳的双手拼出美好未来
(上接第一版)
创建基地支撑就业
通过就业扶贫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开发了大量适合贫困劳动者就业的岗位,为就业扶贫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加强与农业、科技、畜牧、水利、林业等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合作,通过共建、参建和管理等方式,采取“公司+农户+就业扶贫”的模式,支持贫困劳动者家庭参与土地流转,务工增收。
旌阳区打造了双东镇东美枣种植专合社、新中镇荷花蓝莓观光农业基地、和新镇寿香谷产业园等80个项目;罗江区结合“一镇一主业、一村一品牌”,建成莲藕、春见、花生等26个返乡创业产业园和青花椒、贵妃枣等7大万亩就业扶贫基地;中江县建设玉兴镇凡龙村芍药花千谷、富兴镇东东瓜蒌等10个就业扶贫基地,吸纳安置劳动者3000余人。
截至目前,全市有返乡下乡创业企业和就业扶贫项目170个,吸纳和带动周边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7600余人,户均年增收3000元-10000元。共评选出43个市级就业扶贫示范村和30个市级就业扶贫示范基地。
精准服务引导就业
在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登记动态管理工作基础上,德阳市通过入户走访登记,建立了就业扶贫“一库五名单”,即:就业扶贫数据库,贫困家庭劳动力基础信息、转移输出、就业培训、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五个名单,并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广泛开展就业扶贫政策宣传,将扶贫政策、就业岗位、免费培训信息、就业创业指导等服务送到贫困者家中;进行积极的就业引导,使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实现就业。
对个别懒惰思想作祟,不愿意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贫困劳动者,市、县(市、区)、乡镇、社区四级就业服务机构按照结对帮扶“包就业”的原则,采用“劝、带、拉”的方法:“劝”是指开展面对面的职业指导服务,让其转变思想,克服自身障碍,自愿接受就业服务,主动融入社会就业;“带”是指发动亲戚朋友,指定村组党员干部及其身边能人带动就业;“拉”是指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通过就业服务合力把贫困劳动者“拉”到岗位上就业。
同时,在加强培训、提升就业上下功夫。通过落实免费就业创业培训、农民工劳务品牌培训、免费职业技能鉴定等政策,坚持从贫困劳动者实际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出发,结合各地产业特色,开展家政服务、农副产品深加工、育婴师、焊工、维修电工、中式烹调师、木板年画制作、藤编技艺等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对贫困劳动力集中连片的村组,组织培训机构送培训进乡镇、进农户,把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对贫困劳动力较分散的村组,开设“扶贫专班”集中培训。同时,根据贫困户生产特点,通过“职业技能+创业+农技+实用技术”等方式开展复合式培训。
合理引导扶持创业
在帮助就业的同时,德阳市积极引导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
根据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贫困劳动力实际需求,通过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引导帮助他们结合自身特长,在种养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领域开展创业。广汉市金鱼镇月湾村贫困户江贤俊,原在广东打工,家里父母无人照顾。父亲去世后,江贤俊回到家乡,在有关部门帮助下参加了创业培训,萌发了创业的想法。目前,他承包了村里180余亩土地种植水稻、蔬菜,年纯收入4—5万元,同时吸纳本地7户贫困户就业,人均每天收入70-100元。近年来,全市贫困劳动者成功创业脱贫累计达334人。
同时,全面落实省、市关于扶持返乡下乡创业的政策措施,通过建设返乡创业园区和农村创业创新园区,设立创业服务窗口、返创项目库、导师库、专家库等,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扶持和指导服务,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以创业带动贫困劳动者就业。
截至目前,全市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达10450人;农民工创办企业达7774个,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9100余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75656人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创业、培训帮扶需求的70719人,通过多渠道帮扶已全部实现就业创业,基本达到动态清零。
新闻推荐
节目现场。本报讯(记者伍玲)“‘要致富先修路’这句口号在我们耳边喊了好多年,但在我们眼皮子底下就有这么几条道路,破破烂...
罗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罗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