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江桥墩 西汉时期的“大国重器”
黄河蒲津渡遗址。
浮桥锚柱结构示意图。资料图片
李学勤教授辨识桥墩年代。
现场采集的汉代陶片。
桥墩铭文拓片(部分)。
十多年前,发生在广汉农民唐兴凤身上的一件事,至今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像平日一样在石亭江河坝放牛的他,无意中在河滩地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铁坨坨”,于是叫来十几个亲友把这个重达1吨多的大家伙搬回家,乡亲们听说后无不感到稀奇,纷纷跑到他家里来看……此时的他们还不知道,这个“铁坨坨”,竟是2000多年前西汉帝国的“大国重器”。
这个“大家伙”如今仍然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等待着进一步的保护和修复。它的故事,即使在德阳地区也并不广为人知,但它所代表的汉武帝时期先进的冶铁技术成就,以及对当时成都平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体现,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重要的实物资料,其重要的考古和历史价值,无疑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河滩地放牛,发现1吨多重的“废铁”
时间回到14年前的2007年2月,唐兴凤像往常一样,来到离家不远的石亭江河滩地放牛。
唐兴凤家住广汉市小汉镇柳林村4社(今上林社区),这块河滩地对他来说,简直再熟悉不过。从小喝着石亭江水长大,和小伙伴下河洗澡、放牛割草都是在这里,哪个季节河里涨水、哪里有低洼水凼、哪里的嫩草多,他都一清二楚。但就是在这个从小玩到大的地方,一个偶然的发现让他大吃一惊,更没想到的是,一个沉睡了2000多年的秘密也随之被揭开。
这天,牛在一旁吃草,唐兴凤走到一个土坎上,这是伙伴们平时下河洗澡休息的地方。一低头,他就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柱状物体,被厚厚的一层类似卵石沙土的硬壳包裹着,表面上还有斑斑锈迹。这是个啥东西?
在好奇心驱使下,唐兴凤随手捡起一块石头用力敲击了几下,意外的一幕出现了,柱状物的包裹层被敲落后,显现出了里面的铁质内层。
“好大一坨废铁!”唐兴凤高兴坏了。心里盘算着“即使卖废品也划算”,他连还在河边吃草的牛也顾不上了,连忙跑回家叫来十多名亲友帮忙。众人找来工具将柱状物的外壳剥去,然后靠着手抬肩扛,硬是把这坨高1米多、重1吨多的“废铁”装上了农用三轮车,运回了唐兴凤家中。
唐兴凤捡到“铁坨坨”的消息在当地不胫而走,不少村民纷纷跑到他家看热闹。有细心的村民发现,铁柱子上有字,意识到可能是“古董”,于是拨打了文物保护部门的电话。广汉市文管所的工作人员立即前往现场。
“铁质柱状文物,上面铸有篆书铭文,当时初步判定为铁桥墩。”多年以后,已经担任广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的刘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难掩内心的激动。“现场查看发现,铁柱上铸有‘广汉郡雒江桥墩’等字样。除了年号有些模糊,其他字样都非常清楚。”
经过耐心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唐家人主动上交了文物。虽然“废铁”卖不成了,但文物部门还是给予了唐家一定的物质奖励。
惊动各级专家,堪称“国内重大考古发现”
石亭江古称“雒江”,又名雒水、洛水,长江支流沱江上游绵远河支流,发源于什邡红白镇,流经什邡、绵竹、广汉、旌阳,至金堂赵镇入沱江。这个“雒江桥墩”的发现地点位于大件路(108国道)石亭江大桥南约420米的石亭江西岸河滩,现河床宽约320米。
古代铁桥墩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它究竟是哪个朝代的?消息传开,广汉、德阳乃至四川省的专家学者先后来到现场,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就曾亲赴广汉,对桥墩上的铭文进行辨识。
2007年3月12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有关专家前往桥墩出土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在河滩上发现了数十片汉代陶瓦片、陶器口沿以及被剥落的桥墩范模。
4月29日,李学勤教授在广汉文庙棂星门文物陈列室仔细察看了桥墩,初步认定时代约为汉至六朝,对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史和交通史具有重大考古研究价值,堪称国内重大考古发现。
5月28日,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汉市文物管理局、广汉市文物管理所、旌阳区文物管理所联合对桥墩出土地进行了3天的考古勘探、发掘,由于河床长期受河水冲击,除清理出少量范模外壳外,没有发现其他遗迹现象。
7月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专业人员对桥墩上的铭文进行了除锈处理,经过仔细辨认,铭文全文16字,为汉代篆书“广汉郡雒江桥墩重卌五石太始元年造”。
老人回忆:当地曾有老虎桥(老浮桥)
在此期间,刘军和同事们对石亭江小汉段沿河两岸进行了走访调查。在柳林村4社,84岁的彭书惠太婆告诉他们,发现桥墩的地方原来有一座古桥叫老虎桥(老浮桥),桥上铺有木板,通往河对岸的旌阳区八角井镇(今德阳经开区八角井街道),后来毁于洪水,以前的河床宽度只有现在的一半左右。
随后,他们又走访了86岁的曾祥贵老人,老人说老虎桥(老浮桥)为廊桥,桥上盖有小青瓦房,夏季每天都有小贩卖凉粉、凉水等,原桥有13个石质桥墩,桥墩上放置有许多铁鸭子,后来被毁。在桥下游200米处还建有一座小桥,后被洪水冲毁。
通过对河对岸八角井的踏勘,考古人员发现了古桥的部分构件,以及一条长100多米的石板引道。据了解,几户靠河而居的村民早年曾捡到过7件铁牛,每件长约20厘米、重10余斤,形似水牛,但后来不知去向。
雒江桥墩的发掘和调查于2007年结束,但相关的学术研究一直持续了7年。2014年底,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章泽带领团队,公布了有关雒江桥墩的研究成果。专家称,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铁桥墩之一,汉代考古中发现的最大铁铸件、首次发现的工程铁铸件。其用途和性质是浮桥地锚,比此前所见最早的唐代蒲津渡遗址浮桥铁地锚还要早800多年。
汉武帝时期的“大国重器”
记者在专家团队的研究结论上看到,雒江桥墩高1.16米,上窄下宽,呈柱状,中部有凹槽,顶部宽46.5厘米,左右两侧上下各有一榫孔,前后两侧上下各有一榫孔,底部呈圆形,直径为55厘米。桥墩外范29块,最大的一块长约40厘米、宽约38厘米。桥墩上的4行16字阳文篆书铭文,应读为“广汉郡雒江桥墩,重卌五(45)石,太始元年造”。
“桥墩实际重量为1.38吨,汉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每斤250克,‘卌五石’就相当于今天的1.35吨,与实测重量基本相符。”至于年号,刘章泽告诉记者,历史上使用过“太始”年号的朝代有3个,分别是西汉武帝刘彻(前96—前93年)、南朝侯景(551—552年)、渤海简王大明忠(818年)。除武帝外,其他势力均未进入四川地区,因此“太始”应为武帝年号。
“太始元年就是即公元前96年。桥墩上的篆书铭文也有西汉篆书的厚重、质朴等特征。此外,调查发现的陶片除1片属商周时期、疑为上游冲刷到此处外,其余均属汉代早期,与桥墩时代一致。”刘章泽说,由此判定,雒江桥墩的铸造年代为公元前96年,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
应该是浮桥的地锚,失蜡法整体浇铸
年代确定了,但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能够制造出这样的“大国重器”吗?
研究结果称,在汉代,冶铁技术已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铁器的制造和使用相当普遍。汉武帝时,采取由国家经营统一冶铁业的政策,在各地置铁官,垄断全国制铁业,生产技术较快地得到了推广和交流。早在秦统一六国前后,赵国卓氏、山东程郑等就迁至蜀地,在蜀地大兴冶铁,四川地区发达的冶铁业为铸造雒江桥墩提供了技术基础。
刘军也表示,秦汉铁器种类繁多,如生产工具、兵器、车马机具、日用器具等。在雒江桥墩之前,未发现有大型铁铸件和工程铁铸件。过去在论及铁铸件的“大器”时,一般以大型农具如铁铧或兵器、煮盐牢盆为例,而雒江桥墩有明确的桥名和纪年,是真正的“县官鼓铸”的“大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当时西汉帝国的“大国重器”。
至于雒江桥墩的用途和性质,刘章泽表示,从桥墩形制和铸造建设成本分析,雒江桥墩应该是浮桥的地锚,不仅用以维系桥梁的主缆,而且也用来牵缀舟船。“通过对外范结构的分析,雒江桥墩采用失蜡法整体浇铸而成。它被发现时仍被外范包裹,说明可能并未实际应用。也就是说,桥墩发现地点既是冶炼铸造现场,也可能是规划建设桥梁的现场。”
刘章泽指出,雒江桥墩再现的是一个具体的桥梁建设工程,是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重要的实物资料,为研究早期浮桥结构和汉代冶铁铸造、桥梁、交通、政治、经济及蜀道交通史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考古和历史价值。
“超级工程”见证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
西汉帝国的“大国重器”在石亭江流域被发现,能够从侧面反映广汉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吗?
四川大学李映福教授对雒江桥墩进行了冶金学考察,确认桥墩材质为灰口铸铁,在原地挖坑一次性浇注成器。他详细复原了桥敦的具体浇铸工艺流程:整理场地、挖地坑、刻铭、盘筑泥芯、浇筑、清理。根据桥墩及石桥基、石板引道在河道两岸的位置,推测出原石亭江的宽度近200米。在距今2100多年前建设如此跨度的铁墩桥,无疑是一项技术难度和工程量都十分巨大的“超级工程”。
刘章泽表示,汉武帝时期是中原文化对巴蜀地区影响最深刻的时期。成都平原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率先完成了与中原先进文化的接轨,蜀郡、广汉郡的经济文化水平也日益接近当时最发达的关中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中期成都县有人口76256户,仅次于首都长安的80800户,成为全国第二大城邑。到西汉平帝时(公元2年),蜀郡、广汉郡的人口总数达到435778户、1908178口,其中广汉郡人口数为167499户、662249口。“汉代成都平原先进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疑是雒江桥墩建设的物质基础。”
改变“蜀道难”的巨大努力和伟大技术
刘章泽表示,雒江桥敦2007年被发现时,由于缺乏同时期的同类器物,只能与黄河唐代蒲津渡遗址的铁柱墩作对比研究,得以分析出其浮桥地锚的用途。2012年至2013年,西安渭河桥遗址与涝渭河古桥遗址,各发掘出土大型铸铁件,其形制、重量和规格与雒江桥墩基本一致,应该是汉代浮桥地锚统一形制,由此也体现了汉代制作大型工具的全国性统一化管理。
如今,雒江桥墩存放于三星堆博物馆。据刘军介绍,鉴于雒江桥墩具有重大科学、历史及艺术价值,目前,广汉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已委托专业机构制定了铁桥墩保护修复方案。
研究表明,自汉代以来的2000多年间,石亭江大桥的位置几乎没有大的变动,南岸属今广汉市小汉镇,北岸为今德阳经开区八角井街道,今天的川陕公路石亭江大桥,就与古桥址相邻。刘章泽说:“广汉、德阳地处成都北大门,桥墩的发现,证明这里从西汉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经是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也使我们得以窥见,2000多年前的巴蜀居民为改变‘蜀道难’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创造出的伟大技术。”本报记者刘春梅受访者供图
参考文献:
1.刘章泽等:《四川广汉市发现西汉纪年铁“雒江桥敦”》,《四川文物》2015年第1期。
2.李映福等:《四川广汉石亭江汉代铁桥墩相关问题研究》,《考古》2015年第9期。
3.石晶晶等:《西安古桥遗址出土汉代大型铸铁件的分析研究》,《文博》2019年第6期。
新闻推荐
在中央宣传部指导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时一年策划制作的首档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中...
广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广汉,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